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据《中国日报》报道,11月6日,“2025中国纪录片节in Japan”开幕式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新作《无名之子》在现场点映,中日各界人士近200人参加活动并观影。
纪录片《无名之子》以日本遗孤与中国养父母的故事,在东京引发中日各界共鸣。这场跨越国界的影像对话,恰是有正义感与历史责任感的创作者,为中日理解搭建的最坚实桥梁,让日本人看见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历史记忆往往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议题,而竹内亮的创作选择,彰显了创作者的清醒与担当。日本侵华战争中,“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本质是军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军溃败时抛弃“开拓团”成员,留下大量无辜孩童。这一历史背景是影片无法回避的前提,导演没有刻意淡化侵略本质,也没有陷入“仇恨叙事”的误区,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历史褶皱里的人性选择:善良的中国人,没有因战争创伤而迁怒于无辜孩童,反而用臂膀为他们撑起了生存的天空。
这种真实不是片面的美化,而是对历史全貌的尊重。影片既承认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根源,也呈现中国民众超越仇恨的悲悯情怀。这种“不回避、不极端”的叙事,恰恰打破了部分日本舆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让历史不再是割裂双方的鸿沟,而是成为理解人性善良的背景板。相较于空洞的口号式宣传,这种扎根历史真实的影像表达,更具说服力,也更能让日本观众放下偏见,直面中国人的真实品格。
作为日本导演,竹内亮的创作本身就带有一种“逆流而行”的勇气。在部分日本舆论对侵华历史仍存模糊认知的当下,他主动聚焦“日本遗孤”这一敏感群体,深挖其背后中国养父母的恩情故事,这份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正是正义感与历史责任感的直接体现。他没有站在单一国家的立场上片面叙事,而是以人类共通的“感恩”与“善良”为切入点,让遗孤及其后代的口述成为影片的核心,用最朴素的情感打动观众。
这种担当,本质上是对“历史责任”的深刻理解。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为了培育跨越国界的善意。竹内亮曾表示,希望通过影片记录尚未解决的遗孤问题,这份初衷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成为一种促进问题解决、传递正向价值的社会行动。与此同时,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他的作品也呼应了日本电影人MEGUMI对跨国合作的期待,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交流,从来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互动,而是基于真实叙事的情感共鸣。
让善良成为中日互信的基石。“2025中国纪录片节in Japan”展映的10部作品,从城市治理到乡村振兴,多维度展现当代中国的立体面貌。而《无名之子》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从历史情感维度,填补了中日民众之间的认知空白。中国人的善良,从来不是刻意塑造的标签,而是在历史考验中反复印证的品格,战争年代对遗孤的收养,和平时期对邻邦的包容,这份根植于文化基因的悲悯,需要通过真实的故事才能被看见、被感知。
“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寄语,在影片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和平的根基,在于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的前提,是看见彼此的真实。竹内亮等有责任感的导演,用影像剥离了偏见与误解的外壳,让日本人看到,中国人不仅有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更有包容悲悯的人性温度。这种基于真实的认知,远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培育互信,让和平理念真正扎根人心。
从《无名之子》的点映热潮到纪录片节的多元呈现,我们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最优解:以有良知的创作者为纽带,以真实的故事为载体,让不同国家的民众在情感共鸣中消除隔阂。当更多像竹内亮这样的导演,带着历史责任感去挖掘跨越国界的人性故事,中日之间的理解便会不断加深,和平的根基也会愈发牢固,这也是有责任感的创作者,为世界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
本期编辑:王韬
初审: 王韬 复审: 侯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