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众了解比较多的可能是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这样的名将,或者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文臣,李文忠虽然在民间知名度没那么高,但却可以说是唯一文武双全,而且基本没打过败仗的名将。
横空出世
从李文忠小时候的经历来看,似乎不具备成为一代名将的素质。他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在元末的乱世中朱元璋的姐姐因病去世。
他的姐夫李贞带着十二岁的儿子也流离失所,在乱军中辗转了两年时间,多次差点儿死去,好不容易找到了当时占据滁阳的朱元璋。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贫穷,姐姐和宽厚温和的姐夫经常接济他,这份恩情朱元璋深深铭记。
李文忠见到舅舅就扑到怀里痛哭,真是见舅如见娘。朱元璋也对李文忠非常喜爱,不仅让他随了自己的姓,当成了养子,而且请了好几个著名的儒生,作为老师来教导他。
李文忠也非常聪慧,虽然已经十几岁了,但学习起来非常快,明史中说他:“读书颖敏如素习。”意思是他读书很有悟性,好像早就学过一样。显然朱元璋对他的期望是想让他以后成为一个文臣。
实际上,李文忠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不仅是武将里唯一读过四书五经,是文化教养最高的,甚至在明朝建国后还监管过国子监,也就是当过国立大学校长,这也应该是对他文化功底的肯定。
如果李文忠按照朱元璋给他设定的轨迹发展下去,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大儒。
但乱世之中是放不下安静的书桌的,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李文忠十九岁那年,机会来了。
朱元璋的手下将领常遇春、廖永安和当时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赵普胜争夺池州,战事胶着,常遇春向朱元璋请求增援。
但当时朱元璋其他的将领也在四处征战,没有合适的人可以选派,迫于无奈,只好让当时还不到二十岁,更像是个儒生的李文忠试一试,结果李文忠一战成名,从此开启了开挂的战神之路。
明史中只有九个字记录了李文忠的初阵,“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这个记载乍一看没什么,在一次打败敌人的战斗中比别人都更彪悍而已。
但要注意,此战中可是有常遇春,史书中评价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李文忠第一次出场,就抢了常遇春的风头。
李文忠接着连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然后又在万年街打败了元朝的阿鲁灰,接着击败苗军,然后进攻淳安,连夜出奇兵,收降了洪元帅部众千余人。
第一次上战场的李文忠就智勇双全,连克劲敌,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个菜鸟的成绩单。
朱元璋大喜过望,恐怕他也预料不到,名字叫朱佛女的姐姐和脾气温和的姐夫,能给他生出这么一个彪悍的外甥。
朱元璋马上授予李文忠“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正式进入了武将的行列。战神生涯
从此以后,李文忠开始了二十多年南征北站的战斗生涯,参与了和朱元璋所有主要敌人的战斗,虽然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兼养子,但李文忠一直没有依靠舅舅这棵大树,基本都是单独领兵在外,数次挽救危机,以少胜多,未尝败绩。
李文忠刚出道不久,和胡大海、邓愈在浙江一带作战。接连几年在和张士诚的交锋中,朱元璋的部队逐渐掌握了主动,但主将胡大海突然被苗将蒋英刺杀,并占领了金华,接着胡大海的副将耿再成也被杀害,蒋英被张士诚策反了。
浙江战场主将、副将同时遇害,局势一下子对朱元璋十分不利,当时朱元璋正在和陈友谅展开生死大战,如果让张士诚在浙江占了上风,那就是腹背受敌,将来天下归谁还真不好说。
在这危机关头,李文忠来不及请示,率部先是击败了蒋英,夺回金华,蒋英逃到了张士诚那里,而后又安抚了叛军,浙江的局势才算安定下来。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一颗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落回了肚子里,当即任命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全军事”。
这年李文忠23岁,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
这是李文忠第一次挽救危机,在明朝建立后的第二年,李文忠作为常遇春的副将,共同出塞攻打元上都。
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十分强大,对明朝有巨大的威胁。在攻下元上都回军的路上,主帅常遇春突然暴卒,李文忠临危受命,代理主帅。
之后率军协助徐达攻打庆阳,走到太原的时候,得到消息,大同危机,当即判断大同更需要援助,转军向北,解了大同之围,活捉了元将脱列伯,杀敌万人。
第二年李文忠又作为徐达的副将分道北伐,最终俘虏五万多人,擒获了元朝新帝的儿子、后妃、大臣数百人。
因功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
李文忠两次临危受命,接替的主帅可是胡大海,常遇春这样的名将,都出色地稳定了局势,挽救了危机。
李文忠智勇双全,以少胜多的例子就更多了。他刚出道的时候,守严州城,张士诚率大军来犯,估计当时张士诚觉得严州守将还是个毛孩子,想捡软柿子来捏,谁承想装墙上了。
李文忠率兵在东门抵抗,悄悄派人出小北门,走小路绕到了张士诚的背后,然后他从城中突然冲出来,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
张士诚输给个毛头小子,咽不下这口气,一个月后又来攻打,这次败得更惨。李文忠接连在大浪滩、分水、三溪击败敌人,杀了陆元帅,以至于张士诚之后再也没敢来攻打严州。
张士诚和李文忠打仗,一直想靠人多取胜,一直也没有得逞。十万人,十六万人两次打李文忠镇守的诸全,都败了。
张士诚又派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新城,李文忠得知消息后,率部驰援,但人数远远少于张士诚的部队。
李文忠鼓舞手下:“兵在谋不在众,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然后趁大雾,首先率领几十骑兵,从高处冲下,冲入敌中,大军随后跟上,城里被围困的兵士也冲了出来,大败敌军,李伯升仅以身免。
李文忠不仅是一个高明的指挥官,最高做到大都督,也就是国防部长的高位,而且个人战斗力也极强。
史书中也罕见地描写了他战斗的场景,比如“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间,......文忠手所格杀甚众,纵骑驰突,所向皆披靡。”看到此处,仿佛能看到一员虎将横槊胸前,纵马飞驰,在敌阵中往来冲杀,无人可当的英勇形象。
李文忠19岁上战场,从浙江、江西打到蒙古草原,征战二十余载,因功被封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死后配享太庙,位列功臣第三,实至名归。
文人情怀
他以武功著称于世,但他也时刻保持着文人的情怀。他多次上书劝谏朱元璋,不要加征田租,不要讨伐日本,不要依赖宦官等等,有些朱元璋接受了,有些束之高阁。
如果李文忠的上书只是这些内容,朱元璋是可以容忍的。
作为一个骨子里的儒生,他对朱元璋的一些做法看不下去,所以在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时候,他准备好了上书劝谏。他也十分了解舅舅的脾气,所以在出门前和妻子做了告别。
李文忠在上书中写道:“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幸,人不自安,伤国元气......”指出因为胡惟庸案杀的人,很多是诬告、滥杀,搞得人心惶惶,会伤害到国家的元气。
朱元璋看了后大怒,先是把李文忠下狱,后来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放了出来,但削去官职,软禁在了家里。杀医泄愤
没过多久,在洪武十六年冬天,李文忠就生病了。朱元璋对这个给自己打天下的外甥还是感情深厚的,不仅亲自来探望,还派了淮安侯华中负责监督他的医药,但李文忠还是在第二年三月就因病不治去世了,死时才四十六岁。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认为淮阴侯华中下毒害死了自己的外甥,把华中爵位剥夺了,全家流放到建昌卫,现在的西昌,也就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山里。还把给李文忠治病的所有医生和家人都砍了头。
朱元璋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后人的很多猜测,集中在朱元璋有诛杀功臣的嗜好,怀疑是他让医生下毒杀了李文忠,然后杀了医生灭口。
这种说法基本就是凭空想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最该杀的是华中,朱元璋连宰相都杀了几个,如果真杀了自己的外甥,想灭口,也不会留着淮阴侯不杀。
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是别人无法比的,不仅是他对姐姐一家曾经对自己的照顾非常感激,姐夫生前被封为曹国公,还在皇城里特意给了他一所住宅,方便随时见面,死后封为陇西郡王,而且李文忠本人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养子。
儿子加外甥的双重身份,也让李文忠敢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也因此得罪了朱元璋,但不会因此杀了他。
至于李文忠武将的身份,是否会让朱元璋有所忌惮,应该还不会。因为那时朱元璋的太子,也就是李文忠的表弟朱标,还身体健康。
表兄弟感情不错,朱标也长大成人,李文忠死的时候,朱标已经30岁了,所以李文忠作为表哥,相对其他武将而言,只能是朱标的助力,不会是威胁。
李文忠在因言获罪,被软禁两年后英年早逝,郁郁而终。朱元璋应该是明白他的死因,但又不愿意承认。
杀了给李文忠看病的医生纯粹是泄愤,痛失至亲的当权者用别人的生命减少自己的内疚。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儿子继承了公爵的爵位,算是朱元璋对外甥的一点补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