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健康科普
老年人“听得见但听不清”是什么问题?
陈先生今年70岁,是个交际达人,但最近他特别苦恼,常常是能听见人说话但就是听不清别人说什么,还经常听错话,越来越多朋友说他耳朵有问题。他自己也感觉与人交流越来越吃力,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下更加困难。于是陈先生便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经过病史询问并结合听力学检查结果,医生确诊其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该病目前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有效的干预方法就是人工听觉装置。其实像陈先生那样,“听到声音但听不清讲什么”,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一个典型表现。在医生的建议下,陈先生很快就戴上了助听器。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也俗称为老年性耳聋,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听觉器官的衰老和退变出现双耳对称性、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其主要表现为听不清、听错话,这一疾病的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是中老年人面临的常见慢性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三分之一患有老年性耳聋。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性聋患者人数逐年增加。预计到 2025年,全球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 12亿,其中老年性耳聋患者将超过 5亿。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性聋患者占听障患者总人数的34.1%。
老年性耳聋是不可逆疾病,配戴助听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目前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干预率较低。全球有 4.04亿人“需要”助听器,但干预率仅 17%左右,绝大多数人不使用助听器。
由于老年性耳聋的听力下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听力障碍,往往是由其朋友或家人发现;或者是当听力严重影响到交流的时候,患者才开始就诊,而这时往往听力损失程度已经比较严重,言语分辨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干预效果;有些人知道自己听力出现问题,但因为传统观点认为佩戴助听器“不好看”、意味着“年纪大了”或者被认为是“身体不行了”,因此拒绝接受治疗方案,忍受着听不清的痛苦。
助听器装置虽然不能恢复听觉功能和消除听力下降因素,但通过声音输入增加听觉信号输入,重新激活了患者对声音信号有反应的神经元,继而改善皮层和认知功能,并缓解听觉皮层下的生理衰退,对于有一定言语分辨率的老年性聋患者效果良好。相反,未经治疗的听力损失的老年人,由于交流障碍,导致其逃避社交。久而久之,会致使性格孤僻、易怒、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并可能会加速认知和神经功能的下降,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老年性耳聋的主要有以下症状:
言语识别困难,特别是高音调的语音。感觉别人讲话变得含糊不清,容易打岔;
交谈越来越依靠看口型;
电视、手机的音量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音量已非常大,往往家人提醒后才知道;
耳鸣。单耳或双耳持续嗡嗡、轰轰、嘶嘶响;
听觉过敏。对某些声音变得敏感,怕吵;
小声听不见。有些小声音变得含糊不清;
嘈杂环境下听不清、辨别不清声音来源方向。
当老人家有上述症状时应当及时前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听力诊断及干预,越早发现听力问题,越早干预,其听力康复的效果就越好。
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还无法预防老年性耳聋,但是我们有一些保护耳朵的方法,可以缓解老年性耳聋的进程,包括:
注意保持整体健康,特别要关注慢性病的治疗,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避免噪声暴露。如果工作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之中,请佩戴合适的防噪音耳塞。
注意听音乐的音量和时长。尽可能使用耳罩式耳机,少用入耳式耳机。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避免服用耳毒性药物。
保持良好的睡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