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胃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表层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胃息肉可单发,也可有多枚,甚至十几到几十枚。平时可能会有一些胃部不适、腹胀等情况,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一、胃息肉的分类
1.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如长时间不注意生活细节,腺瘤性息肉会发展为腺癌。
2.增生性息肉。大部分胃息肉属于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增生性息肉会完全消退,如果增生性息肉比较大(>2cm),手术切除为好。
3.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或严重的健康问题。它是由胃黏膜上的腺体细胞增生形成的,通常位于胃的底部或体部。
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二、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尽管胃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1.遗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
3.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4.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5.吸烟。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导致息肉的形成。
6.饮酒。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导致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7.某些食物。食用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8.年龄性别。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三、胃息肉的治疗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内镜治疗方法:
(1)高频电凝切除法。该治疗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胃息肉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该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50px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3)激光法:该治疗方法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该治疗方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5)氩离子凝固术。该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37.5px者。
(6)对于较大的息肉可采取内镜下EMR或ESD切除。
2.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内镜下无法保证切除彻底,或者已经发生浸润性恶变者;大于50px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息肉进行性增大者;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疑癌、已经癌变等患者。
四、胃息肉怎么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及时清除幽门螺杆菌;膳食合理,生活规律,不熬夜,不吸烟,不饮酒,注意胃部的保暖,少吃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运动,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桂平市人民医院 李坤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