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上周五,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主任张成武教授先后收到两封感谢信,一封来自不到30岁的年轻患者,一封来自70岁出头的老年患者,年龄的差异让两封感谢信的风格迥然不同,却是同样的感情真挚。
尽管收到过无数的感谢信,张成武教授还是有感而发,发了一条字里行间充满着喜悦与温情的朋友圈:
当天晚上7点出头,正在吃晚餐的张成武教授放下筷子,和我分享起与两位患者之间的故事。
第一位年轻患者姓柯,来自外省,是一位美术老师。
大半年前,柯老师在检查中被发现患上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这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性质算是良恶性交界。经人推荐,柯老师找到了张成武教授。“当时,我们为患者进行了机器人辅助下的胰腺中段切除术,手术很顺利。”
恢复过程中,柯老师碰上了一个小问题——胰腺和肠子的吻合处有一个小瘘管,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长好。由于当地医院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柯老师又从外省赶到杭州。这一次,张成武教授用微创手术的方式高效、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快,柯老师便出院回家了。
“收到过很多感谢信,这种可爱风格的还是头一回!既卡通,又抓住了每个人的特征,非常神似,大家都说像,我也因此看清了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张成武教授笑得很开心。
第二位患者李奶奶和张成武教授已经是老朋友了。
十年前,李奶奶查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且出现了肝脏的多处转移,打听来打听去,找到张成武教授做了手术。
“嗜铬细胞瘤不像肝癌恶性程度那么高,但是容易复发,就像韭菜一样,切了长,长了切,这十年里,患者复发过几次,都在我们科室做了微创手术。”张成武教授回忆,两年前,李奶奶的毛病又一次复发,肝脏上长出了多颗肿瘤,“当时我们建议可以用药物治疗,但是患者本身性格比较敏感,容易多想,最终拒绝了这个方案,不愿意尝试。”
之后,李奶奶又辗转过多家医院,尝试过介入等手段,病情却都没有明显的起色。等到去年10月,李奶奶肝脏上的肿瘤已经长得很大,其中有三颗尤其明显,最大的有10厘米左右,小的也有五六厘米,大大小小的肿瘤几乎快要把肝脏占据,再发展下去,还会压迫到胆管。此时,除了手术已经没有别的方法。“这个时候,患者又找到我们。经过评估,手术风险巨大,说实话我们也犹豫过,但是,如果不手术,她生存期可能只剩几个月,最终我们还是决定拼一把。”
这一次,李奶奶的病情已经不能靠微创手术解决,需要进行创伤较大的开放手术。张成武教授用“打硬仗”来形容这一次手术过程,“硬是把肿瘤完整地切下来了。”
年龄较大、病情复杂、开放手术创伤大,种种因素导致李奶奶的术后恢复十分曲折,手术之后依旧是一场又一场的“硬仗”——肝功能下降、感染、高热……医护团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从生理到心理,陪着李奶奶克服了一道道难关。
“这位患者已经出院一段时间了,定期回来复查,现在情况很好,预后比较乐观。虽然一直都有联系,但对于这封突然的感谢信还是有些意外。”张成武教授说,仔细读完李奶奶的信,触动很深,“原来我们这个团队中每一份小小的努力她都有感受到。”
“作为医生,最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的。但当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当然会尽最大努力和患者一起跨越当下的‘困境’。这两位患者其实有着一个共通点,她们的治疗、恢复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或大或小的曲折,却自始至终相信我们、配合我们,给予我们最大的理解与尊重。”在张成武教授看来,医患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泾渭分明的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双向奔赴,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希望有一天,‘朋友’或者说‘战友’能成为形容医患间关系最适合的词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