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原朝代更迭的消息传至蜀地时已被曲解,传言称曹丕不仅自立为帝,还害死了汉帝刘协。于是刘备率先痛哭不已,带领汉中王府的群臣们在成都为刘协举行了葬礼(山阳公刘协:???)。
随后,刘备的群臣纷纷劝其即位,眼见时机成熟,刘备便在成都的武担山下举行了登基仪式,宣布自己将承接汉室的延续。这一系列称帝的举动如行云流水般顺利进行,刘备之所以能够如此自信,依仗的正是他那刘姓皇族的血统(尽管他属于西汉宗室)。
三国时期的孙权是如何登基称帝的呢?这事还得慢慢道来。孙权的帝位之路:大魏吴王
在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之际,孙权也曾有称帝的意愿,但时机尚未成熟。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拥有实力,任何人都可以称帝。话虽如此,但实力仅仅是内在因素,而战略形势则是外在条件。当年袁术在淮南无视孙策的反对,贸然称帝,结果被曹操、孙策、吕布和刘备等联手围攻,不久便迅速衰败,最终在长江边上发出悲叹,结束了一生。他的失败虽有狂妄自大的成分,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战略形势的审慎判断。
孙权的处境颇为不利。
曹丕称帝之时,孙权因背弃盟约夺取荆州,已与刘备交恶。为了应对刘备,孙权转而向曹丕示好,试图与其结盟,共同对抗刘备。
实际上,三方对于政治同盟的本质都看得十分清楚。魏文帝曹丕尤其坚持一个观点:如果孙权不将儿子送来作为人质,这个同盟便无法令人信赖。
孙权绝不可能交出自己的儿子,他只是接连释放了魏国被俘的将领和官员,如浩周、东里衮、于禁等,以此表示诚意。曹丕一度相信孙权最终会交出儿子,因此礼尚往来,派遣使者邢贞前往吴地,册封孙权为吴王。
孙权接见吴王时,邢贞故意摆出朝廷使者的架子,在经过孙权所住宫殿的大门时,刻意刁难孙权的君臣。根据礼节,抵达帝王的宫殿时,所有人都应下车步行进入,而邢贞却坚决不愿下车,坚持坐车进入宫殿。
这一幕让现场的孙吴官员极度愤怒。在这一关键时刻,孙吴官员中的“大佬”张昭出面劝解邢贞。劝说到最后,张昭丢下一句:“你以为江南很弱小,甚至找不到一把方寸小刀吗?”听到这句话,任何聪明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底线,邢贞于是决定下车步行。
邢贞再次看到道路两旁,徐盛等武将怒火中烧,甚至泪水盈眶,他们认为孙权接受吴王的行为是莫大的耻辱,邢贞心里也清楚,吴地的文臣武将们对这一切显然非常不满。孙权称帝之路:摇摆不定
尽管孙权接受了大魏吴王的封号,但在“送儿子为人质”这一关键问题上,他依然在敷衍曹丕,摆出一副假装配合的姿态,实际上是为了拖延时间。
另一方面,刘备也曾尝试与曹丕接触,以缓和双方的敌对关系,减轻自己在东征吴国时的压力,从而增加胜算。然而,曹丕坚决拒绝了刘备的和谈提议。尽管如此,刘备依旧决定启动东征吴国的计划,他离开蜀地后,还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并在江北扎营,以防备魏军的进攻。
刘备亲自指挥大军在夷陵与陆逊及吴军将领展开对抗,但最终被陆逊击败,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逃回白帝城。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刘备含恨而终。随后,诸葛亮接掌政务,开始务实地开展外交工作,与孙权展开交流,努力寻求和解,甚至试图再度结成同盟。
孙权对曹丕的拖延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功。在夷陵获胜之后(闰六月),孙权的儿子仍然没有被送出。曹丕在这场绵延不断的谈判中,耐心也几乎耗尽。孙权继续试图欺瞒曹丕,甚至装作屈服以求宽恕:“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其潜台词是:我宁愿被流放,也不会交出儿子。曹丕气急之下,发布诏令发动三路魏军进攻吴军的长江防线,但吴军早已做好充分防备,经过几场激烈战斗,魏军仍无法突破。
在这一时期,孙权派遣使者郑泉前往白帝城与刘备接洽,同时继续与曹丕保持书信往来,内容大多是东拉西扯。曹丕心知肚明,孙权并非真心投靠自己。当孙权与曹丕的关系逐渐恶化之际,正是诸葛亮务实的外交策略,使孙权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希望。孙权的称帝之路:利益优先
公元223年,吴国大臣们趁着夷陵对蜀汉、长江防线对曹魏的大胜局势,劝孙权称帝。然而,孙权拒绝了这一提议。孙权在战略上有着远见卓识,他清楚自己已经得罪了两个国家,虽然当前能够在与这两国的战斗中取胜,但无法保证未来能继续保持胜利。因此,他不愿再陷入与两国同时为敌的困境。
因此,孙权非常希望能与魏国或汉国中的其中一方结盟。然而,这一二选一的问题存在诸多障碍,使得孙权陷入了犹豫不决的境地。
然而,如果选择魏国,孙权面临的情形也非常明确:首先,若孙权一直保持大魏吴王的头衔,而未能在政治上寻求独立,那么称帝的道路将完全被封锁。其次,曹丕无疑会继续要求他交出儿子,这也是孙权无法接受的。
蜀汉方面,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诸葛亮掌握政权。诸葛亮安排邓芝作为蜀汉使者前往孙吴,意图与孙权重新缔结同盟。
邓芝最终说服了孙权,他原本态度犹豫不决,经过一番劝说,才做出了决定。
孙权说道:“虽然我内心深处非常希望与蜀汉结盟,但考虑到蜀主刘禅尚且年幼,蜀汉的国力也相对薄弱,若遭到魏国攻击,恐难以抵挡,因此我才迟疑不决。”
邓芝解释道:“我们两国有山川和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唯有结成联盟,唇齿相依,才能共同抗衡魏国。进则可以灭魏统一天下,退则可以鼎足三分,这乃是顺应自然的道理。若有一日魏国发兵讨伐你们,我蜀汉必定趁机出兵。到那时,你们还能否保住江南都成了问题。”
《三国志·邓芝传》记载:(孙)权起初持怀疑态度,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于是上表请求见孙权,说道:“我此次前来,不仅仅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孙权这才接见了他,并对邓芝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国和亲,但担心蜀国的君主年幼,势力微弱,容易被魏国乘机攻打,难以自保,因此犹豫不决。”邓芝回答道:“吴、蜀两国共拥有四州的土地,大王是当世的英才,诸葛亮也是当时的俊杰。蜀国有重山险阻的屏障,吴国有长江天险的保护,两国优势互补,唇齿相依,进可以并吞天下,退可以三足鼎立,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大王如果现在归顺魏国,魏国必定会要求大王入朝为臣,下令太子作为侍从。如果不听从命令,魏国就会以征讨叛乱为借口进攻,蜀国必然顺江而下,乘机而进,江南之地便不再属于大王了。”孙权沉默良久后说道:“你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断绝与魏国的关系,与蜀国缔结同盟,并派遣张温回蜀国答谢。
邓芝的逻辑是:曹丕会要求你去见他,或者把儿子交出来做人质。如果你不服从,他就会对你动武,而他一旦动武,我也不会对你手下留情。
孙权终于明白: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唯有两个弱国结盟,才能保全各自的独立。孙权称帝之路:石亭之战
孙权与蜀汉结盟后,魏文帝曹丕虽然曾亲率大军南下进攻,但最终却只能在江边叹息,无奈撤兵而返。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孙权趁机发起了伐丧行动,进攻江夏,但最终未能占到任何便宜。此时,他的猛将韩当病逝,韩当之子韩琮却带着部属秘密联络魏大司马曹休,投奔了魏国,随后成为魏国将领,这让孙权十分愤怒。此外,翟丹等人也相继归降魏国。
孙权借此机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与鄱阳太守周鲂秘密策划,由周鲂向曹魏帝国的大司马曹休假意投降。
公元228年,曹休受到周鲂的诱惑,率领大军出动。尽管曹休对周鲂的动机心存疑虑,但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察觉到自己中了计谋。然而,曹休凭借大军的强大实力,仍然执意与吴军一战,希望借此挽回颜面。不料,孙权派出的陆逊突然出现,魏军最终惨败。
第二年,孙权凭借石亭之战的大捷,在与蜀汉方面商议之后,再次受到群臣的劝进,这一次他终于应允了。
孙权称帝的理由
当时谶纬之说盛行,登基称帝必须伴有祥瑞。因此,江南一带纷纷出现(制造)了各种祥瑞。于是,孙权决定顺应天命,在建业城外正式登基,定国号为“吴”,年号为“黄龙”。
孙权在《告天文》中这样写道:
皇帝臣权谨以玄牡呈告皇后陛下:汉朝已经传承二十四世,历时四百三十四年,气运已尽,禄位已绝,天下动荡不安,四方割席分裂。曹丕篡夺了帝位,其子曹叡继位后,更是施行了种种恶行,扰乱了国家制度。权生于东南,正值乱世,承受重任,志在平定天下,行使政务,致力于为民。群臣将领、各州郡百城的负责人都认为,汉朝的天命已尽,汉氏已无再祭的资格,皇位空缺,祭祀无主。自古以来的吉祥瑞兆也已混杂不清,历数在身,无法回避。权敬畏天命,不敢违抗,特选择吉日,登坛祭天,即位为皇帝。愿神明保佑,左右有吴氏,永享天赐福祚。
这段话的意思是吴继承了汉朝的传统。其逻辑链为:
曹丕篡夺汉朝的皇位,是一种混乱的政权更迭。
吴国确实是承受天命的,汉朝已经注定要灭亡。
在这篇文章中,关于蜀汉建立的合理性被刻意回避了。前来祝贺的蜀使者陈震在贺词中也同样回避了这一话题。最终,双方达成了同盟,并重申了在灭魏之后,将天下分为两半的承诺。
——实际上,双方都在通过“画饼”来表达各自的“诚意”。
后来,邓芝再次出使孙吴,与孙权会面。酒宴过后,孙权又提起二分天下的设想,不料却被邓芝巧妙地回敬了一番。邓芝说:“天无二日,曹魏灭亡后,如果你们还不明白天命所在,那就将是我们双方开战的时候。”孙权听后并未生气,反而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赞扬邓芝:唯有邓芝才能促进两国的和睦。
因此,蜀汉方面故意回避了孙权称帝带来的政治影响,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双方的暂时利益。所谓的“汉贼不两立”不过是政治口号,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的说辞。在利益面前,利益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政治感情也是如此。
邓芝、诸葛亮和孙权都心知肚明,各国的高层都了然于胸,所以孙权完全没有感到生气。称帝的理由有高低之分吗?
223年,孙权拒绝称帝的原因在于当时魏、汉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朗,局势极为动荡。他不愿因称帝而成为众矢之的,陷入困境。孙权并不想步袁术的后尘,仅做几天皇帝,最终因一时之快而毁掉自己。
在229年,孙权为了顺利称帝,与蜀汉缔结了同盟关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蜀汉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妥协,并在表面上表示认可和支持孙权的称帝,这使得孙权最终能够放心地登上皇位。
关于他称帝的理由,无非就是写一篇告天文,随便找个借口即可。曹丕和刘备的《告天文》也不过是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接着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位。
当然,曹丕所推崇的是禅让制度,这种制度传说源自古代尧舜时代,因而拥有圣贤的光环,显得极其神圣和高尚。因此,后世许多朝代纷纷效仿这一制度以建立自己的政权。
魏传位给西晋,东晋相继传位给宋、齐、梁、陈,这是禅让的套路。
刘备则依靠其血统,虽然血统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实际上,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并非皇室的主要支脉,他追溯五代才可回到汉景帝。而到了刘秀这一代,皇室的核心地位早已远离。然而,刘秀凭借出色的才能统一了全国,最终将自己这一支血脉提升为帝室。相比之下,刘备面临的困难更大,因为要追溯到中山靖王刘胜,中间隔了不知多少代人。
历史上也有一些国家是通过血统来建立的,比如刘渊创建的汉赵,他自称是刘邦的后裔;还有李昪建立的南唐,他则宣称自己是唐宪宗的后代。这些都是依赖血统继承的方式。
观察孙权,他既不具备禅让的条件,也缺乏血统上的优势,因此他只能强调“天命所归”。这并不意味着后人就不会使用这种策略。
后世许多王朝并未具备禅让或血统的正统条件,他们往往像孙权一样,借天命之说为自己称帝寻找理由。例如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明朝。朱元璋在其麾下大将徐达击败元惠宗并攻入大都(北京)后,便追封元惠宗为“顺”。由于朱元璋不可能获得元惠宗的配合进行禅让,也不是前朝汉人王朝宋的赵姓后裔,因此他以“天命所归”(顺天明命)为依据,宣示其称帝的合法性,进而建立了明朝。
由此可见,历代开国帝王在登基方式上各有千秋,然而其核心实质却始终如一,“天命”始终是关键所在,毕竟“君权神授”的观念贯穿其中。对于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后人不必纠结于表面的形式高低,帝王能否守住国家的基业,这才是实质所在,也是后人评判称颂的真正标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