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北区高级中学 覃炎柱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殊、关键的阶段。特别是高中生,由于心理发育迅速,身体外形变化大,第二性特征发展迅速,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要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要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等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有不健康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了,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中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追求所谓的“个性”,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家庭,孩子不多,生活条件优越。而有些父母因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心,心理封闭。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没怎么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释解,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离去等家庭因素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及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准备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状况。谈话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或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予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高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实现理想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1 21: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