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慈安之死是清史疑案之一,所谓疑案,就是事出有因,但是查无实据的事情。必须承认,史学界至今拿不出一条直接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慈禧确实谋杀了慈安,仅停留在推断的水平上。
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他不是被召进宫吗?等他到宫里的时候,很多大臣都来了,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儿是到奏事处看药方和脉案,慈安不是死了吗?他们一起去看药方和脉案,5份药方脉案都在,分别是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开的,这是四份,还有一份,实际上是死亡证明,一共三个医生参与了诊治。这是一条对慈禧十分有利的证据。因为在慈安临终的这一天,医生一直为他提供治疗。为什么说对慈禧有利呢?你想如果是慈禧谋杀慈安的话,他肯定是这样两种心态,一她盼望慈安赶紧死,二害怕自己的罪行已经暴露。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能让医生前来诊治么,另外这个时候的慈禧还处在病中,悲观的说前途未卜,能否痊愈尚属未知数啊,眼前都自顾不暇,反而为了长远的利益去谋杀慈安合乎情理吗?必须承认,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毒死一个人并不容易,但是现在可能也不大容易,就拿常见的毒药砒霜来说,一个人从中毒到死亡,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甚至十几天,关键看剂量的大小,剂量小了不管用啊,剂量小的效果不明显。而靠大剂量短期吃人死亡办法只有一个,像潘金莲毒死武大郎那样硬灌。
慈安从发病到死亡不过一天时间,如果属于毒杀的话,只能是大剂量投毒。慈安身为皇太后,身边随时有几十个太监,宫女儿,谁能强迫她一口气喝下大剂量的毒药呢?你当那是可口可乐啊,在各种史料中最具权威性的是翁同龢日记,不仅是作者亲历亲闻,而且秘不是人,人家是日记,不存在曲笔掩饰的必要。
徐策先生在他的《慈禧大传》里边研究了慈安之死,综合各种症状,他推断为是脑血管疾病恶化,脑出血死亡。当时中国人患这种疾病的比较少,中医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实如果果真是这样的话,西医也没有太好的对应,总之结论属于正常死亡。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慈禧是谋杀者,但她是慈安之死的最大受益人,无疑慈安是死让她感觉到轻松,说起来奇怪,困扰她一年多的更年期综合症日渐好转,三个月之后正式向全国宣布慈躬大安。
慈禧精神抖擞一个新的计谋,在她的心中酝酿,一场政治风波即将掀起,这是怎么回事儿?奕訢是咸丰的弟弟,两公皇太后的小叔子。本来他跟哥哥的关系并不融洽,所以在咸丰朝基本是靠边站的。咸丰十一年的时候,皇帝英年早逝,临终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儿子,其中居然没有奕訢。您看八个人都没排上他。所以奕訢心中不满,没想到刚刚守寡的两宫太后也不满这个体制,于是叔嫂联手发动宫变,顾命大臣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最后叔嫂之间瓜分了权力,确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
两宫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代行皇权。他的最高统治者饮水思源,自然要报答奕訢的拥戴之功。宫变刚刚成功,就授予他议政王的头衔,让他领导军机处组织政府。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被分享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奕訢和慈禧之间围绕着权力问题矛盾越来越深。慈禧琢磨着怎么才能够制裁奕訢收回大权。
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的时候,双方发生了一场交锋。慈禧自我感觉时机成熟了,借口有人弹劾奕訢,凭着几点捕风捉影的罪状,就把奕訢给一撸到底了。没想到满朝大臣上书请愿,甚至连封疆大吏都开口了,替奕訢说话,希望两宫太后,能够再给奕訢一次机会,让他继续执政,慈禧一看时机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她认为是成熟了,实际上没有成熟。所以见风使舵又恢复了奕訢的一些职务,但是取消了他的议政王头衔。
经过这场风波奕訢对慈禧开始有所威胁。但是他依然领导军机处,手中权力还是不小。经过了这次羞辱,奕訢难免心中不平。转眼到了同治八年,奕訢终于找到了一吐胸中闷气的机会。原来这个时候,同治皇帝的大婚提上了议事日程,慈禧打算在苏州,还有一说是在广州要置办一批衣服办喜事儿,家里大人小孩都办几身衣服。这个事本来由内务府承办的,但是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得海跟慈禧说,如果不派一个熟悉内情的人去采办,花色、样式、尺码未必合适,慈禧想想也是这个理儿,说那谁去,安得海说我愿意去,慈禧就同意了。其实安德海是在北京城里边住腻了,想到南方转转,一则开开眼界,二则摆摆威风,三则借机搜刮。总之,自认为是个美差。
清朝祖制对太监约束极严,太监出京就是死罪,安得海知法犯法,这是胆大包天。慈禧再有担待也不敢给他一个正式合法的出京手续。慈禧对此事的态度就是默认,你去吧,也不用办手续。安德海估计,凭着慈禧太后的后台,没有人敢把怎么样,带了几十个随从分成两条大船高悬旗帜,鼓乐齐鸣的从通州就启程南下了。
安得海是慈禧重用的总管太监,他小人得志,在紫禁城里狐假虎威,肆无忌惮,在慈禧跟奕訢的矛盾当中,他屡进谗言,起了很坏的作用,这回撞到枪口上了,奕訢怎么能手软,奕訢暗中授意山东巡抚丁宝桢捉拿安得海。果然,安得海进入山东境内啊,他乘船进入大运河山东境内之后被扣押。丁宝桢上奏朝廷,请示如何处置,这等于给朝廷出了个大难题了,把安得海给扣了,你看怎么办吧,看慈禧怎么表态呢?
结果丁宝桢的奏折递到军机处的时候,据说慈禧正在看戏,还有一说是正在病中。恭亲王奕訢就拿着奏折去找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看怎么办。小安子惹事了,同治皇帝个性放任,不专心学习,三天两头让生母慈禧太后痛斥。在同治皇帝看来,安得海是没少向他妈打他的小报告,自然恨之入骨。现在得知安得海惹火烧身,口口声声说宰了这个老兔崽子,慈安太后还有疑虑,毕竟是慈禧的人啊,打狗还得看主人啊,奕訢又做了慈安的工作,说这是祖制,如果不按祖制办那不乱套了吗?慈安想想也是这个理儿,于是就批准了,下发谕旨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安得海: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
谕旨一天一夜就传到了济南,丁宝桢接旨后连夜行刑,为什么连夜行刑呢?谕旨命令他即行就地正法,贯彻最高指示不过夜,所以连夜就把安得海拖到刑场上,安得海稀里糊涂的就丢了一条小命儿。
安德海出京被杀,虽说咎由自取,但谁都明白啊,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默认,除了他分身有术,否则只能老老实实在宫中当差,他跑不了。那么杀安得海就等于给慈禧好看,慈禧后来气得不得了,先是把他儿子同治皇帝叫去骂了个狗血喷头,然后又去找慈安,慈安把责任都推到恭亲王奕訢身上,但慈禧不敢找他,知道这个事儿,输在里儿上,只能独自生闷气。这样一来,自然恨透了奕訢,只是一直拿他没有办法,从上边的这个情况来看,大家能够理解在同光年间的证据中,慈禧、慈安、奕訢,三人构成了,清朝最高权力体系当中得三足鼎立得局面。
慈禧揽权最多,锋芒毕露又咄咄逼人,慈安为人和善,能力一般,但占据宗法上的正统地位,身份最高举足轻重。奕訢虽然是臣子,但是他出身华贵,他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要不说他出身华贵还才略非凡,掌握的权力资源也不少,三者之间不乏矛盾,不得不相容相处。
然而,慈安太后的死打破了这种权力平衡,原来的三足鼎立变成了一对一的单挑,面对手握皇权的慈禧,奕訢的处境顿时恶化了。他知道他被慈禧清洗的那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31 00: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