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历史上的传播途径随时代变化有很多,但如今不得不说,
目前传统的传播途径都在被互联网乃至如今的移动网络冲击
着,新时代的报纸、广播、电视无一例外受到影响,均是尝试融进网络来保持生存。但我们也永远难以忘记当初曾经那个坐在电视机前等候的时代,
它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电视作为很多人小时候陪伴的传播媒体之一,童年最不愿看的差不多就是《电视》,那个全台动画节目都断档的半小时,是孩童时期无聊沉闷的一段时间,却是父母们最情有独钟的节目。但也不得不说
国内最权威的新闻节目就是《电视了》
了,节目传播价值意义最具全民收益的也
无非是中央电视台
了。

不管是爱看动画的小孩,还是看新闻的家长,这一切喜欢都要感谢杨伟光台长。最初用6分钟改变电视模式,甚至后来改动电视的节目模式。养活起了当时靠国家救济的员工们,让所谓的电视节目真的达成老少皆宜,有滋有味的地步。
这就是杨伟光台长的卓越贡献。
一、英雄不问出处
不妨先把目光聚集在这个电视开拓者身上,看看他是怎样的一番经历,才得以成为电视历史上的光辉人物呢?
1、出身寒微
杨伟光出生在广东省梅县农村,更何况是1935年那个艰苦时代。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和二叔外出谋生,结果便先后病故他乡。整个家全靠母亲一人苦苦支撑着,拉扯他和姐姐弟弟长大,而且省吃俭用地供他读书。那种情况,实属不易。好在杨伟光特别
懂事孝顺,也十分努力爱学。
在放学后常常帮助母亲,两者兼顾,也不叫累。
也一直穿着母亲给编的草鞋,不叫声苦。

由于战争、家贫原因,杨伟光不得已辍学回家。做些农活杂活帮忙补贴家用,就这么干了两年,后来家乡解放,杨伟光又燃起求学的愿望。在政府帮助下,他考上了当地的一所中学,也终于能有新鞋穿了,继续发奋学习。
2、从广播台''空降''电视台
天道酬勤
,这样的杨伟光是上天青睐的。他考进了中国网民大学,选择了新闻系,那个报纸广播年代很受欢迎的专业。1961年毕业,成绩优异的他,同年受到中央台邀请。只是这个中央台是广播台而不是电视台。1958年才成立的电视台还在雏形,外加国内经济状况,根本不成气候。所以
当时每提及中央台都是指的广播台,广播是当时的主流媒体。

杨伟光的工作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出身寒微的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也就这样的努力,他才从编辑记者到主任再到当上了电视的副台长。而1985年,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部长告诉他,
组织做决定要把他从广播台调任到电视台
。
原因是当年的舞台被吐槽不断,而且不单单是如今的吐槽,当时的吐槽可是人们去投信件,义正言辞地发起批评的。经济发展,电视台已经逐步兴起了,整体效果却不太好。这就需要引进些许人才。
而为什么选择他呢?
1983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广播会被电视冲垮吗?》,
当时的电台影响虽仍然是大于电视的,但多少受到冲击,电台广播人员们也感到了威胁所在。

而在面对冲击时,
他的这篇文章指出广播仍可以以自己的特点,保证不可取代性的地位。
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吴冷西看到后十分赞赏,批示这篇文章公开发表。也许是这样的才能被发现,高层商议决定,让他从广播台来到电视台。
3、更耀眼的闪光
这对于当时的杨伟光真是纠结,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工作,什么都熟了,顺风顺水,已经差不多50岁的人,再这样折腾还有精力吗?况且自己的事业家庭都在这里逐步建立,
光是感情也让他对这里难以割舍。
突然去没干过的电视台做副台长,那里虽然有曾经的大学同学,但是自己一个小白,什么也不懂,该怎么展开工作呢?可实在拗不过,
最终只能离开了广播台。

不过本以为是命运的玩笑,却不曾想把一个广播台的副台长变成了电视台的拓荒者,
一块普通的金子经过磨砺反而更耀眼了。
杨伟光把自己的广播经验多多少少用在电视上,丰富的新闻经验让他面对一种新传媒模式也能很好地开展工作。他也逐步明白自己不是来扛机器的,而是来管人,进行策划指导的。
二、历史性的电视改革
刚到的两个月,杨伟光主要以熟悉为主,并发现电视台存在的各项问题,而后一一对此改正。
1、《电视》的更新
当时电视节目只《电视》这一档,杨伟光采用
''新、短、快、广''四字诀
,将新闻时效等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电视》记者下午采访完,便回家了,也不撰稿,要第二天才发布今天的新闻。对此他们还进行狡辩,第二天也会有人看的。

这种做法后来被杨伟光做了改变,从此电视台的新闻几乎是以最快的时间同步给大家。在1986年汉城亚运会,租了一个卫星专线,外加人员坚守,
电视台的速度便已经超过其他所有媒体了。
对于当年新闻内容,半小时才只有十几条,而且有些小新闻等也要播三四分钟,杨伟光一一将它们归了类,详略有质。而在顺序上的一次调整6分钟,赢得了观众认可。
本来先内后外的顺序,杨伟光买下CNN''国外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画面。
将重大新闻以第一时间,最好的方式给观看的人。

2、《电视》的经营
另外就是台里的经营。当时的电视全靠国家补助吃饭,可国家都已经时尚了,电视怎么能那么死板。于是决定
投标策划
,在新闻前或天气预报插播,这样的决策使得许多商家纷纷来投。但也隐隐让许多同事感到不安,这样的黄金时段插策划会引起太多观众反感。但后来反应也还好,
1991年,他升任台长,当年策划收入27亿,电视台已经完全自给自足。
而有了本钱,杨伟光又开始
,最新最好的设备,开始设置
外驻记者
,并开始与其他国家新闻媒体
签约合作
,并上
市电视台旗下的传媒公司
配合工作。这一系列的经营,让这一节目从拮据走向富裕,也越做越大。

3、节目的拓展
不只是一个节目的改良,甚至可以说整个电视台都是杨伟光的功劳。
在节目的拓展上,杨伟光也下了很大功夫,节目上如新开展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诸多节目的选题与策划都由杨伟光参与制作。他没有直接参与一线,但
他当年的大胆策划和创新部署是电视如今节目多元局面的滥觞。
包括许多耳熟能详的电视主持人
白岩松、他
等人张张靠嘴开展的各式栏目成了电视频道的名片。同时1995年,在少儿规划上提出
''六个一百'',即儿歌,童话,动画片,科普,人物,游戏各100项
。同时也启动动画《西游记》等项目开展,除此外,还有许多当年大型电视剧四大名著等、纪录片,都是杨伟光在背后或支持,或驱动地才进行得如此之好。电视也一一将它们搬进荧幕,
成就热播经典,影响各个领域的几代人。

三、流水把泥沙冲走,留下的是金子。
1999年杨伟光退休后
,依旧从事文化传媒工作。但
电视却似乎断了档,少了新意,逐步被各大地方卫视赶了上来。
在一次采访中杨台曾说,100个进电视的人里面,可能有10个人出名了,另外90个人干三个月,觉得自己不适应就走了——流水把泥沙冲走,留下的是金子。可如今……

1、西辞黄鹤去
2014年,杨伟光去世,诸多电视人表示怀念和默哀。随着他的离开,曾创出的荣光也逐渐暗淡下来。白岩松曾经当面对他说 :
''我们这一批主持人非常感谢你,没有你带来电视和节目改革的话,是不会有我们这批主持人的诞生的。''
这一结果没法改变,但杨伟光台长对电视台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真心铭记。不仅是中央电视台,他的这番表现肯定也给了其他电视台一些灵感借鉴。他是更新电视,影响几代人,真正做出精心电视节目给我们看的人。所以才说,他是我们应该感谢的人。
一个从小穿不起鞋,却凭借努力扭转乾坤拯救电视的人。

2、新媒体的创新
如今的网络新时代冲击,已经有了各种模式媒体的诞生。形式更加多元,专题也更繁杂,对传统冲击更大。希望那些媒体人也要学会怎么像杨台长那样的大胆创新,变换角度,把握自己领域的优势,对各个群体的观众都发布出有意义的文字、声音、图像媒体出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5 11:03:4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