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静中之争:与天地同青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5-05 01:18:00 来源:文化学者黎荔

作者:黎荔

静中之争:与天地同青

一个名字里有“静”字的女孩,最近有点小苦恼,她跑来问我:是不是她想多了,自己的名字“静”中,为何偏偏有个“争”字?

我告诉她,“静”字本作“靜”字,形声字。从爭,青声。至春秋时代,已经确立为右形左声各处半边的格局。小篆继承春秋以来秦国文字写法,隶变后,或把义符“爭”上部的“爪”形趋简写作字形,义符“爭”上部的“爫”形或讹作“⺈”——“争”。也就是说“静”中原先不是“争”字,是后世演变而成。今以⺈(刀)部“争”为正体字,爫(爪)部“爭”为异体字。二字并非是简繁体字关系,而是字形演变关系。

还有一个解释是,在《说文解字》中,“静”字被解释为“审也。从青,争声”。所谓“青”,是指五行之色。青五行属木,位居东方,代表春天那种蓬勃生发的朝气。“争者,竞也,夺也”,本义是用手争夺,又引申为竞争、力求获得或达到。“静”字从“青”从“争”,此处的争,可以理解不是争名夺利,而是万物争春,生机勃勃。

我提醒这个女孩,根据康熙字典,“静”字的五行属性是金,大概因以“⺈”入(刀)部,所以,“静”字一半“青”(春天)一半“争”(秋天),构成了完整的时间之流——从春到秋。从春天的生发开始,最后落脚收结于秋冬。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静”字显示了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命境界:少时争时,奋发向上,老而安逸,怡养天年,岁月静好。

“静”字以“青”和“争”并置,让我们回归天地,放宽天地,拉长时间,再看效应。“青”代表生长,代表春天那种生发、向上的朝气,所谓的“争”应该是更大的时空尺度上的成长,而不是汲汲于眼前利益得失的竞争,以成长代替竞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大器,不争短期名利,坚毅,不怕一时得失。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在这个意义上,“静”并不是说安定不动,呆若木鸡,指的是一种淡定从容的状态:排除各种杂念,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心静如水,不受干扰,与天争时,听从内在的节奏,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奋斗。

现在,从卷到白热化的学业绩点,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工作,可能我们感受最深的,正是一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我们未必喜欢争,但却不得不争,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你,世界就是一个竞技场,只有争才能生存,只有争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人世间种种压迫宰制异化,遂由此而生。问题是,这些压迫宰制异化,真的无可避免吗?不同个体组成社会,难道不能够以更平等更公正的方式活在一起吗?就像百花齐放各争春一样,梅李桃杏,绿烟红雾,各擅专长,各有其美。

人生又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只能永远向前。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甚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一个小小的汉字,也包含着辩证法,凝聚着矛盾对立统一。你看,“静”中藏了一个“争”字,“稳”中藏了一个“急”字,“忍”中藏了一个“刀”字,这就是汉字的阴阳平衡,博大精深。“静”的境界并非不争,万物争春,争的不是物,而是时。争物者嚣,争时者静。君子争时不争物,专心至致,自我成就,有使命,堪远任。不论江湖上如何群雄并起、门派叠出,都不争浮名、且自逍遥。华山虽高,然心中自有天地。这种出世的精神境界和入世的认真态度,或许才是他们在个人事业的马拉松途中,最持久的耐力来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其实也就是静中之争。静中之争,在静静地学习、读书,默默地内省、觉悟,悄悄地磨炼、升华中,来达到争的目的。静中之争是养精蓄锐,集聚实力,苦练内功。静中之争,是不显山露水,不喧嚣浮躁,表面平静,但心中可能有万丈波澜,气势如虹。静中之争是持续成长,把自己的“长久”建立在看似“与世不争”的人生境界上,与天地同青,偕时光共进,自然能够“天长地久”。

无论如何,“静”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也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人生,因静从容;岁月,因静美好;思想,因静致远。争中有静,静中有争,不是争名争利,受困于名缰利锁,而是争境界,争格局,争水平。这种“静”的心境,让我们时时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是被以后道学家哲学化的所谓“不和乃和”、“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理”。最后,正因为人是“得其秀而最灵”,所以也总是有强烈的感情和欲望。如果“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
2023-03-13 15:26:00
晚清士绅为何推崇“病不延医”?
...”的态度,这根源于中国传统的身体构成论,即“人身小天地”的自然身体观。在中国传统的认知中,身体并非仅仅是生理器官的组合,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场域。人身与天地是同一本原、同一运
2023-09-24 15:57:00
中医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医学
...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的《道德经》首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并引申为事物最原始、最本真、最质朴的状态。老子认为“道生一,一
2023-09-21 06:52:00
...徒刑各分为五等,三流二死加起来也是五等。同时,五为天地之中数,五刑体系也体现了传统法律思想中刑罚适中的观念。此外,笞、杖、徒、流的等级均为奇数,奇数为阳,阳为生,以表示生刑之
2023-12-06 02:46:00
《黄帝内经》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多维度比较
...习与推广,同时对其临床的应用与传承亦具有重要意义。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而有春、夏、秋、冬四时,因四时变化,万物而有生、长、收、藏的过程,人体气血盛衰及疾病进退亦随四时阴阳
2023-09-13 07:00:00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建模研究
...慧 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卫生健康事业中心研究探讨中医“天地人合一”医学模式,需要先讨论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
2024-03-27 11:05:00
知不同 致和合——五粮液《“和美”研究报告》讲好美好愿景大叙事
...和如羹焉”,到朱子的“和顺,齐家之本”;从刘安的“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到董仲舒的“成于和,生必和也”……“和”伴随中华文明绵延至今,融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文化的
2024-06-01 18:40:00
天地人和一童翁
...童心! 他以一颗永恒的童心,在大自然中寻找美,欣赏天地万物;他以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在生活中观察探求,体悟人世百态;他以生动活泼、入脑入心的文学语言,为广大儿童写心、表情、吟
2024-06-25 09:56:00
科学养生  拥抱春天
...健院 沈鹏瑞《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在春季要适应春“生”的特点,生发
2024-04-18 07:40: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