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赵军战死20余万,投降的20多万又被“人屠”白起下令坑杀,赵国国力元气大伤,全国精壮男丁大多损失殆尽,一时间出现了家家戴孝、户户治丧的凄凉场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力大损、精锐尽失的赵国,却能在与长平之战相距仅仅一年之的邯郸之战(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中顽强抵挡秦军的持续攻击,结果不但保住了摇摇欲坠的赵国国运,而且更是转守为攻一举扭转战场态势,这不得不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秦国在邯郸之战上的失败,主要起自于决策层内部对赵方针的反复摇摆。
本来按照白起的设想,是要趁着长平之战消灭40多万赵军的余威,向赵国都城邯郸进发一举灭亡赵国。此时的赵国完全笼罩在长平前方全军覆没的恐惧情绪中,再加上白起特意放归的几百未成年赵军到处散布“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军在兵员、军械、战斗力等方面均难以短时间内重整旗鼓。
可以说白起作为战神,在战机的把握上是非常准确精到的,秦军若快速出兵,赵国极有可能来不及布置有效的防御力量。只可惜秦昭襄王听信范睢的意见,叫停了白起的进军计划,转而采用外交手段逼迫赵国割地屈服,才给了对手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邯郸之战的起因,是秦昭襄王恼怒赵国不按约割让城池土地,反而谋划与其它国家合纵共同抵御秦国。于是昭襄王派王陵率军20万直指邯郸,第二年增兵10万,后又添兵5万,前后总数将近35万。
考虑到长平之战50余万秦军也是战损过半,战场白热化阶段甚至到了动用“娃娃兵”,将全国15岁以上男子尽数征发到前线的地步,因而有理由相信邯郸之战秦军投入整整35万兵力,也是押上了全部的家底。
赵国这边,趁着长平、邯郸两场战役之间将近1年的喘息时间,从全国各地组织征召起10万新军,又将北部戍守防御匈奴的骑兵抽调出一半回援,就连平原君赵胜家的妻妾都被编入军伍值戍邯郸城头。相比于王陵所属先期参战的20万秦军,赵军人数已经超过的对手的半数以上。
虽然这些新征入伍的士兵缺乏军事战法训练,然而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更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上下尚武风气盛行,因而赵人素来勇武好战。再加上长平之战秦军杀死赵军40余万的国仇家恨,使得赵国上充满了保家卫国的同仇敌忾之感,军心士气十分统一。
不同于长平之战赵国一家与秦国死打硬拼的情形,此次邯郸之战赵国在对外交统一战线的经营上颇为重视。
赵国将赵齐边境六城割让齐国,换来齐国对赵国的粮草军械后勤支持;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门客毛遂“挟持”楚考烈王,争得10万楚军支援邯郸;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斩杀魏军统帅晋鄙,夺得10万兵权开赴赵国前线。
可见长平之战尽管赵国惨败收场,但却也给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东方六国猛敲了一回警钟。失去了赵国这道抗衡、牵制秦国的屏障,其余韩、魏、燕、齐、楚五国也是惊惧不已。
特别是白起残忍坑杀赵军投降士兵的举动,让六国军民产生了这样一个概念——“战是死,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还不如摒弃幻想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因而长平之战后秦国接下去的兼并战争变得更加激烈残酷,攻守双方大多俱是拼尽全力的死战血拼。
邯郸之战,赵军坚守死战不退,一连斩杀秦军五个校尉级的军官,终于打破其余五国对秦军的畏惧、观望情绪。赵、魏、楚三军合兵一处,竟然破天荒的逼降了秦将郑安平所率的2万秦军。于是东方各国成功组织起战国末年最后一次的合纵攻秦,一鼓作气几乎将秦军打得龟缩回了函谷关以内。
秦国实力大耗、损军过半,统一六国的步伐被大大延缓。六国也得以暂享十多年的太平光景,直到秦王嬴政继位发动最后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1 1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