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父母去世后,为什么一定要把墓地修得很气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14 17:49: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古代社会里,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对父母很不孝道。缺衣少食,少有问候,有病有痛,也不怎么关心,任其自生自灭。

但是,如果父母去世后,不管当子女的在父母生前对父母是否孝道,这时候,他们都会对父母的坟墓进行着意的修缮。而且,只要遇到相关的节气,这些人就算再没有空,都会去父母坟前打扫祭拜。

父母去世后,为什么一定要把墓地修得很气派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在父母生前对他们不孝顺,而父母去世后,却一定要把他们的墓地修得非常漂亮气派呢?而且不仅会把墓地修得很气派,逢年过节的时候,还都会去打扫祭拜,非常重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这里,我们得先谈一谈古代的养老方式。

古人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话其实就说到了养老最核心的方式,就是“养儿”。也就是说,是靠儿女(主要是儿子)来养老的。老了以后,要靠儿女给吃给穿。父母去世以后,还要靠儿女隆重地把父母送上山去。

古代为了强化这种“养老”方式,还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孝道文化。孝道文化的形成,其实是违背丛林法则的。动物以及人类早期,都没有这种孝道文化。那时候实行的,是弱肉强食。如果某个人或者生命体老了,那么,他们必须让出统治地位,并且不可能再获得好的吃穿用度。他们的晚年,将会非常悲惨凄凉地去世,在饥饿、寒冷和疾病中去世。

父母去世后,为什么一定要把墓地修得很气派

但是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开始特别强调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乃至于对父母的服从。这一点,显然就是从道德约束的角度,同时也是从法律制约的角度,来确保人类的养老问题能得到解决。

但是,尽管人类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又从道德上和法律上进行了约束。却仍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孝道的。为什么不能保证呢?

根本的原因,是孝道文化违背了丛林法则的天性。丛林法则其实是人类的天性(或者说是人类的动物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的刚需。而丛林法则之所以会成为人类的刚需,原因是因为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农作物的产量又低。这使得物资很不丰富。在物资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让整个家庭有可持续发展,家庭里的三类人(老人、小孩、自己)中,只能满足自己和孩子。满足自己,是为了有力量进行生产劳动。满足孩子,是为了准备将来的养老问题。可满足老人,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孝道的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落实。也就是说,尽管可能很多人都是想尽孝道的。但是,他没有那个能力,因此也就无法完成孝道的任务。

父母去世后,为什么一定要把墓地修得很气派

很多人不能确保孝道,可为什么他们在他们的父母去世后,一定要把墓地修得很气派,而且逢年过节,都会准时前往祭拜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种祖先崇拜的传统。

之所以有这种传统,是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认为自己在一生中所能取得的成就,获得的幸福,都是祖宗的福荫所致。与自己的个人奋斗,反而关系不是很大。而且这种所谓的“福荫”,其实是一种“阴德”。所谓“阴德”,相当于祖先在阴间立下的功劳。

古人有个说法叫“封妻荫子”。就是一个人立下功劳以后,会让自己的妻子获得封赏,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获得好处。“阴德”作为祖先在地下积累的功劳,是可以对阳间生活的人“封妻荫子”的。而且阳间的人取得什么成就,还主要靠阴间的祖先立下功劳。

也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人虽然并不孝顺父母,但是他们特别重视父母坟墓的修建,特别重视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父母的坟前祭拜洒扫。说白了,他们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让祖先能够积下更多的阴德,从而让生在阳间的自己,能够得到好处。

说来说去,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参考资料:《孝道文化古今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4 2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三大缺德事:件件损阴德,谁干都会遭报应,现在依旧有人在干
...办法把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女骗到手,再逐渐将女方以及她父母的家产都归为己有,更绝情的,等到一切到手,还会把女方一脚踢开。网上一搜,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而有些人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024-10-16 13:24:00
儿子儿媳偷偷转卖父母墓地,老人悲怒起诉,网友:丧尽天良
近日,江苏一法院判决了一起儿子儿媳偷偷转卖父母墓地案,引发了热议,引起了震怒。据悉,王爷爷与张奶奶结婚数十年,育有一子二女,2011年两位老人在老宅附近的生态陵园购买了一座双穴墓
2024-08-17 12:14:00
成也孝道败也孝道的孔融,转变为何如此大?
...己掌控了。在北海郡为相的时候,有一次他出门路过一个墓地,有一人在坟前哭泣。一问才知,此人父亲去世之前他在外地没赶回来,没能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因此独自一人再次思念老父亲。按理来
2023-07-11 12:55:00
男孩清明去墓地捡贡品,一书包贡品倒在地上开吃,评论区吵翻天
...吃坟前供”,而近期,河南的一个孩子,在放学后直接去墓地捡贡品,不仅惊呆了妈妈,也引起了不少网友们的争议。男孩和同学捡了去墓地一书包贡品河南,一男孩放学回家后,兴奋的和妈妈说书
2024-04-08 10:55:00
自古以孝治天下,为何古代没有“父母亲节”?
...目之一便是举孝廉。其实不止是汉朝,对于每个人来说,父母大于天,不管是在任何时候,“孝道”都是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底线,一个不孝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的。我们是传承了数千年的文
2023-05-25 05:30:00
古代贫穷女子,为何“卖身”葬父
...赋税和征兵等事务。而要注销户籍,就要有合法的葬礼和墓地,否则官府不会承认。在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对人口进行登记、分类、监督的一种行政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份和籍
2024-03-18 17:07:00
...面为老、下面是子,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子能够顺从和承奉父母,顺从父母就是孝。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理解的也变得不同,有人认为孝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规范,孝的本质也就是发扬和传承人类的良
2023-11-29 04:45:00
俗话“冬天上坟带一宝,子孙多福财气到”,一宝是指什么?
...自己深深的思念。而且在城市里的人会给逝者专门买一块墓地,每逢清明过年的时候开车就可以去祭祀了。其实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们的对上坟祭祀一直都没有改变,也没有忘记,只要到了祭祀的
2025-02-26 21:25:00
婆婆重病时对我的交代:她若病逝,不买墓地,骨灰扬附近公园
...,安详地走了。期间,婆婆对我的交代:她若去世,不买墓地,骨灰扬附近公园。很显然,我和丈夫并没有听从婆婆的遗嘱,两个原因所致:1)公公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当时我们在丈夫老家给公
2024-01-23 11: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