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嘉兴乡村长啥样?看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春泥计划——“红船小记者喜迎亚运”有礼研学走进第三站
N晚报记者 沈瑜轩 沈虹阳
N通 讯 员 鲍慕蕾 钮宇萍 徐菡娟
“你知道嘉兴的乡村长什么样子吗?其实啊,我们的乡村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不但能看到过去、现在,还能看到未来……”昨天上午,红船小记者开启了春泥计划——“红船小记者喜迎亚运”有礼研学活动第三站的精彩行程。
此次,红船小记者们体验的是“活力金”文明实践示范线,具体路线为:余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渔里未来社区—余新镇普光村农耕记忆馆—余新镇稻米文化馆—余新镇曹王村文化礼堂—余新镇余新社区文化礼堂—凤桥镇三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梅花洲景区。
感受未来美好生活
高耸的白色建筑,嵌着大块透明玻璃,加上巨大的圆形屋顶,像极了一架来自未来时空的“飞碟”——这个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建筑,就是渔里未来社区邻里中心。
进入“飞碟”内部,更是“别有洞天”,人们能想得到的关于未来社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在这里应有尽有。
造型别致的书架,舒适宽敞的阅读空间,种类丰富的藏书……位于渔里未来社区邻里中心三楼,距地面约35米的嘉兴市图书馆分馆是名副其实的“云端书房”,也是不少人前来“打卡”的“最美空中图书馆”。小记者屠苏告诉记者:“我平时喜欢看书,看书让我感到快乐,还能掌握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知识,下次我要和妈妈一起来‘云端’看书!”
伫立在居民楼之间,可以看到10个灰色的巨大圆筒,这是今年4月正式开放的筒仓艺术中心,其前身是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余新粮站圆筒仓。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在原有的几个筒仓旁加盖了一部分,新旧合一,成为现在的筒仓艺术中心。
走进筒仓艺术中心,“触摸六亿年”化石展正在举办,小记者沈嘉佑饶有兴趣,“这块化石上能清晰地看到腿和头,甚至还有器官,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太神奇了!”
“完全数不清,这虫子也太多了!”“天呐,肯定不止100只!”面对一块“长”满多种三叶虫的化石,小记者们你一言我一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追溯稻米文化之源
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中,隔着稻香长廊远远便看见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好似一个大粮仓。刚刚看过了未来,小记者们又来到余新镇稻米文化馆追溯稻米文化之源。
据了解,该稻米文化馆是由农房建筑改造而成,展示了稻米历史、稻米文化、稻米知识、稻米科技和余新镇稻米农业发展等内容。
“有小朋友知道水稻是怎么种植的吗?”讲解员那慧通过一个问题引入,带大家开启一段稻米文化之旅。场馆内,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农具整齐排列,配合展示墙讲述稻米如何从一粒种子变成人类的“盘中餐”,并介绍稻米种植、加工的历史起源和技术发展过程。
看到余新镇5G数字化农业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数据包括气象、水质、土壤、病虫害、水稻生长报告等信息,小记者们发出阵阵赞叹。
最让小记者们兴奋的是体验环节。“模拟农场”游戏中,他们对着屏幕,坐上收割机,操控方向盘,体验机械化作业,切身感受收割的喜悦、种植的艰辛。
体验过后,小记者何昕怡感慨道:“今天真的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后一定会节约粮食,杜绝不必要的浪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1 0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