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太原晚报
记张颔先生走进央视《大家》
薛国喜 记忆回到2005年的春天,从日记里查到,4月3日(周日)的晚上,我在家里随意浏览电视节目。忽然,央视十套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节目中的“是谁影响了我们的今天,是什么造就了他们非凡的人生,分享过去,分享光荣,感受大家风范”这句台词深深打动了我。
深夜躺在床上,“大家”这个词儿一直闪烁在脑海里。身边的老师张颔先生就是大家啊,张颔先生是不是也可以被这个栏目采访呢?一晚上我总想着这个事儿。
第二天早上,我打印了《大家》栏目的一些资料,便匆匆来到张颔先生家。
“您看过中央电视台十套的《大家》节目吗?”我刚坐下就问先生。
先生摇了摇头,说:“我就是吃晚饭的时候看会儿电视,其他时间很少看。”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期《大家》节目,很受感动。《大家》是一档大型人物访谈节目,采访的都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大家’”,我介绍。
先生“哦”了一声。
过了一会儿,我轻声说:“我觉得您也符合上《大家》节目,我准备向中央电视台推荐您,让他们来专访您。”
先生听了摆摆手说:“我还是‘大家’?”
“您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呀,您对侯马盟书的考释和研究,编纂的《古币文编》,还有对一些古文字考证研究的论文,这些都是杰出的贡献啊!”我赶紧说。
“深知自己没油水,不给他人添麻烦。”先生默念道,“我都八十五六的人了,能安度晚年就心满意足了。别张罗这些了。”
“我试试吧,我想应该能行的。”我跟张先生说。
第二天上午,我给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组打去了电话。一位编导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先生的成就我们都知道,可老先生有没有故事啊?我们做电视节目是用故事来讲述的。”
“张先生是一位幽默而有情趣的人,他的‘故事’怎么会少呢。”我随口跟这位编导在电话里说了“谁说山西无人?”“牛棚观天象”“生前收到花圈”等故事。编导老师连声说:“好,只要有故事能吸引观众,我们就能采访。”编导老师让我尽快把张先生的资料寄去。
放下电话,我略一思索就开始着手准备资料。我首先整理出了张先生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学术贡献,然后又收集了过去各大新闻媒体对张先生不同时期的相关采访报道及各位专家学者对张先生为人、为学的评价。
一周后,我将这些资料装订成册,厚厚的一大本。随后,我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专门给中央电视台写了推荐专函。2005年4月13日,我将这些资料用快递寄给了央视《大家》栏目组。
4月22日上午,我接到了《大家》栏目组负责人的电话,说张先生符合《大家》栏目采访对象,预计5月初将来太原初访。
可天有不测风云,“五一”期间师母因脑出血被送进医院,半个月后不幸去世了。世事纷乱,这个时候,这个状态怎么能接受采访呢?先生说推掉算了。
这样难得的机会,推掉多可惜啊。我想了一下,还是往后推迟吧。我赶紧与《大家》栏目组的主编张涛先生联系,说明了情况。栏目组的老师也非常理解,同意将采访推后到下半年进行。
11月7日,《大家》栏目组委派编导杨丽来太原进行了初访。11月22日上午,《大家》栏目组主编张涛,主持人曲向东,编导杨丽和两位摄影师抵达太原。当天下午,摄制组一行来到张先生家,主持人曲向东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一见张先生就很投缘,两个人非常聊得来。
第二天(23日)清晨5点左右,摄影师也早早起来拍摄了张先生读书的镜头。上午9点,访谈正式开始,进行了3个半小时,12点半左右访谈结束。访谈刚结束,主持人走出来说,与张先生的访谈很顺利、很成功,让我们大家放心,还幽默地说了一句:“张先生没有被他问倒。”大家都笑了起来。
12月25日,我接到了杨丽编导的电话,说访谈节目已经制作完成,将于12月3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十套首播,2006年1月1日上午进行重播,晚上再次重播。
张颔先生是山西走进《大家》的第一人。正是这个节目,让全国的观众认识了张颔先生,也了解了侯马盟书。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策划,那年我25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9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