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于谦,明朝的兵部尚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诗句展现了他的高尚追求,也映射出他清白无暇的一生。
在大明朝生死存亡之际,他勇敢地站了出来,从水深火热中拯救百姓,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朝堂,赢得了永世的荣耀。然而,最终他甘心接受被抄家的命运。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这样的人物仅此一位。土木堡之战,瓦剌攻打北京
在明朝正统十四年,之前被宣德皇帝朱瞻基击退的瓦剌军队又回来了,他们不停对明朝发起攻势。其实,瓦剌和明朝的纠纷早就开始了,自打朱元璋建立明朝起,他就一直对北方用兵。
明成祖朱棣亲自带兵五次远征漠北,硬是把瓦剌军队逼退到了斡难河畔,继诸葛亮之后,他是第一个打进漠北的。接着,他的孙子朱瞻基也厉害,直接让瓦剌部投降了,这一系列动作给明朝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
朱祁镇被称为“大明战神”,但他跟他的曾祖和父亲不太一样。他想要像他们一样带领军队打败瓦剌,可惜他并不适合做这个。他不仅不懂怎么指挥军队,连用好人材这点也做不到。
他接手的时候,父亲留给他的可是三朝元老“内阁三杨”,他却把军权交给了什么都不懂的太监王振。
结果,大明的50万精锐就在土木堡那一场战役中全军覆没,连朱祁镇自己也被敌方活捉,成了阶下囚。力挽狂澜,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被抓了,明朝的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因此,瓦剌的领袖也先就趁机大举入侵中原,他带领着瓦剌的骑兵大规模地朝北京城进攻。
消息一传到北京城,满朝文武官员都慌了手脚。毕竟,国家的君主被抓,军队的实力也消耗殆尽,那会儿真是没有人能挑大梁。
徐有贞等官员认为,咱们应该把都城迁到南京去,这样既能保住现有的实力,又能利用黄河和长江的天险来对抗瓦剌的军队。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和敌人抗衡,为将来反击留下机会。
不过,有官员不认同这个做法。他们认为这跟宋朝的靖康之耻差不多,如果也先的瓦剌军队打过来,大明的百姓可能会被杀得一个不剩。这样一来,大明朝不仅会失去北方的土地和资源,以后想要恢复国力也会非常困难。
这些官员认为咱们应该坚决守卫北京城,因为城墙又高又厚,城里物资也充足,足够抵挡瓦剌的军队。就算牺牲,也不能让历史重演,像宋朝那样丢掉都城。
就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兵部左侍郎于谦突然发言,他给出的方案让大家都很惊讶:既不打扰南迁,也不坚守城池,而是要打开城门,直接和也先的部队交战。
大家听了于谦的提议,都笑他像个疯子。但于谦心里有数,他觉得南迁的办法要不得。要是让瓦剌控制了北方,我们不仅拿不回失去的土地,老百姓还得忍受没完没了的战乱。
守着北京不动的办法不行,因为如果瓦剌军队长时间攻不下北京,他们肯定就会转移目标去打别的地方。如果把通往北京的所有路都堵上,北京就会被包围得严严实实,等到城里的粮食吃光了,北京自然就守不住了。
于谦提出个办法,就是咱们打开城门,把瓦剌的主力吸引到北京来打,同时派人去通知各地的藩王带兵支援。还得调动福建防备倭寇的部队,让他们北上切断瓦剌的粮食供应。这么一来,就能把瓦剌的军队困在咱们中原,到时就能一举消灭他们。
于谦提出的战术非常大胆,一旦失败,他将背上千古罪名。可大明王朝历来有骨气,孙太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赋予他最高权力,让他全面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
瓦剌军队还没打到北京城,于谦就赶紧让人把土木堡丢的盔甲、火枪等装备都收回来,重新整编了神机营。由于瓦剌主要是骑兵,对火器不太重视,这让于谦有了机会。
他决定让石亨等犯过错的将领赎罪,要他们保卫北京城的交通要道,不得有失。最终,他自己亲自出征,站在德胜门前指挥战斗,与瓦剌军队正面对抗。
瓦剌首领也先没料到,大明军队在城下还能拼命抵抗。他于是让朱祁镇站在阵前,羞辱他,想借此打击明军的士气。
他们显然小看了于谦保卫北京的坚定意志。为了破灭也先的非分之想,于谦直接请求孙太后更换皇帝,强调国家社稷远比君主个人重要,结果朱祁钰登基,成为了新的明朝皇帝。
后来战况正如于谦预计的那样,大明各路藩王持续围攻,瓦剌军队渐渐撑不住了,最后只能撤回漠北。因为于谦守护大明立下大功,他被提拔为兵部尚书。为社稷百姓,甘愿含冤受死
迎回朱祁镇后,“大明战神”立刻发动了夺门之变,把朱祁钰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自己又当上了大明朝的皇帝。他一登基,马上就决定对于谦,就是那位曾废掉他皇帝位的大臣,执行斩首示众。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肯定听到了风声。但他选择束手就擒,是因为他心里想的都是大明的江山和百姓。
于谦那时候在朝中可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身为少保、兵部尚书还统领全军,权力大得很。朱祁钰是他推荐的,对他非常信任,事事都听他的。北京保卫战之后,孙太后也特别信任于谦。朝里的大小官员,也都紧跟他的步伐。
如果朱祁镇悄悄策划造反,一点都没让朝廷的人察觉到,这种情况也不太可能发生。毕竟,于谦的女婿是锦衣卫的统领,想偷偷摸摸地绕过锦衣卫干出叛乱的事,简直就是做梦。
所以,他最后决定从容面对死亡。他很清楚,朱祁钰那时已经病得很重,没有子嗣,如果他去世了,继承皇位的事情肯定又会引发一场混乱。
朱祁钰和朱祁镇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化解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还在世,因此他重新登基,让皇位传承合理,避免了百姓因皇权斗争再次陷入战乱,大明朝也因此迎来了和平。
于谦明明知道朱祁镇一旦登基,就会对他下狠手,但他还是没有阻止。他觉得自己的生死跟老百姓和国家的安危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这样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的人,真是世间少有。所以说史书对他再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