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尚宇杰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寄托着对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恬淡意境的遐想。
6月14日,行走在水城区花戛乡的青山绿水间,记者无意间闯进了这样一个古老村寨。古朴的吊脚楼、参天的大榕树,两三位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布依族老人脚边趴着晒太阳的小猫,仿佛一幅古画。
“天门村的历史能追溯到600多年前,那时候就已经有布依族群众在这里安家落户、修建吊脚楼、栽种榕树。在布依族群众眼中,榕树是他们的‘神树’,有他们的地方,一定会种上许多。”天门村党支部书记杨云获介绍。
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路两旁便是一座座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吊脚楼。
“天门村22个村民小组中有6个被列入古村落保护区域。在这片区域,有六盘水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布依族吊脚楼建筑群。这类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底层主要用来存放生产工具、存放肥料等,二层为生活居住空间,三层则用来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杨云获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
2014年,天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国家民宗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并成功申报国家2A级景区。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溯“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为了让这一传统古村落留下来、“活”起来,花戛乡以水、电、路、讯、房为抓手,大力实施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
“2021年,上级划拨了750万元用于天门村吊脚楼的改造工程,对133栋吊脚楼、30栋木瓦房进行改建;2023年,我们争取到传统村落省级补助资金220万元,用于修复及挂牌破损的吊脚楼、整治村庄内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天门村传统村落布依刺绣陈列馆。同时给每家每户发放灭火器,并不定期更换老化的线路、屋内的立柱、屋顶的瓦片。”
为了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花戛乡又在古村落保护区域内修建了6个牲畜集中养殖场,将原本养殖在村民家底层的牲畜统一圈养。
花戛乡党委书记朱培源告诉记者,当地还编制了《六盘水市水城县花戛乡天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水城区农房设计参考图集》,将天门村传统村落纳入《六盘水市水城区“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六盘水市水城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全面加强对传统建筑群落关系、村落空间格局、梯田景观、古树名木和典型植被群落的保护,实现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同时,结合民族村寨及天门村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刺梨、乌笤、精品水果、红米种植等产业。
据了解,六盘水市现有11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实现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将传统村落保护置身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六盘水市编制各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积极修缮传统村落公共传统建筑,不断完善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传统村落资金投入,开展传统村落示范村打造。
六盘水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成效初显,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吸引了一些客商到传统村落考察调研,提高村民收入。同时,通过对村内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动了村落发展,实现了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