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同仁医院 神经耳科 古鑫
编辑 | 周亦川
你是否好奇,耳机是如何将音乐、人声甚至电影中的爆炸声精准传递到你耳中的?从几十元的入门款到上万元的旗舰产品,耳机的工作原理各有不同。本文将带你探索耳机的“黑科技”,揭开不同耳机背后的声学秘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这些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然后传播到我们的耳朵。耳机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内部的驱动单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扬声器)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对于入耳式耳机,它们通常配备有小型驱动单元,这些单元被紧密地封装在耳机的外壳中。当音频信号通过导线传输到驱动单元时,驱动单元的振膜会开始振动,进而推动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声波。这些声波直接进入我们的耳道,使我们能够清晰地听到声音。而对于头戴式耳机,其驱动单元通常更大,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声场和更丰富的细节。头戴式耳机的耳罩设计也有助于隔绝外界噪声。当音频信号传输到驱动单元时,振膜同样会振动并产生声波,并通过耳罩内的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无论是入耳式还是头戴式耳机,它们都通过内部的驱动单元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进而产生声波。这些声波通过不同的传播路径进入我们的耳朵,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美妙的音乐。
驱动单元:耳机的“心脏”
耳机的核心在于驱动单元,它决定了声音的质感、层次和风格。目前主流驱动技术可分为四大类:
1. 动圈耳机:经典永不过时
动圈耳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迷你版音箱。当电流通过缠绕在振膜上的线圈时,音圈在永磁体的磁场中前后振动,带动振膜挤压空气,从而产生声波。大尺寸振膜能推动更多空气,低频澎湃,适合摇滚、电子乐。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百元耳机多用此技术。
2. 动铁耳机:细节控的福音
动铁单元的核心是一个“平衡电枢”(U型金属片)。电流通过线圈时,电枢在磁场中摆动,通过连杆驱动微型振膜发声。由于振膜极小,高频响应极佳,但低频不足,因此高端动铁耳机会分频搭载多个单元。人声、乐器细节纤毫毕现,适合监听、古典乐;体积小常用于入耳式耳机,如舞台耳返。
3. 平板磁力耳机:黑科技玩家的选择
在振膜表面印刷电路,将其置于强磁场中。电流通过时,磁场力均匀作用于整个振膜,减少传统动圈的局部变形,从而降低失真。 特点是声音通透自然,被誉为“最接近现场”。需搭配专业耳放使用。
4. 静电耳机:发烧友的终极梦想
原理是将超薄振膜(厚度仅微米级)置于两块带电金属板之间。音频信号改变极板电压时,静电场驱动振膜振动。由于振膜极轻,瞬态响应远超其他类型,天花板级音质,高频如水晶般清澈,细节多到“恐怖”。需专用高压耳放,价格昂贵。
声音传递:不走寻常路的技术
除了驱动单元,耳机传递声音的方式也充满巧思:
1. 传统气导:主流之选
通过振膜直接振动空气,声波经耳道传入内耳。分为两种设计——开放式设计:耳罩不密封,声场自然,但漏音明显;封闭式设计:隔绝外界噪音,适合录音室。
2. 骨传导:让耳朵“呼吸”
振动单元紧贴颞骨,通过颅骨直接将振动传递至耳蜗,完全绕开耳膜和耳道。相比于传统的气导耳机,骨导耳机能够在运动时更好的感知环境音,避免安全隐患。此外,适合耳道炎症或听力受损者。但也有一定的技术短板,即低频几乎消失,音质有所损失。
3. 气传导:黑马“新物种”
利用定向声学技术,将声波精准射入耳道,无需塞入耳内或接触骨骼。这种方式与自然听音过程一致。优势在于比骨传导音质更好,漏音更少。佩戴接近普通眼镜,适合运动、长时间使用和听力敏感者。但音质表现通常不如入耳式耳机,而且可能导致声音外泄。
无线技术:剪掉“尾巴”的魔法
现代耳机的无线化革命,离不开三大技术加持:
1. 蓝牙编解码:指蓝牙设备在传输音频信号时使用的编码和解码技术。它决定了音频数据如何压缩、传输和还原,直接影响音质、延迟和功耗。常见编码有:
SBC(Subband Coding):基础协议,标准解码,音质压缩明显,兼容性好。
AAC(Advanced Audio Coding):苹果设备常用,音质较好,适合流行音乐。
aptX/aptX HD:高通方案,延迟低,适合视频和游戏。
LDAC:索尼开发,支持高分辨率音频接近无损,音质最佳。
2.降噪——静音的奥秘。耳机实现降噪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被动降噪与主动降噪。
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ANC)和被动降噪(Passive Noise Cancellation,PNC)是两种不同的降噪技术,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效果各有特点。被动降噪的原理是通过物理方式阻挡外界噪音,主要依靠耳机的结构和材料来隔离噪音。具体方法包括:耳塞或耳罩的密封性,通过紧密贴合耳朵或耳道,阻止外界噪音进入;亦或是一些隔音材料的使用,如高密度材料吸收或反射声波,减少噪音传播。优点在于:无需电源和复杂技术,结构简单;无额外功耗、不依赖电池,适合长时间使用;而且成本较低。缺点是降噪效果有限:主要针对高频噪音,对低频噪音效果较差。
主动降噪的原理通过电子技术抵消外界噪音。耳机内置麦克风实时捕捉外界噪声--处理器分析并生成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反相声波与外界噪声叠加,相互抵消,达到降噪效果。可以达到高效降噪,尤其对低频噪音(如飞机引擎、地铁噪音)效果显著,提升音质和更纯净的音频体验;并且佩戴舒适、无需紧密贴合,适合长时间使用。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如需依赖电池供电,增加功耗;可能引入额外噪声,处理不当可能产生轻微的背景噪音。
许多高端耳机结合两种技术,利用被动降噪阻挡高频噪音,主动降噪处理低频噪音,提供更全面的降噪效果。
3. 空间音频:从听歌到“置身现场”
空间音频是一种先进的音频技术,旨在通过模拟三维空间中的声音分布,提供更加沉浸和真实的听觉体验。它让声音听起来像是从不同方向和距离传来,增强音频的空间感和定位感。通过头部追踪传感器+算法,模拟环绕声场。当用户转头时,声音方向会动态调整。提供沉浸式听觉体验,广泛应用于影视、游戏、VR和音乐领域。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耳机?
1. 通勤族:选真无线降噪耳机。
2. 运动达人:骨传导/气传导耳机是首选(防水等级至少IPX5)。
3. 发烧友:动圈+动铁混合单元耳机或平板磁力耳机。
4. 游戏玩家:优先看延迟(<50ms)。
结语:耳机的未来在哪里?
从有线到无线,从降噪到空间音频,耳机技术正在突破物理限制。或许未来,脑机接口耳机能直接向听觉神经传递信号,骨传导耳机能通过AI补全低频,而纳米级静电单元可能被植入耳道……无论如何,人类对极致声音的追求,永无止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