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一朝成飞鸿。《范进中举》中,范进曾尝试过许多次都未能中的举人。终于在他五十四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喜极而疯。
一般来说,过了会试相当于拿到了通向官途的通行证。接着就要去参加殿试,在皇帝面前答题。有幸目睹圣容,谁不想弄得体面,给皇帝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可是有一个人偏不这样做,他带了一麻袋的馒头走进皇宫,最后竟然还成状元了。带馒头的考生为什么会被康熙钦点为状元呢?难道就因为他那一麻袋的馒头吗?
寒窗苦读
李蟠,江苏徐州人,早年丧父,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母亲很疼爱他,对他期盼很高。即便家里并不富裕,但她还是把仅有的一点钱掏出来,供李蟠去学堂念书。
李蟠很懂事,深知母亲的不易,一直用功念书,常常秉烛夜读,只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他的努力是有用的,。
28岁那年,李蟠顺利已经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下一步就是乡试,再然后,他可以触碰到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会试。
面对前途光明的前途,李蟠却迟疑了。母亲为了供他读书实在辛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熬夜织布。若他要赴京赶考,肯定需要更多银子,李蟠不忍再让母亲这样受累。
于是他找到母亲,和她商量,“娘,如今我已经是秀才了,朝廷每个月都会发放粮米来补贴家用。不如我就留在您身边,帮你种地耕田,这样我们一家人一起努力,日子就好过多了。”
这么多年来,李蟠一直愧疚,他觉得自己是母亲的累赘,只顾着读书,没有帮家里分担一些。
没想到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母亲动怒了,甩开他的手,一口回绝了,“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考个功名回来,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但是如果要赴京赶考,需要的银子实在太多,儿子不能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啊。母亲,以后就让儿子在您身边,好好孝顺您。”
因为这件事,李蟠和母亲大吵了一架,母亲好几天不吃不喝,可把李蟠急坏了,母亲对他说:“你若真想孝顺我,就好好读书。
你父亲去得早,只留下我们母子相依为命,他曾经最大的心愿就是光耀门楣,如果你真的为了我放弃考取功名,我百年之后真的没脸见你父亲了。”
李蟠流着泪,答应母亲自己会一直考下去。至此之后,李蟠更加努力学习,八年后去省里参加乡试,一举中举。
赴京赶考
之前让李蟠头疼的事情还是来了,这里距京城千里之外,就算省着点用,路上也要花掉许多银子。
母亲见儿子这几天来一直愁眉不展,知子莫若母,她一下就猜到李蟠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回到房间,从储物罐里面拿出一枚枚铜板。
这些铜板是她这些年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拿出来以后,储物罐彻底空了。母亲把这些银两全部给了李蟠,“这些钱你拿着路上用。”
不知不觉,母亲的头发已经斑白,每夜夜里对着烛光织布,她的眼睛早就熬坏了。李蟠湿了眼眶,但一直拼命止住泪水不想让母亲察觉。
母亲为了让他进京赶考,已经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李蟠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用力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了母亲。”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考取功名,日后好好孝敬她。
离家前,母亲怕李蟠在路上挨饿,专门起了个大早,给他做了一麻袋的馒头让他带上在路上吃。李蟠挥手跟母亲和妻子道别,年迈的母亲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悄悄地留下了眼泪。
李蟠没有用她给的那些钱买马进京,而是靠一双腿走到京城,省下来的十两银子,留给母亲和妻子。
进京的路并不好走,李蟠风餐露宿,晚上他找了一间废弃了的寺庙住下,饿了就吃一个母亲做的馒头,喝点水。
让馒头在胃里胀大,这样更有饱腹感,他和平常一样挑着夜灯继续念书,无论环境再怎么恶劣都好,李蟠都没有停下来过。
一路上走走停停,李蟠和当地人聊天,了解到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面临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来到京城。京城与家乡不同,这里处处繁华,李蟠背着一大麻袋的馒头,与这里格格不入。
但他并不在意,依旧穿着陈旧的衣裳,背着一大袋母亲亲手做的馒头走进了考场。这一举动,引得前来考试的考生侧目,“这人怎么还背着这么大袋东西进来,是想作弊吗?”
古代考试也和我们现代一样,考试前会检查考生的随行物品,以防作弊。考场的检查人员也有这样的想法。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带麻袋进考场的,在门口将李蟠拦了下来,“等一下,你带那么大袋东西干什么,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所以,李蟠为什么要带那么大个麻袋进考场呢?
馒头状元
检查人员将麻袋打开一看,里面满满的全是馒头,数了数整整三十六个,除此之外,并未发现什么作弊的东西。
会试自己带干粮也是合理的,会试考生一共需要考九天六夜,其中吃喝拉撒睡都在那三平米的小房间里,其中的痛苦难熬难以想象,所以从其中脱颖而出的,都是人上人。
李蟠来到自己考试的房间坐好,把馒头放在一旁,他没有立刻就开始答题,坐在桌前把题目仔仔细细地想了两天才开始动笔。
期间,他从袋子里面掏出来一个馒头,啃上一口,手下的笔也没有停过。就这样,李蟠一边答着题,把三十六个馒头全吃完了。
有人带着一大袋馒头来考试,这件事传到了康熙耳朵里,他对这位考生充满了好奇,对考官说道:“今年不是有一个考生带着馒头来考试吗,你把他的卷子拿给我看看。”
这不看还好,这一看就连康熙也吓了一跳。从整张试卷可以看出,李蟠是=有真才实学的,文章很有深度,也有自己的思考。
康熙看完对李蟠赞叹有加,这份答卷给了他高分。放榜的时间到了,每个考生都焦急地挤在榜前。
看自己究竟有无入榜,李蟠也在里面,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高高的挂在榜内,他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殿试和会试不同,这次考生的考官变成了皇帝,他们要在皇帝面前考试。李蟠还是和之前那样。
但因为会考的时候把母亲做的馒头吃完了,所以在考试之前他用盘缠再外面买了一袋馒头,背着这些馒头进宫。
看到李蟠这个样子,其他考生议论纷纷,皇帝早便知道他了,并出言没有制止他。试卷发下来,李蟠先前那样,没有急着做题,仔细思考了许久才开始动笔。
会试主要考八股文,而殿试就不同了,比会试难上许多,殿试更加侧重策论。所谓策论就是对国家的时事、政治、军事、民生等发表自己的观点。
李蟠赴京赶考的时候,路过许多村庄,许多镇子,并对这些途经的地方都做过一些了解,所以他写的东西不是那种假大空的,而是真是对民有利为民考虑的想法。
他从袋子里拿出馒头,一边写一边吃,让他的精力更容易集中,这一刻,他好像忘记了时间,只顾着一心一意地答题。
太阳渐渐下山,李蟠答完了所有题目,康熙从他身边经过,瞥眼见到他写了满满一张卷子,便问他:“你已经答好了?”
李蟠点头。待卷子全部收上来,康熙先看了最令他好奇的李蟠的卷子,他写的策论有想法,有思考,并不是书上的纸上谈兵,而是真真正正为百姓考虑。
李蟠的这一份答卷,远远凌驾于其他考生之上。不仅如此,在殿前策对的时候,康熙问李蟠有关吏治、边防、民生等方面的问题,李蟠都一一奏对,可以看出,此人确实有真才实学。
康熙把李蟠叫过来,问他:“上次会试朕便听说过你,说你带了一麻袋的馒头来考试,这次也是一样,朕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即便面前面对的是九五至尊的皇帝,李蟠也一点都不露怯,恭恭敬敬地回道:“回禀陛下,草民的家中贫寒。
赴京赶考需要花费许多银子,临行前我的母亲给我做了一麻袋的馒头让我路上吃,所以我便带着馒头来考试了,考试的时候吃馒头能让我精力更加集中。”
康熙听了十分感动,当即就对他说:“汝虽贫贱,但读书人不亦乐乎,况汝有母如此,勉之。朕即日亲笔为汝定状,汝必中状元。”
那一年康熙三十六年,李蟠成了状元,圆了母亲那么多年以来的梦想,也凭着自己的努力让母亲和妻子过来好的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1 1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