•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文忠,一个拥有“明之风华”的乱世儒将,想做文人却成战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6 21:16:00 来源:戏说三国

李文忠,一个拥有“明之风华”的乱世儒将,想做文人却成战神

(凤阳古城)

李文忠的祖籍,是在泗州,至少,他的父亲是在泗州出生的,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泗县。

不过后来家乡战乱,李文忠的父亲很快把家搬到了安徽濠州。

安徽濠州,我们就很熟悉了,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

在濠州,李父迎娶了朱元璋的姐姐朱氏,成为了朱元璋的姐夫,而朱氏生下的孩子,也就是李文忠,则成了朱元璋的外甥。

《明史》:曹国长公主,太原主母妹,嫁李贞。主性纯孝...

我们知道,朱元璋一家,那是很穷的,或者说,当年从淮西走出来的那一批大明王朝开国功臣,如徐达,汤和之流,都是苦孩子,日子过的青黄不接,吃不饱饭也是常有的事儿。

唯独李家是个富户,吃得饱穿得暖,小日子的过得相当不错。

朱元璋的老家,具体地址是濠州凤阳钟离乡,而李文忠家是在凤阳东乡,尽管两家离的已经不能算太近,但善良的李家人却时常周济朱家。

不过很可惜,在那个逐渐崩坏,趋于黑暗的时代里,能独善其身已经不容易,想要守望相助,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元王朝的残酷统治下,蝗灾,旱灾,瘟疫又接踵而至,朱元璋一家很快就撑不住了。

父亲死了,母亲死了,大哥也死了,朱元璋一夜之间成了孤儿,也自此开启了当和尚,去乞讨,最后参加义军的道路。

李文忠,一个拥有“明之风华”的乱世儒将,想做文人却成战神

(红巾军)

人们时常笑称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组排上王者”,用来调侃他的帝王之路。

然而,从乞丐到帝王,个中的辛酸,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在那样的环境之中,亲情的纽带似乎变得特别脆弱,朱元璋的全家在那一场大灾难中几乎都死了,剩下没死的二哥远走他乡,去做了倒插门女婿,姐姐嫁给了东乡的李家,生死如何,也有好几年都没有消息了。

朱元璋的姐姐,也就是李文忠的母亲,他们一家又过得怎么样呢?

老实说,过得也不怎么样。

朱元璋离开家乡的第七年,即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一场瘟疫波及到了濠州,又以李文忠的家乡东乡最为严重,几天之间,村里两百多口人,竟然死的只剩下十几口,就连李文忠的母亲也染病去世了。

死亡,对我们来说,尤其是对我这种年轻作者来说,实在是一件遥远的事儿。

中国人对死亡十分重视,每每有人离世,相关亲属总会大操大办,弄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而葬礼上往往又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却又十分慎重的流程。

我一直在想,人们举行葬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死者,还是为让人们忘记死者呢?

然而,彼时的人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收敛亲人的尸身,或是来一场风光大葬,人们只能把尸体集中起来,丢弃到乱葬岗,然后草草了事。

《明太祖实录》:遂捐家资,椎牛豕,具酒食,会乡里约,守望相助。

李文忠,一个拥有“明之风华”的乱世儒将,想做文人却成战神

(丧葬)

李父纯善,为了救济乡里仅剩的十几口人,他变卖家财,屠牛宰猪,分发给乡亲们,然后毅然决然地带着儿子李文忠踏上了流亡的道路。

走的凄迷,走的落寞,走的万般不舍。

是啊,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谁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东奔西跑?

但李父明白,留在故乡,什么都不会再有了,包括希望。

时值兵荒马乱,反抗元王朝封建统治的起义军如火如荼,李氏父子风餐露宿,一路流亡,命运基本上就算是注定了。

像他们这样的流民,命如风中飞舞的落叶,更如随波逐流的浮萍,又能有什么以后呢?

好在,他们没有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没有因病因饿,死在一条没有名字的小路上,他们在流亡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那就是:

朱家的老小子朱元璋最近混得很不错,已经占据了滁州,还当上了起义军将领。

《明太祖实录》:久之,闻上在滁阳,乃携其幼子文忠西奔...

于是,李氏父子又一路波折,终于抵达了滁州,投奔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当年的朱重八,光着屁股,穿着破布麻衣,鼻涕横流的样子在李父的脑海中浮现,而如今一身干练威武的甲胄穿上身,浓眉大眼,器宇轩昂的朱元璋,倒让他这个姐夫不敢相认了。

李文忠,一个拥有“明之风华”的乱世儒将,想做文人却成战神

(朱元璋)

大人怯,小孩可不怯,一路千辛万苦投奔而来的李文忠见到自己的舅舅朱元璋,就好像见到了那个被病痛折磨致死的母亲一样,他扑倒在朱元璋的身上,嚎啕大哭,悲伤不能自己。

朱元璋呢,此时也没有了义军将领的架子,他轻轻地抚摸着自己这个外甥的后背,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对朱元璋来说,李文忠的投奔,和其它来投奔他的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别人投奔他,是为了名利,是为了一展抱负,颇有投机的意味,而李文忠的投奔,在他看来,是他为数不多的亲情欢聚的时刻。

这是自己的亲人,他的身上流淌着自己姐姐的血脉,由此,朱元璋此后对李文忠也格外重用。

这个遭逢大变的小小少年,在舅舅的庇佑之下,终于有了一块栖息之地,那一年,是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李文忠十九岁。

十九岁的李文忠虽然年轻,但却很快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展示出了他异于常人的优秀能力。

至正十七年,他率军攻打池州,年少从戎的他毫不怯懦,率军冲锋,很快取得了大胜。

至正二十二年,李文忠开拔江南,锐不可当,重挫了张士诚的军队。

他治下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从不欺民扰民,沿途之上,还会救济百姓,乃至收养无父无母的弃婴。

这么来看的话,李文忠和精于谋略的徐达,悍勇但却时常杀俘的常遇春相比,又有一些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已经逐渐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年轻人,似乎比别人多了一份慈悲,多了一份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李文忠,一个拥有“明之风华”的乱世儒将,想做文人却成战神

(攻城略地)

可以说,在朱元璋一统天下,称帝建国的道路上,李文忠一直在前线领兵,立下了汗马之劳。

洪武二年,朱元璋已经称帝一年,然而李文忠并没有停下自己为舅舅征战的脚步。

这一年,他北伐残元,孤军深入,取得了大胜。

洪武三年,他再次深入大漠,大破敌军,缴获辎重无数。

洪武四年,李文忠奉命安抚四川,洪武六年,李文忠前往北平,山西两地平叛...

翻阅史料,我们还能发现洪武十年的李文忠,仍然领兵驻守西安,并且开凿了水渠,以便当地民众就地取水。

诚然,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夫,因为早在李文忠刚刚投身朱元璋麾下时,朱元璋就对他进行过重点栽培,请来如胡翰那样的大儒来教授文化,这使得李文忠成为了朱元璋至亲之中,唯一有些学问的人。

《明史》:文忠器量沉宏...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他在行军的过程中,搞过钱粮和刑名事务,他在打仗的间隙,而曾经参与过各地重大公共项目的建设,可以说,李文忠同志,勉强也算得上半个儒将。

当年那个失去母亲的苦孩子,当年个四处流亡的少年郎,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成为了洪武时代中屈指可数的名将。

正如当年的乞丐,叫花子,穷和尚能成为一代帝王一样,这一起的一切,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但却又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李文忠,一个拥有“明之风华”的乱世儒将,想做文人却成战神

(李文忠)

不过很可惜,既为名将,就总要迎来陨落的一天。

洪武二年,那个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常遇春病逝于行军途中。

洪武五年,开国功臣中的安国公曹良臣战死于阿鲁浑河。

洪武十年,十六岁就领兵抗元的邓愈病逝于寿春。

洪武十三年,平定两广的朱亮祖坐罪赐死,削除爵位。

...

这些人,有些是李文忠的同僚,有些是李文忠的战友,到如今,他们都一个一个地随风而去了。

当身边的朋友接连离去,李文忠才发现,其实自己也已经不再年轻了。

他不再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而是成为了一个快到五十岁的中老年人。

四方皆已平定,八方也都拜服,没有仗可以打了,自己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了。

在李文忠看来,古往今来的那些名将们,到最后如果能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中了此残生,也算是一个好结局,但如今自己只能困在这看似华美,但却毫无生机的曹国公府里,了此残生了。

那些和李文忠有关系,有关联的人,一一离去的过程,对李文忠来说,好像影响很大,似乎每一个人离去的时候,都会从李文忠的身上带走一些东西,从而使他的生命更加萎缩。

我们不知道,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李文忠病逝之际,他会不会想起这许多年里的人和事,想起落魄的童年,想起战场上的辉煌,以及想起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22: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样的名将,或者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文臣,李文忠虽然在民间知名度没那么高,但却可以说是唯一文武双全,而且基本没打过败仗的名将。横空出世从李文忠小时候的经历来看,似乎不具
2024-08-01 17:21:00
他是历史上最强“儒将”,41岁领兵以数千人攻下32城
对于“儒将”,可能大家知道的不多,所谓儒将,就是他本人并不能征善战,但是他却往往能够带领着手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儒将很多都是文官出身,明朝时期的于谦是一个力挽狂澜的救国者,同时他也
2023-04-24 12:31:00
历史上的绝代智将,敌将替他说好话还帮他斩叛徒
...了投降的念头,死守城池,当他们的老大王师范投降了朱文忠之后,刘鄩接到王师范的命令,才开城投降,把城池还给了葛从周。葛从周非常的感激刘鄩,因为葛从周的家属和母亲说了刘鄩很多好话
2023-05-23 10:12:00
...之又少,他们可以称得上”名将“,良将,虎将,大将,儒将,猛将,却少有人能当得上”战神“这个称号。战国时期,名将辈出,吴起,孙膑,司马错,白起,赵奢,廉颇,乐毅,田单,廉颇,李
2023-03-15 16:03:00
...明主力部队死亡三万余人,惨败而回。大明东路大军以李文忠为将领,在鄂尔浑河一带遭遇伏击,双方大规模会战,明朝大将曹良臣、周显力战而死,李文忠的马也被蒙古神射手射中,不得已下马作
2024-06-08 07:57:00
盘点历史上七大文武双全的名将
...么,在历史中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种人物,那就是——儒将。在我国的历史上,能够成为儒将的人可以说是非常少的。因为儒将不仅是出身读书人,更是要具有儒雅风度的将帅才行。此外,还需具
2023-01-12 21:25:00
盘点古代最厉害的李姓战神,你最喜欢那个?
...,西破吐谷浑。无一败绩,历史上公认的战神。第三-李文忠李文忠是明朝名将,,明朝第三开国功臣。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平定江南,征讨北元,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攻打各路豪杰,还是多次
2023-04-21 21:01:00
如何评价宋朝“重文轻武”的局
...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尽管终宋一世,不失武将,也不失儒将。很多行军打仗的将领都有着非常高的文化素养,如辛弃疾、岳飞等。但是宋的重文轻武的国家意志,把送人的三观都改变得很彻底,
2023-05-13 20:57:00
赵云:三国时期的儒将与刘备的保镖
...无数优秀的文臣武将,其中赵云堪称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儒将,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赵云曾在万军从中救出刘备的长子刘禅,并且后来又帮助刘备拿下益州,特别是陪同刘备前往东吴,
2023-11-03 08: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