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33.4%的青少年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沉迷网络,不只影响学习。看似闲时“刷一刷”、偶尔“看一看”、随手“拍一拍”,其中可能蕴藏着多重风险——为牟取暴利,一些应用软件通过短视频、游戏装备、表情包等,将迷信暴力、色情低俗等信息向未成年人传播。(11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1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6.8%。另有调查称,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一些孩子对手机、平板和电脑的使用技巧,甚至超过家长,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原住民”。然而,必须正视的是,信息泄露、诈骗与网络欺凌,仍是未成年网民面临的主要网络风险,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的上网安全。
近年来,网络“双刃剑”作用日益明显。一方面,网络可以传播正面声音,宣传科学文化知识,迅速反映社情民意,丰富信息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自媒体”,也会使非理性声音、谣言、诈骗及淫秽等有害信息大面积传播。现有管理手段已难以适应,这对网络信息安全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成了新的威胁。特别是统计数据显示,八成未成年人缺乏全面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网络威胁不知道如何处置。
可见,未成年网民达1.91亿,“小用户”更需“大保护”。首先,应提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执行力,切实加强内容监管和行业管理,推动网络平台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网络信息主管部门应积极履责,对遵纪守法、积极传播先进文化的用户以鼓励,对传播有害信息的用户给予限制和惩戒,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处。同时,应依法将论坛、微博、博客、搜索引擎、短视频等具有新闻舆论和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纳入专项许可范围。比如,网络实名制是杜绝电信诈骗、账号盗窃、虚假信息、垃圾邮件、个人信息泄露等,营造健康信息环境的一个手段。再者,要建立健全对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侵害未成年人利益事件的有害信息的监测、预警、通报、处罚等,应该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
特别是,应持续治理未成年人游戏成瘾问题。解决未成年人游戏成瘾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治理合力。家庭是预防青少年游戏成瘾的“第一道防线”,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要注重与孩子加强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理性的时间管理能力。再者,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认识到游戏成瘾对生活、学习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适度上网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游戏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发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并通过技术手段设置游戏规则,限制青少年游戏类型、时长等。
湖北省嘉鱼县汪昌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7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