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四川疾控提醒:别错把福寿螺当田螺 当心感染寄生虫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6-26 16:27: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孙红丽)夏天的夜晚如期而至,烧烤、小龙虾、“炒田螺”……热闹的夜宵摊成了城市的焦点。近日,四川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夏季爱嗦“螺”的你要注意了,当心感染寄生虫。“别错把福寿螺当田螺。”

据介绍,福寿螺作为一种外来“不速之客”,体内携带大量寄生虫,一旦误食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轻则发热、头痛,重则昏迷甚至死亡。

福寿螺和田螺外形相似,一般非专业人士难以区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辨:田螺体型较小,多数1cm左右,福寿螺要大很多;福寿螺锥尾短、平,田螺锥尾长、尖;福寿螺可以产出粉红色的卵。

如何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四川省疾控中心介绍,近期(通常为1个月内)有生食或半生食或接触过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软体动物或者淡水虾 、蟹、鱼、蛙等水产品,且伴有发热、剧烈头痛、颈部僵直、躯体疼痛等症状应怀疑本病;病人可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和(或)百分比升高、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脑脊液或眼等部位查出幼虫可确诊。

如何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四川省疾控中心提醒,应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螺类(尤其是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俗称鼻涕虫)、淡水虾、蟹、鱼、蛙等;不喝生水,生食蔬菜、瓜果要洗干净,因生食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饮用含幼虫的生水也可感染;避免直接接触螺类、蛞蝓等,接触后应彻底洗干净手和用具,根据文献报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以经皮肤主动侵入宿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6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四川广安一饭店将福寿螺当田螺卖,官方:已立案调查
...要高温烹熟“福寿螺本身是可以吃的,但由于其中含有的寄生虫和细菌很多,不易清洗,即使经过烹饪后也不能保证完全杀死寄生虫以及虫卵,吃后容易造成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因此不建议吃。”遂
2024-09-10 10:50:00
...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福寿螺再被列入其中。福寿螺含致病寄生虫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可多达6000条,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广州管圆线虫——其幼虫可寄生在人类的脑部
2024-06-03 09:59:00
寄生虫多达6000条!最新通报:已查封!紧急提醒,千万别乱吃
...强,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力。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很多福寿螺体内都有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如果在烹饪的时候没有完全煮熟,吃下去后寄生
2024-06-29 09:54:00
一只就有寄生虫3000~6000条,有商家称年销几百吨!官方通报:已查封!紧急提醒,千万别乱吃
...生产过程中经过多次高温熟化处理,不仅有第三方出具的寄生虫检验报告,也有每批次的厂检。 2022年5月,据南国都市报报道,有海口市民反映称,位于海口市龙华区义兴街西天庙小吃街
2024-06-29 13:45:00
福寿螺“伪装”成田螺流入市场,一年销量几百吨!官方通报
...食品资源。然而,由于其口味并不受市场青睐,加之携带寄生虫的潜在风险,福寿螺逐渐被养殖户弃养。随后,由于福寿螺强大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以及对环境的广泛适应性,它们迅速在中国的江
2024-06-30 11:05:00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嗍螺,这款美味安全吗?
...说法让“嗍螺人”心里犯堵:田螺都是臭水沟里长的,是寄生虫的安乐窝。那么,嗍螺到底安全吗?那么多人嗍的田螺来自哪里?6月16日傍晚,暑热渐消,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东南的美食
2023-06-21 13:18:00
福寿螺被明令禁止销售和食用和食用,专家:吃田螺会更安全吗
...曾经有专家对福寿螺进行过实验,发现一个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可以多达6000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杂草与外来生物入侵研究室副主任褚世海说,福寿螺体内寄生虫较多,约10
2023-05-13 19:15:00
杜绝福寿螺冒充田螺 余杭开展检查
...力极强,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力。福寿螺中往往含有许多寄生虫,如果在烹饪的时候没有完全煮熟,吃下去后寄生虫容易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建议广大消费者不要食用福寿螺,若要食用,务必煮熟煮
2024-07-10 10:21:00
警惕!河南南阳发现恶性入侵物种
...,两到三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进行繁殖。 勿食用避免寄生虫感染“福寿螺本身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其卵内也含有较多寄生虫。”邓奇志介绍,福寿螺内寄生虫种类繁多,包括危害人类健康的
2024-09-06 17:56: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