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汽车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类别:汽车 发布时间:2024-06-24 11:49:00 来源:汽车K线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合法合规健康竞争,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6月13日,吉利与威马知识产权纠纷案终审落锤。

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法”)判决威马,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元。

这场历时6年,经历一审,终由最高法宣判的诉讼案,不仅创出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更是给中国汽车行业敲响警钟。

翻看这份近百页的判决书,结合控诉双方过去6年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中国汽车业正反两面的典型缩影。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2018年12月3日,吉利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3项诉讼请求中,最核心的是判令威马就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21亿元,并承担诉讼费。

说到这,肯定会有人意识到,与当时提出的21亿元相比,终审判下来的6.4亿元太少,而且考虑到威马目前的生存状况,能否拿出这笔钱都尚未可知。

那么,能就此推断“吉利其实就是赌一口气”吗?还是如一些媒体猜测:“明诉威马,暗指某米”?

至少从终审判决书中所记录的案件经过来看,并非如此。“赌一口气”的说法或许能赢得很多人的情感共鸣,却无法让吉利赢得诉讼。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2022年9月5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吉利胜诉,法院判处威马赔偿其共计700万元,其中包含经济损失500万元和各项合理开支200万元。

此外,在一审判决中,法院对1054.18万元的案件受理费,判定吉利负担421.67万元、威马负担632.51万元。

显然这不仅与21亿元的差距极为悬殊,而且需要吉利负担400余万元案件受理费,吉利也必然是不会接受的。

这一年,威马的销量出现反转,由上半年的同比增长62.2%,变为全年下降33.3%。与一度齐名的“蔚小理”渐行渐远。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随即,威马对外表示“威马方已上诉,该判决未生效,目前不涉及执行问题。”

一年后的2023年8月23日二审立案,并于2024年1月30日与4月12日不公开开庭审理。

二审过程中,吉利将威马2022年6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作为证据,成为了最终法院对威马定罪的量化关键。由于这份招股说明书中对各款车型销量、价格有着明确介绍,可以作为判罚依据之一,吉利在二审阶段没有继续坚持21亿元的赔偿金额。

需要指出的是,吉利曾在一审宣判前的2022年6月,向法院提出就威马招股说明书质证的申请,但一审法院对此未予审查,最高法在终审判决书中对此写道“有所不妥”。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与此同时,威马放弃了案件中合法技术来源的抗辩。最高法对此的看法是“这既是其基于对本案证据进行评估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其纠正一审不当诉讼主张,向着诚信诉讼方向作出的积极努力。”

最终,最高人民法院二审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判决侵权人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元,并认为一审判决中,判令吉利负担400余万元的案件诉讼费“显属不当,应予纠正”。

不过,有关吉利主张的因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开支约1327万元,二审法院最终酌情支持500万元。

近百页的判决书记载的只有案件经过和判决结果,判决书之外,是两家公司6年间的得失沉浮。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曾经,威马不仅拿下了新势力阵营中的单一车型销冠,还凭借造车新势力首个自建工业4.0标准工厂的企业,被看作是在“下一盘大棋”。其行业影响力,丝毫不弱于“蔚小理”。

如果说“蔚小理”等合围,将今天的BBA德系豪华推下神坛,那么在当年,是一批崛起的自主品牌,成功撼动了合资品牌在市场上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吉利,正是当年的自主品牌销冠。

双方在当时的行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将“吉利21亿告威马”的话题推上舆论顶流。从终审的结果来看,两年前的一审在定性方面十分清晰,主要是在判罚的量化上不够完善。

单纯以今天的视角,面对吉利汽车全年近1800亿元营收、吉利控股集团年销近280万辆的水平,对比威马面临重组的困境,的确很容易得出吉利是在“赌一口气”的结论。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但将眼光覆盖到这起案件的整个时间轴,才会发现吉利在当时并不是在“赌气”,而是通过再正常不过的手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带有任何情绪色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二审不公开开庭审理,在侧面体现出,吉利并不想让这起案件再次成为舆论热点,从二审前的时间点来看,更谈不上是在“敲打”小米造车。

毕竟,小米集团作为上市公司,应该对企业合法合规治理,有深刻的理解。雷军也不会轻易犯“低级错误”。

跳出两家公司的立场,这起诉讼案对中国汽车业和上市车企的影响不言而喻。

有人说,耗时6年、数百万律师费、上千万诉讼费……让人们看到了维权的代价有多大,但笔者认为,这起案件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依法维权的路是能走通的!

中国上市车企:无法外之地

笔者相信,正像当年中国自主品牌通过积极与合资、跨国品牌竞争,拉低了普通消费者的购车门槛,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门槛,也注定会逐步下探。偷技术、挖团队、山寨和皮尺部注定不能让中国汽车受到世界尊重。

中国汽车没有法外之地。在汽车业上市公司层面,不仅是技术侵权,包括“内卷”加剧下的造假、售假等行为,终究逃不出法律的制裁。

对于行业从业者个人而言,无疑是给“跟着XX干,有‘钱’途、有‘资源’”的惯性思维,套上了一条法律准绳。

之于吉利汽车和其他中国上市车企而言,这也为其坚定技术驱动,打造核心竞争力作为护城河,打了一剂强心剂,更为中国汽车走向全球舞台奠定基础。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15: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1亿天价索赔案判了!吉利诉威马汽车技术侵权获赔6.4亿,创我国知识产权判赔新高
历经六年、经两次审理,吉利汽车起诉威马汽车窃取商业机密和技术侵权案件终于划上句号。6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众号发布“(2023)最高法知民终1590号新能源汽车底盘
2024-06-17 14:10:00
吉利诉威马技术侵权案终审获赔6.4亿元 创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新高
...据悉,该案所称“国内两家知名车企”即吉利控股集团与威马汽车。2018年,因涉嫌侵害吉利方涉案技术秘密,吉利方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威马方停止侵害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及维权合
2024-06-15 11:52:00
索赔21亿,判赔6.4亿。吉利不蒸馒头争口气!
...官司打到最高院的吉利终于拿到了终审判决书,但却因为威马汽车已经资不抵债,6.4亿赔偿无财产可供执行。2016年,近40多位管理和技术骨干从吉利成都子公司集体离职,其中大部分人
2024-06-17 14:10:00
数额创新高!吉利诉威马侵权案获赔6.4亿余元,威马EX抄袭实锤?
吉利诉威马侵权经过了长达六年的诉讼,最终在6月14日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判决。吉利诉威马案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的历史新高。起因于201
2024-06-17 14:06:00
车圈又现“抄袭门”,两大千亿龙头互掐
...发表声明,并向捷豹路虎公司支付赔偿金150万元。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3-03-01 03:47:00
威马判赔吉利6.4亿元 汽车行业“偷盗”之风可以休矣
...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探索。此案的判决结果,再次彰显中国是坚守法治精神的国家,展现了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保护的高度重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基础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知
2024-06-15 16:42:00
21亿天价侵权案尘埃落定,吉利获赔6.4亿恐怕一分也拿不到
...业的21亿天价商业侵权案终于尘埃落定,吉利最终胜诉,威马需赔偿6.4亿余元,这一判决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赔偿数额历史之最。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布了这起案件的
2024-06-17 14:07:00
...侵权人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余元,创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索赔额21亿为何最终只判赔6.4亿?本案中吉利请求保护的商业秘密,为汽车前稳定杆总
2024-06-18 16:56:00
小米汽车\\\
前几天,新中国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一场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案,重锤落地!吉利起诉威马窃取商业机密、技术侵权案,于最高人民法院二审宣判。威马败诉,被判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和维权合理开支共计6
2024-06-25 11:23:00
更多关于汽车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