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东汉末年,危机四伏。朝廷的腐朽统治使得民不聊生,再加上天灾连连,走投无路的百姓开始奋起反抗。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为始,各方势力迅速崛起,希望分得一杯羹。
群雄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的局势。
天下分久必合,为了争夺唯一统治天下的权力,三方势力争夺十分激烈。在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称帝,结束了东汉政权,宣告东汉朝廷覆灭。刘备紧随其后,公元221年建立蜀汉,也跟着称帝了。
唯独东吴十分沉得住气,继续等了十年才称帝。等到他建立东吴政权时,曹丕和刘备早已去世。曹魏和蜀汉都已迎来第二任君王,孙权才姗姗来迟,不紧不慢地建立起政权。
那么,魏国曹丕和蜀汉刘备先后称帝,孙权为何继续等了10年,才登基称帝呢?
魏蜀建国
作为三方势力中最早建立政权的曹魏,建国之期本该更早。早在公元208年,曹操被封为汉朝丞相之后,天下大部分权力就已握在他手中。
但一生以奸诈闻名,做事雷厉风行,不畏他人看法的曹操,却之死都没有废帝而自立。尽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长达十余载,但究竟还是没有动手改朝换代。
毕竟,当时他身为汉朝宰相,而敌人之一刘备正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
倘若他以宰相身份推翻汉朝统治,逼得刘备拼死一搏,对于他而言并没有好处。加之当时曹操年事已高,深谋远虑,更不想打无准备之战。
称帝的日期因而一拖再拖。曹操如此好耐心,熬到自己阳寿尽了也坐上龙椅。
相比之下,他的儿子曹丕就更果断了一些,曹操去世同年,眼见作为靠山的父亲已逝,便决心抢班夺朝,将汉献帝刘彻拖下皇位,自己建立新的国家——曹魏,当起小小领地里的皇帝。
眼见曹丕称帝,一心想兴复汉室大业的刘备更加挂不住面子,一年后也紧跟着确立蜀汉政权,将蜀国建立起来。
此时虽尚且不能兴复汉室,但建立起蜀国,刘备担上的重压也终于卸了点下来。
相比之下,东吴就没有刘备那么大的心理压力了。曹魏、蜀汉接连建国称帝之后,孙权竟无动于衷。未曾想,孙权没反应不过是在等待时机。公元229年,曹丕和刘备都已去世,孙权才在建吴称帝。
漫漫十年间,孙权究竟在害怕什么?
坐山观虎斗
孙权不敢有动作,正是害怕引起曹魏和蜀汉的注意。
当时虽是三足鼎立,但三国之间实力差距依然非常大。曹丕称帝之后,统一天下的欲望更加强烈,蜀汉随后建国就引起他的不满,双方再度关系紧张。
曹操尚未去世时,曹魏势力就在群雄割据中排在前列。曹丕称帝之后,加大力度打击外患,收复了许多失地,国家实力稳步增强。时隔一年刘备称帝之后,双方再度爆发矛盾,多次交战。
曹魏和蜀汉在各自建国之后,互相视对方为眼中钉。机智如孙权,自然是不愿中途插一脚当替死鬼,便索性坐山观虎斗,称帝之事无需着急。
更何况在当时,孙权还需讨好曹魏,自然不敢贸然称帝。
杀了关羽之后,东吴彻底得罪刘备。气疯了的刘备不顾诸葛亮劝告,执意出兵打孙权。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孙权心里拿捏不准谁更胜一筹。
保险起见,孙权还是给自己找了个临时靠山,假意臣服曹魏,进朝当起了官。
有求于曹丕,孙权只好称臣,称帝的事情一拖再拖。毕竟只要自己暂时放弃称帝,便可先坐山观虎斗。
无论哪一方被打得元气大伤,对于孙权来说也是好事。当时若紧跟着称帝,孙权无法讨好曹丕,更没有足够的底气抵御另外两个皇帝有可能的进攻。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样想当天子的孙权,在现实面前还得忍一忍。
称帝无名
另一方面,孙权也苦于没有称帝的办法。
战场不比官场,需要处处做好谋略。但要建立一个国家谈何容易,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曹操尚且不敢轻易推翻政权。到了后期,曹丕要想建立新王朝称帝,靠的还是昔日旧主的“禅让”。
考虑到曹操至死仍是宰相,尽管权力高于君王、实力也高于君王,曹操也仅仅是“挟天子”而非逼宫。为了延续父亲的体面,曹丕决定让皇帝自己退下来。
公元220年,汉献帝提出退位,将禅让于曹丕。曹丕“受宠若惊”,连连三次上书推辞,最终拗不过皇帝,才勉为其难地接手。
而这场禅让,也给刘备留下一个登基称帝的绝佳借口。
听闻曹丕逼得汉献帝退位,刘备脸上也无光。他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却眼睁睁看到大汉天子被逼退位。因此,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以为汉室复仇为名,建立蜀国政权,终于也当了一回皇帝。
而始终不敢称帝的孙权,也正头疼这一点。曹魏和蜀汉皆有正当理由,他贸然提出称帝,也拿不出合理的理由,还会被后世误认为破坏天下局势的罪魁祸首。
考虑到这一点,孙权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更心酸的是,孙权自知身边没有太多良将和厉害的谋士。曹魏军队强大,武器充足,而蜀汉同样信心满满。孙权冒头称帝,正好成了出头鸟,难免引来敌军注意。
为安全起见,孙权也顾不上有没有面子,站稳脚跟看戏,等到时机成熟时再称帝也不迟。
这一等就是十年之久。
公元229年,孙权终于称帝,国号为吴。
历经十年腥风血雨,天下早已大变样。曹魏赶上短命的曹丕,而刘备也仅仅当了两年皇帝就在白帝城驾鹤西去,留下没出息的儿子刘禅,也成不了大气候。大环境对于孙权而言,相比起十年前扎堆称帝的境况,要好上太多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称帝而等待同样不晚。孙权虽不能预料到曹丕短命、刘备病死,但拖延称帝确实是他精妙的打算。
曹丕和刘备接连称帝之后,难逃正面对击,非拼个你死我活不可。有人正面相迎,有人则暂闭风云、休精养瑞,熬到对方势力最猛的前几年再说。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古人对他如此评价,也真是感慨其能屈能伸,为保性命东山再起不惜先屈于曹魏,而后再另寻出路。
在三国历史上,他远不及诸葛亮神机妙算,也不如曹操狠厉,但贵在能熬。将曹丕和刘备熬死之后,他仍活得自在。
正是这般能忍,也让孙权能笑得长久于刘备。他登上帝位时,曹丕和刘备二人早已长眠地下。这番对比下,孙权也不算太窝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