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还有明天》电影海报
“我们紧握选票,就像紧握情书”
影片开头,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女主迪莉娅的脸上,也打得观众猝不及防。不等观众反应,迪莉娅的生活困境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迪莉娅丈夫对她非打即骂
她是妻子,对丈夫惟命是从,默默承受着他毫无理由的殴打和辱骂;她是儿媳,在照料丈夫孩子的同时照顾着公公,还常常遭受各种埋怨;她是母亲,要一边打工补贴家用,一边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家庭和婚姻对迪莉娅来说如同一个绷紧的发条,使她变成一个永远不停选转的陀螺,不得喘息。
在众多身份之中,除了发工资时因为性别克扣薪水的老板,好像没有人在乎她还是一个女人。她不能支配自己的薪水添置一件新衣,不能随便与陌生男人说话,不能在没有丈夫“允许”的情况下私自离家。
当时社会男女同工不同酬
两个儿子的顽劣与口无遮拦,丈夫的拳打脚踢,公公的无理骚扰……家庭已经是一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就为一个女性带来如此多的枷锁和痛苦,那么整个社会上的女性处境,想必不容乐观。
事实上,在当时的意大利共和国,有太多 “迪莉娅”在沉默和顺从中生活着。迪莉娅的婆婆一辈子都在遭受其丈夫的虐待,最终无法忍受而跳楼自杀;裁缝铺的女店主独自经营生意,却被供货商要求让丈夫来签字确认;富有商人家庭中的妻子看似体面光鲜,在家中仍然没有话语权,说话过程中随时都会被丈夫打断。
迪莉娅在家中的困境
当然也有年轻女性像大女儿玛塞拉一样,对于迪莉娅的处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当玛塞拉陷入与中产阶级少爷朱利奥的“浪漫爱情”中,她也无法察觉到这个“甜蜜陷阱”背后正是如迪莉娅一样的,被控制、束缚的煎熬生活。
因为迪莉娅们的困境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男性造成的,而是整个意大利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的枷锁。在父权制建构起的社会体制之下,女性的权利无足轻重,任何一个阶层的女性都不会免于这场性别压迫。通过婚姻和爱情,女性永远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她们只不过在从一个牢笼走向另一个牢笼。
所以当观众看到迪莉娅收到那封情书时,仍然是担忧的。那个看起来爱恋她的机械师真的能给她一个好的生活吗?他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对迪莉娅非打即骂的虐待狂丈夫?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都还会像迪莉娅的闺蜜一样盼望,哪怕是不够光彩的外遇,也希望她这次私奔能获得幸福。
于是在迪莉娅装扮妥当,义无反顾奔向门外的时候,每个人都屏息注视着银幕。她会不会被丈夫追上?她能不能来得及与情人会面?
迪莉娅在奔跑
但镜头里出现的身影不是一个等待迪莉娅到来的男人。而是无数女性手握选票,纷纷擦掉可能影响投票结果的口红,投票支持主张婚姻制度改革的新党。
至此,观众才恍然大悟,这一切不过是导演巧妙的蒙太奇谎言,原来迪莉娅收到的从来不是私奔的邀约。
在投票人群中迪莉娅与丈夫对视
手里的情书不过是一场未知的婚姻,是一个可能的陷阱,是一场巨大的赌博;而紧握的选票才是女性的权利,是自由的希望,是一个崭新的明天。
这一次,口红由她自己抹掉
意大利导演宝拉·柯特莱西在她这部开山之作中设计了不少蕴含巧思的情节,比如全片中三个有关于口红的镜头微妙地展现出当时女性的困境与反抗。
当迪莉娅被丈夫伊万诺恶狠狠掐住,暴力抹掉嘴上口红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接下来将发生的是什么——无法阻止的暴力带来的不止是肉体上的疼痛,也是一场精神上的折磨。
丈夫伊万诺擦去迪莉娅的口红
导演处理家暴镜头时,不同于以往直白的镜头处理,而是采用了讽刺式的手法,把家暴的恶劣以某种荒诞不经的歌舞表演形式加以展现。这种方式尽管温和,将如同虐待的暴力轻描淡写地表述,却给观众带来了更加触目惊心的体验。
第一次抹掉口红的情节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描述迪莉娅艰难生活的细节,而第二个口红相关的镜头出现在大女儿玛塞拉与男友朱利奥单独相处时。
玛塞拉依偎着男友,浓情蜜意中,朱利奥却将她的口红抹掉。“只为我,只能为我,从现在起,你只能素颜上班!”他这样说道。
朱利奥抹掉玛塞拉的口红
在门外窥视的迪莉娅与观众都深深地意识到,有些行为并非偶然。她的丈夫伊万诺也表露出同样的、不合理的占有欲,仿佛她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件随意买卖的附属品。
曾经不忍母亲被家暴的玛塞拉正在逐渐迈入泥淖,这次被擦去的口红成为一种警醒,一种预警,催促着母亲迪莉娅快一点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哪怕最终玛塞拉一定要步入婚姻,也不能是与面前这个男人一起,否则将是重蹈迪莉娅的覆辙。
第一次口红被抹掉,展现了一个妻子的无奈;第二次口红被抹掉,预示着一位新娘的未来;而最后一次口红被抹掉,只是一个女人自愿的选择。
由于口红污渍影响投票,女人们纷纷擦掉口红
1946年的意大利女性首次获得投票权,但是此时选票上如果留下口红印仍然会影响选票的有效性。因此当迪莉娅一路狂奔到投票处时,看见的是那些相识或陌生的女人纷纷将口红抹去,为自己的权利投下珍贵的一票。
这一次没有人拽住她们的头发,没有人捏着她们的下巴,女人们认真地抬起手,抹掉嘴上的口红。尽管擦掉口红仍然是对女人们的限制,但她们这次擦掉口红进行投票,正是为了下次的投票不再需要擦掉口红。
母亲与女儿:两代女性的相互理解
影片中另外一个动人之处就是母亲迪莉娅和大女儿玛塞拉之间的情感刻画。一个家庭中的两代女性,展现出家庭和社会中的女性处境,也表现了女性之间最纯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她们是母女,所以在迪莉娅被丈夫殴打的时候玛塞拉多次试图阻止,希望母亲能不再逆来顺受;而迪莉娅也会选择将女儿推至门外,不让她面对残忍的家暴现实。
玛塞拉不愿看到母亲的麻木,她愤然说出“我宁愿死也不要过你这样的生活”,大声质问母亲为什么不逃跑。她作为女儿,道出了观众的心声。可就像《玩偶之家》留下的问号一样——娜拉出走之后呢?逃跑又会有什么新的结局?迪莉娅其实是知道答案的,所以她沉默,埋头做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家庭杂务。
但即使被女儿这样质问,迪莉娅依然知道,这个家里的两个女性是互相爱着对方的。就像玛塞拉想在她被丈夫责打的时候挺身而出,她也会偷偷在上交给丈夫的工资中留出一些钱,攒着给女儿买婚纱。
迪莉娅为女儿留下的钱与信
可在迪莉娅窥见准女婿的暴力行为之后,她改变了主意:这些钱应该变成学费,玛塞拉要读书,要知识和权利,而不是稀里糊涂的婚姻。婚纱是将自己生活的选择权交到别人手中,只有上学读书,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女儿不会对自己的母亲冷漠,母亲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走向不幸。这是母亲和女儿之间不可切断的情感联系,更是一个女人不会对另一个女人的困境视若无睹的某种“约定”。所以当玛塞拉在选举日看到母亲留下的钱和信,她便明白了一切。
玛塞拉为迪莉娅送来选票
飞奔向投票箱的,从不只有迪莉娅一人。那张被她意外遗落在家的选票,女儿玛塞拉会为她送来。当迪莉娅投下选票之后与台下的女儿相视一笑,母女二人之间的隔阂消失殆尽。
这一刻,她们只是两个共同追求自由权利的女人。这一次,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决定。
投完选票后,母女对视
1946年6月2日,意大利女性第一次获得选举权。
但在《还有明天》上映的2023年,意大利有120名女性被谋杀,其中超过一半被伴侣或前任杀害。意大利司法部长阿方索·博纳费德也曾表示过,意大利每年平均仍然有150起女性遇害案件,其中85%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
女性争取权利的抗争究竟什么时候能取得胜利?《还有明天》的名字本身就是答案。
今天做不到的,还有明天去争取;今天没能成真的,还有明天去实现。哪怕女性争取权益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我们至少还有明天。
所以今天的女性依然可以再多做一点,可以再多走一步。一代代女性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在一个个明天的期盼中、在一次次不息的争取中,终将到来。
撰文 | 薛惟淼
编辑 | 钱琪瑶
*本文为搜狐文化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搜狐文化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