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北京一中院法官进社区化解矛盾
站到源头解“线头”
本报记者 王 洲
前些天,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40号社区的王大爷家开始装修。因为安装地暖,邻居张先生不满意了。张先生认为王大爷家安装地暖导致房屋隔音变差,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王大爷则认为张先生小题大做,双方各不相让。
社区工作者王珮羽到张先生家中实地感受噪声大小,并进行评估,确认声音大小在正常范围内。王珮羽向双方耐心解释民法典和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以真实案例讲解让双方充分了解“相邻关系”等法律概念,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干调解,现在心里有底了,全靠咱社区有个调解‘老师’。”王珮羽说。“老师”名叫刘婷,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民事法官。去年1月她下沉社区做法律宣讲员、纠纷调解员,还当上了社工们的调解“老师”。
“法律上怎么规定的?我对法条的理解对吗?我说了他们能信吗?”原来,刚下沉到社区那会儿,社区工作者在调解邻里纠纷时遇到法律问题就会来找她“搬救兵”。刘婷是个有心人:“看似朴素的问题,却反映出了基层调解的困境——法律很有说服力,但社工却没有把握说准确。”
和社区一商量,刘婷就在调解室里办起了“示范调解课堂”。刘婷做调解,社工现场听。事后大家一起复盘,刘婷再进行“课后辅导”。日积月累,社工们弥补了法律知识的欠缺,法治思维越来越严密。
工作效果好,刘婷干劲足,获得感也不少。“随着和社区居民打交道越来越多,我也更知道如何把法律条文解释到群众的心坎上。”刘婷说,基层既是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有解开矛盾纠纷的“线头”。作为一线办案法官,站到源头解“线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很有意义。
近年来,北京一中院派出骨干力量前往街道、乡镇、社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前移解决纠纷的关口,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法官和社工共同参与调解,教学相长、互相补充,让定分止争不再棘手。”北京一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仪涛说。
(本报通讯员何宛珊参与采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1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