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杭州日报讯 孤山路,一条位于西湖之中的诗意之路,总是熙熙攘攘,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静静伫立,其内珍藏的文物跨越千年时光,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声名远扬的楼外楼,则以独特风味的杭帮美食,引得四方食客纷至沓来;“行到白沙堤尽处,居然人尽识俞楼”,俞楼这座承载着一代国学大师俞樾往昔生活印记的旧居,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禁遥想大师当年的风采。在这几座标志性建筑附近,一堵粉墙黛瓦的传统中式院墙悄然隐匿其中,这里便是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
院墙东边,一座月洞门静静敞开,两扇红漆木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门洞的上方,一块黑字黑框青底的石刻匾额格外醒目,“西泠印社”四个行书大字,出自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之手,笔力苍劲,气势不凡。不过,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竟成了游客们的欢乐源泉。有人把“泠”误看成“冷”,有人将“泠”认成“今”。据说曾有两位年轻姑娘站在门口,一个认真念出“杜即冷面”,另一个还笑着打趣“就在这家吃吧,冷面吃着凉快”。此外,关于“西泠”二字的读音,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启功先生曾参加社里活动,发言时提到好几处“西泠”,有人在旁边小声提醒他,应该读“西冷”呀。启功先生笑眯眯回了一句:“你冷,我不冷。”这些误读,虽显稚嫩,却也为这处文化宝藏增添了几分趣味性。
穿过月洞门,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刚一进门,向左望去,一方清幽雅致的“莲池”便映入眼帘。其实它原来的名字还要精致些,叫作“小莲池”,又名“小方壶”,开挖于何时已无从知晓。莲池在1953年时曾被填埋,但在1982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前夕,它得以重新疏浚开挖并精心布置。池中睡莲亭亭玉立,莲叶层层叠叠,红鱼在其间穿梭嬉戏,若隐若现。每一滴水都仿佛流淌着千年的诗意,承载着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水中靠近竹阁的太湖石上,刻着西泠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的“莲泉”二字,字体古朴典雅,与莲池的清幽景致相映成趣。
莲池东面,立着一块社员题名刻石,这是为纪念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而刻制的。刻石高158厘米,宽32.5厘米,采用海宁青石制成。正面刻有“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纪念社员题名”,四边则刻有134名社员的题名手迹。这方条型狮钮石刻印章“利用巧色,因材施艺”,石章顶部蹲着的雄狮,造型生动凝炼,猛威沉着,颇具生气,意趣盎然。社员题名出自名家手笔,围着石印四面,似类石印边款,更显得别有一番古朴之趣。
沿着莲池向前望去,整个西泠印社的美景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社址占地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千余平方米,包含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这些建筑居山而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各具特色,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步入月洞门右手边石壁上,镶嵌着一方印社砖画,制于印社成立八十五周年。“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当时西泠印社为立社八十周年添置印石,由陆抑非先生在重阳雅集上题写。这副对联与丁茂鲁先生绘制的“西泠印社图”相得益彰,图中细致地描绘了印社现存的主要建筑,为这座古老的印社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气息。图的右侧,文字详实介绍了西泠印社的历史渊源。
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篆刻家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共同创立,印社成立十年后,艺术大师吴昌硕被推举为首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闻名于世,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内保存浙江最早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此外,社内还有不少石刻和摩崖题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西泠印社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建筑依自然山势而建,布局精巧,独具匠心。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观乐楼、华严经塔等景点散布其间,景色清幽雅致,尽显西湖园林之精华。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印学文化,西泠印社孤山社址连同后孤山路上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一起,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提升。这里增加了大量科普性视觉内容,方便观众更好地认识印学、了解西泠印社的历史和文化。
如果你也来到杭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宝藏之地,这里既有承载历史的厚重故事,还有充满惊喜的奇妙景观。亲自来感受西泠印社的独特魅力吧,相信你一定会被这里深深吸引,流连忘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0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