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李主任,这是我家地里新挖的,没打农药!”6月9日,在贵州华夏骨科医院关节外科诊室,一袋还带着泥土的新鲜土豆,被44岁的刘军(化名)小心翼翼地捧到医生面前。
这个质朴的礼物,承载着刘军对医生解除其二十余年病痛煎熬最厚重的感激。八个月前,一场精密的髋关节置换手术,让他终于告别了右腿紧贴胸口的扭曲姿势,结束了依靠小板凳和短拐挪动的艰难人生。
二十年病痛:从青春到中年的煎熬
命运的转折始于刘军22岁那年。当时,这位来自黔南自治州福泉市农村的青年,右髋关节开始莫名疼痛。他开始以为只是普通劳损,但病情却不断恶化——强直性脊柱炎累及他的髋关节,右腿逐渐不可逆地蜷曲、僵硬。
“右腿慢慢蜷起来,最后完全僵直,坐下时膝盖能顶到下巴。”刘军回忆起,以前他无论坐着还是站着,右大腿都死死地挤压胸腹部,右膝关节顶着右侧面颊,纹丝不动,导致右侧面颊严重变形,连吃饭都变得十分困难,右侧髋关节近乎180度的屈曲僵硬强直畸形,让刘军成了一个痛苦的“折叠人”。
术前,刘军仍呈“右腿贴胸”姿态。
此后,他的生活被压缩在极致的扭曲中。一块小板凳和一根短拐,成了他移动的“双腿”。酷暑时节,紧贴胸口的皮肤在汗水和摩擦中红肿刺痛。
“像被装进蒸笼,分不清是闷热还是疼痛更折磨人。”他日常吃饭、行走都成了挑战,连如厕都需要家人搀扶。身体的禁锢深深地伤害着他的心灵:“最难受的不是身体不便,是看着同龄人都成家立业,我却连自理都做不到。”44岁的刘军至今未婚,只因不愿成为他人的负担。
坎坷的求医之路:最后的希望
“每次看到大哥蜷缩着身子,我们全家的心都揪着疼。”刘军的妹妹含泪回忆。为了治好他的病,这个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耗尽了心力。他们辗转多地求医,但效果甚微。
这让刘军几乎绝望,但他心底始终存着一丝希望:“我就想能自己上厕所、能走几步路,让年迈的父母少操点心。”
2024年10月,他怀揣着最后一点期盼,拖着畸形的身体,来到了贵州华夏骨科医院。该院关节外科主任李贵山为其仔细检查后的一番话,让他重燃希望:“你这是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合并髋关节强直,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可以把右腿放下来走路的!”
从蜷缩到伸展:一场跨越二十年的重生
刘军严重的脊柱畸形和复杂的体位,使得手术难度极大。李贵山团队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2024年11月5日,该团队成功为刘军实施了“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内收肌松解术”。这场手术,稳稳地为他撬开了禁锢二十年的枷锁。
术前走路(左),术后走路(右)。
术后的康复之路充满汗水与希望。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刘军从最初的床旁活动,到艰难地扶墙站立,每一步都向着自由迈进。
2025年6月9日,时隔8个月后刘军回来复查。他迈着稳健的步伐,呼吸顺畅,走在曾经进行康复训练的走廊上。那个陪伴他多年的小板凳和短拐,终于被彻底遗弃。因为腹部不再受挤压,饭量比以前大了许多,心情好了,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术前状态(左),术后状态(右)。
“李主任,您一定要收下。”刘军眼眶泛红,掏出带着泥土清香的新鲜土豆,这是一个被重塑生命的人,最朴实无华却最真挚动人的谢礼。
刘军及其妹妹与李贵山主任合影留念。
李贵山介绍,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发生在脊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俗称“不死的癌症”,群众如果发现髋关节受累,应及时治疗,即使像刘军这样的晚期病例,通过规范治疗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据了解,李贵山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膝、髋、肩、肘关节置换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已完成各类人工关节置换手术5000余例。他始终秉持“做一台手术,成一例精品,交一个朋友”的行医理念,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盈平
编辑 汪盈平
二审 龙艳
三审 杨国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1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