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4年,广西农机服务集团(广西农机院公司)聚焦技术研发中心改革重点任务,针对制约科技创新的系列问题,坚持高位推动、问题导向,确保解决问题、取得实效,打好推进技术研发中心综合性改革“组合拳”,深入贯彻落实“科改示范行动”工作走深走实。
打造组织“强矩阵”,优化顶层设计
对标市场,参照同行科技型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结合实际,对技术研发中心原组织构架、管理构架进行优化改革,内设综合、研发、生产、营销等4个职能部门,构建“直属机构+企业化内设机构”的两级创新组织架构,明确技术研发中心市场拓展与成果转化双重职责,科技型子企业运营模式雏形初显。
围绕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平台)建设与运营,做好排兵布阵。选配“领头雁”,组建以企业总工程牵头挂帅的技术研发中心领导团队,以“头雁效应”带动“群雁齐飞”。启动技术研发中心全员竞聘上岗工作,全员参与“赛马选贤”,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激活了“一池春水”。
推进制度“废改立”,夯实改革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对科技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优化,先后修订完善技术中心科研人员技术职级评定、薪酬和考核等管理制度,通过细化评定标准、优化薪酬结构、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全面提升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水平,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同时积极改进优化成果评价、技术创新等多个工作流程,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有力推进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进一步深化技术中心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激活人才“蓄水池”,释放创新活力
推动科研人员思维逐渐从单一的研发向市场化转变。聚焦本轮改革要求,组织部门切实做好科研人员的思想动员工作,通过面对面沟通、座谈交流、分析形势,打破思维定式,促使更多的科研人员勇于跳出舒适圈。在竞聘上岗中,80%以上的人员都意识到科研如果脱离市场实际,科研成果将无法有效转化,研发投入将会打水漂。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为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打下思想基础。
推行“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有效激活科研人才队伍活力。本次选聘工作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意愿,开启了员工选择岗位、岗位选择员工的“双选”机制,突出竞争激励机制,用人导向从“相马”向“赛马”转变,员工心态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通过全员竞聘,提拔1名有冲劲、具有市场意识和改革创新活力的“90后”年轻业务骨干到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岗位,充实中心领导班子力量;提拔4名敢于担当、具有较强管理思维的研发人员到中层管理岗位,确保技术中心运营管理效用得到充分发挥,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拓宽了科研人员视野。不断强化市场意识,由主要领导带队,年内先后多次组织业务骨干、科研人员深入到北京、长沙等地,与其他行业的专家、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并参与实际操作或体验活动,深入理解某项技术或服务的实际运用。同时大力推进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为载体的人才平台建设,推行“创新实践基地+农机产业服务园”结合的聚才路径,聘请1名博士担任企业首席技术专家,双方就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达成合作协议,在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的同时带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技术“新突破”,彰显改革成效
通过一系列组织体系变革,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研发生产的4GL-1A型甘蔗联合收获机已于近日正式下线启用,标志着广西农机服务集团(广西农机院公司)在甘蔗整秆式机械化收获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迈出了新步伐。随着改革的深入,借助改革产生的强劲驱动力,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研发中心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构筑企业科技发展新优势。(郑丽、韦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8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