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司马迁“发愤著书”形象的建构与意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12 02:3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刘彦青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2日 11版)

《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与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经典形象密切相关。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形象,一方面影响读者对《史记》文本的解读;另一方面因其特殊的产生情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古代困厄文士的遭际与心境,从而使司马迁与《史记》成为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化符号,进而促进了《史记》的传播。

《太史公自序》建构司马迁形象

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感表露最先在《太史公自序》中出现,此时的司马迁已经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形象。金圣叹评《太史公自序》,“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列传也。故其大旨,只须前两行已尽,后与壶遂两番往复毕,却又忽然叙事者,正是其列传体也。”司马迁追溯先人之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并自信地称:“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明确将自己与周公、孔子进行比拟,不仅表现出一种自觉的历史责任感,而且也充满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他设想《史记》的归宿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也类比了《春秋》篇末以“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终结的模式。此外,他如实记录了司马谈临终遗言:“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段文字又将这种责任感指向了当下。一是从《春秋》的结束“获麟”到司马谈的时代四百多年间没有系统的史书记载,史书出现了缺失;二是缺乏记录汉代大一统盛世局面以及“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可见,司马迁修史的责任感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既有源自家族的史官文化的影响,也有司马氏父子的文化自觉。

《报任安书》完成形象建构

有关“发愤著书”最直接的表述出现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从李陵之祸的遭际出发,类比联想到与自身遭际十分相似的西伯、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诗》三百篇。司马迁基本阐述了“发愤著书”的基本内涵,即“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著述来抒发内心的郁结。此段文字复见于《报任安书》,显示其在司马迁心中的重要性。然而,与《太史公自序》颇为简要的历史人物罗列相比,《报任安书》则给这一主题补充了更多情感背景,也即对“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内容的详细介绍。他自白“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对李陵的辩解一则出于李陵平素“有国士之风”,战时又颇有战功的客观分析;二则也出于“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惨凄怛悼”情形下宽慰君王的忠心表达。所以,对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司马迁深感无辜。身陷囹圄,拳拳忠心无法自明,其中原委无处告愬,只落得为人所笑的下场。

与《太史公自序》相比,《报任安书》增加了李陵之祸前后的经过,以及司马迁经历此次劫难的心路历程。这就使得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前后经过更加完整,特别是对其经历李陵之祸之后内心世界的自白:“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以十分真切的语言表现了内心的痛楚,字字辛酸,斑斑血迹。认识到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正是司马迁在舍生取义与苟且偷生抉择中的大背景。司马迁并非没有舍生取义的勇气,诚如其所言:“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正是历史的责任感,使其选择了暂时的苟且偷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那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痛楚,那种宁死而不得的郁结,那种读书人忍辱含垢的羞耻充满了整篇文章。《报任安书》即是司马迁的自白书,也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控诉书。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评价《报任安书》时说:“答书大致在自白罪由,自伤惨辱,自明著史,而以谢解来书位置两头。总纳在‘舒愤懑’三字内。盖缘百三十篇中,不便放言以渎史体,特借报书,一披豁其郁勃之气耳。”从情感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可以看出,司马迁确有“不便放言以渎史体,特借报书”这种有意识地区别对待史书的态度。这反过来也说明,见于《史记》中的司马迁形象与《报任安书》中的司马迁形象是不同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著书是深厚历史责任下的坚守,《报任安书》则增加了更多“著书自见”“著书以偿前辱”的内容。

综合来看,正如刘怀荣所言:“将‘发愤著书’之‘愤’释为‘怨愤’‘怨恨’或‘牢骚’,将《史记》的写作定性于‘泄私愤’、发‘牢骚’,无论如何也是讲不通的。”必须结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提出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宗旨,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发愤著书”内涵。“它是司马迁在立言活动中超越人生困境和自我局限以寻求不朽并上应天命的一种主观努力。”“发愤著书”的司马迁是慷慨豪迈的,而不应该从著书泄私愤的角度看待司马迁。

“发愤著书”促进《史记》的经典建构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种直白的情感宣泄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十分鲜见,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而与屈原的发愤抒情颇为接近。“发愤著书”不仅是解读《史记》文本的一个视角,而且是与屈原罹忧而作《离骚》一样,也与《报任安书》中所列举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等众多事迹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即因外在生存状态的困厄与艰辛,借助语言文字宣泄内心的情感。尽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列举了有相似遭际的困厄之士,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发愤著书”的历史群体,但是直到《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己困厄心境淋漓尽致地生动揭露,才为这一批“发愤著书”之士的历史形象附加了更多的真实性。“发愤著书”才成为一种为人同情的、感动的、震撼的行为模式,“发愤著述”也才成为“发愤抒情”之外另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和典范意义的文化范式。

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形象建构虽不直接关涉《史记》的经典化建构,却是站在《史记》外部对整本书的一次价值定位,必然会影响司马迁与《史记》在读者心中的接受。后世古文家对此理论有新的发展,唐代权德舆在《梓州刺史权公文集序》中明确提出文章“舒愤懑”的主张。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进一步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其“不平则鸣”理论正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及其形象已成为后世古文家学习的典范,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的明清两代。明代焦兹、陈子龙、李贽等皆继承发扬“发愤著书”说,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谈道:“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将“发愤著书”提升为一种普遍性的创作规律,并由此延伸到《水浒传》等小说的解读上。清代金圣叹、张竹坡、黄宗羲、廖燕、陈忱、蒲松龄等人在此基础上,或评点或创作,都高度推崇“发愤著书”说。金圣叹说:“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史记》的经典化解读与经典化传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2 05: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司马迁:历史的记录者与文化的传承者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司马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更是个幽默的“段子手”。想当年,司马迁用笔杆子写下《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更用幽默的
2024-12-31 09:02:00
他是无数武将的偶像,成就彪炳青史,司马迁却不喜欢他
在中国史学上,司马迁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一部《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没有之一。除了知识渊博,满腔热情外,
2023-07-16 11:29:00
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看他在史记如何记载
...武帝,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势的皇帝之一,竟对史学家司马迁下达了极为残酷的命令:阉割。这一决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愤怒和不满?答案或许就在《史记》里司马迁对李陵的记载中。李
2024-06-24 12:43:00
项羽形象是怎么改变的
...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基石。有关项羽的史书记载主要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除此以外,班固撰写的《汉书》和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中也有对项羽生平事迹的记载,但是它们中的文
2024-04-30 22:57:00
西周中期巨变:周孝王继位与司马迁的记述之谜
...在于,如此有作为的君王,按理说史书上应浓墨重彩,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一笔带过,仅有“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一句,基本可以提
2024-02-24 19:18:00
司马迁:历史记录者和文化传承者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长,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不屈的精朝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司马谈是当时的太史公,负责国家的历史记录和天文历法的编纂
2024-11-04 10:05:00
司马迁为何要评价孔子为“至圣”
...到底神圣在哪些方面?就连在中学,生群体中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先生也要以简少却不简单的文字称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对孔子非常景仰,在《史记》中谦逊的表示:虽然够不到
2024-06-11 10:31:00
聊聊司马欣与司马迁的历史渊源
...员在政治、军事和文学历史方面均有卓越贡献。司马欣和司马迁,作为司马家族的两个代表,他们的名字常常被一同提及,这不仅因为他们共享同一个姓氏,更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及其所体
2024-10-16 19:26:00
司马迁因无钱免罪,被处以宫刑,妻子后来如何对他?
...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
2025-04-28 23: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