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东汉末年,有一位才子,他思维敏捷、聪颖过人,学识渊博,深得一代枭雄--曹操的赏识和重用,曾被任命“总知外内”的主簿,为曹操身边不可多得的高级谋士--杨修(字德祖)。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有《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后人曾有诗赞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帛成。开谈惊四座,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就是这样一位人才,却因为一出“鸡肋事件”,最终死于曹操之手。当然这场”鸡肋事件”不足以构成杨修之死的主因,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当年为此除掉杨修,是因为妒贤嫉能,还是另有隐情呢?
剧照
第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其主公曹操心狠手毒,心胸狭隘,生性多疑,忌讳自己下属的才能与自己相当,甚至超越自己。罗贯中在嘉靖本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中的话:“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已”,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曹操嫉贤妒能而断送性命的,不止杨修一人,还有历任北海国相和太中大夫的--孔融(字文举)。
第二种观点认为杨修的杀身之祸,是应了那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他平日的自作聪明,恃才傲物,举止轻狂,让曹操对其存有戒备之心与心怀芥蒂,。而这场“鸡肋事件”的起因,正是因为曹操当时战场失利,在是否退兵之事犹豫不决时,随口说了“鸡肋”二字。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杨修正是凭借曹操以往的行事规律,推测出主公必定退兵,在军中泄露和散布主公意欲退兵的言论、并擅自命士兵收拾行囊,作撤兵的准备。杨修此举涣散了军心,动摇了将士们的斗志,此事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最终,曹操为了严肃军纪,稳定军心,杀了杨修。
剧照
第三种观点认为杨修的死与他参与到曹操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中有关。杨修为了让自己的好友曹植成为曹氏政权的接班人,全然不顾主公曹操的感受,不计手段地扶助曹植,导致曹植与曹丕间的矛盾也因此不断被激化。他的参与不仅破坏了曹操父子间团结亲近的美好愿望,也令曹氏家族父子与手足间的嫌隙日渐加深。为此成为了曹氏家族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剧照
第四种观点认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以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肯定认定杨修为心腹之患,于是借“鸡肋事件“”将他除掉,以解后患之忧。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死,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与知识分子之间,主人与奴仆之间的本质关系,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饱受压制的悲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都是怀有极重的疑惧心态,可是为了维持其统治体系的长久运转,却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杨修的恃才放旷只不过是表象,内在的主要因素是他触犯了固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等级秩序,最终酿成这场悲剧。
码字不易,感谢您能看完本篇文章,文中如有不实之处,期待您的指正与高见,同样也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您的鼓励是我创作的动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5 16:45:5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