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与薛国喜先生素未谋面,仅以诗文相交,却暗暗在心里描摹出他的日常:雨雪时多半在家,读书、临帖、绘画,或灯下忆旧,给远方写信……正如他所言:“冬天里,我愿意靠近温暖的事,好让自己安然地度过这一季。”
我有幸在薛老师的文章中读到了这些温暖的事,领略到周退密、姚奠中、饶宗颐、张颔、谢辰生、冯其庸、林鹏、欧阳中石、陈巨锁等文化大家的治学风范、家国情怀,每每捧读,心情之激荡难以言表,既敬仰又感动。几位先生都是博学之士,坚守本性、不为俗累,温醇淡逸的气度,是那古歌中的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昨晚,阅读了薛老师《记霍松林先生给姚奠中老的一次题跋》,文中回忆了霍松林先生为姚老长篇书法作品《千字文》题跋的经过,旧古典的气韵与笔墨纸砚的清香,迎面而来。
姚奠中先生的大名,早就有所耳闻,在《记张颔先生走进央视大家》一文中,薛老师以一帧姚奠中先生的硬笔诗笺起笔,让记忆回到2005年的春天,回到张颔先生的身边。而这一次的阅读,让我真正走近了姚老,观姚老的《千字文》,疏密适当,浓淡有致,笔画舒展自如,呼应俱佳,有微妙的温暖和诗意。
薛老师喜读书,擅书画,加之注意语言的韵味,落笔更见简洁雅致,又时有顾惜之意,字字温润。他并非简单记述这次题跋的经过,而是贯穿了两位老人的见识、感触与品德。松林先生“写完后,用浓浓的陕西话给我读了一遍,又问我这些字都认得吧,我点了点头。”“先生像完成了一件大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写出了他对文字的慎重,对姚老的钦佩。
姚奠中先生收到题跋后,则边看边说:“霍先生赞誉过高,我不敢当、不敢当。霍先生的字很有特色,就像唐诗一样浪漫多姿。”足见他们的相互尊重和谦逊。姚老转而又转过头微笑着对薛国喜说:“辛苦了,你是位好信使。趁自己还年轻,一定要多读书,多下功夫,多做一些学术研究。”这般言传身教,如清茶沁心,真正让薛国喜老师终生受益,永远难忘。
少年时常听家族老者说善笔墨者长寿,还举出一大串人名来。朱以撒先生认为这和书写者的教养有关。薛文中两位先生也是长寿,他们与笔下的纸,纸上的字,互披心迹,是清交,亦是素友,这不只是书法之道,更是德行之道与人生智慧,能得老先生的教诲,实乃三生有幸。
重读薛老师的文章,又觉是一对挚友雨夜促膝,说彼平生,令人听了心淡却情浓。薛老师平静的行文间,时时流露着斯人已远的不舍与怀念。忽想起元朝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睹物思人,黯然若失。这般心思,古今皆同。
白云虽不归,青山总长存。这世间,最珍贵的便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默契的感情,这份感情是永留心底,不会改变的。眷念深长,寄于纸笔,正如薛老师所言:“如今,先生们都已归道山多年,缥缃寥落,不胜感伤,也愈发想念先生们的教诲。我琐碎写下这些记忆,留下一份美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9 2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