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奥司他韦有必要囤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这些事项要注意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1-11 01:11:00 来源:缘之心

近期,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全国流感病毒阳性率上升,尤以甲流多发。

呼吸道传染病继续上升 流感上升趋缓

中国疾控中心9日发布了2025年第1周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情况。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结果显示,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继续呈现上升趋势,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

全国门急诊的流感病毒阳性率较上周上升3.8%,上升趋势减缓,仍然以H1N1亚型为主,

全国共报告145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预计中下旬流感活动水平可能会逐步下降,

不同省份间流感活动水平有所不同。

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为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奥司他韦有必要囤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这些事项要注意

人偏肺病毒阳性率在高位平台波动,其中北方省份阳性率上升趋缓,14岁及以下病例中阳性率开始下降。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在0~4岁病例中呈波动上升。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持续下降。新型冠状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甲流全身症状明显 五类人群务必就医

目前我国处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除了流感还有普通感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感染。专家表示,甲流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它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最大的区别就是全身症状明显,而不仅限于上呼吸道症状。

甲流的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一般在症状出现的第2、3天,体温可以达到39-40℃,同时伴有畏寒、明显的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会出现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儿童感染流感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奥司他韦有必要囤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这些事项要注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陈美芳:其他的感冒病情会相对轻一些,体温一般来说可能在37℃到38℃,不会特别高热,而且来势不会那么快。它的症状是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包括比如说流鼻涕、鼻塞、打喷嚏为主要,也有咽痛、咳嗽。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奥司他韦有必要囤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这些事项要注意

很多人出现呼吸道症状往往先选择扛一扛,甲流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人7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它对一些人群来说容易引起并发症,比如细菌性肺炎、坏死性脑病、心肌炎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流感诊疗方案,有五类高危人群非常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要高度重视,尽早检测和抗病毒治疗。这五类人群包括:

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肥胖者(体重指数BMI大于30);

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还没感染就先囤药 流感“神药”不能乱用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流感抗病毒药物需求暴涨,这两个所谓的“神药”有什么异同?普通人有必要囤一点吗?

医生介绍,在药物机理方面,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不同,

奥司他韦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表面生物酶的复制和释放,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和扩散;

而玛巴洛沙韦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病毒复制,在降低病毒载量的速度方面要比奥司他韦好一些。

这两种抗病毒药物都是强调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在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奥司他韦有必要囤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这些事项要注意

对于抗病毒药物使用要特别强调:这两个抗病毒药物都是只作用于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对普通感冒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无效,不要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就盲目使用,可能会造成肝肾损害或耐药。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奥司他韦有必要囤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这些事项要注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 杨佳丽:奥司他韦可以适用于一岁及以上儿童的治疗和预防,对于新的玛巴洛沙韦,在2023年上市,它的适应证是5岁以上儿童才能够进行使用。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还是首选奥司他韦来进行治疗。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奥司他韦有必要囤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这些事项要注意

在预防性用药方面,奥司他韦可以用于预防流感,适应人群主要为重症高危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患者、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等。当这些人群有明确的流感接触史时,短期内为了避免被传染,可以预防性服用奥司他韦,一般一天一片,连续服用10天左右。

孩子发烧必须退热吗?

有很多家长见孩子一发烧就如临大敌,一定要想方设法把烧退下来。医生表示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一种身体机能应对感染的手段,通过提高体温来增强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修复损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丁明明:发烧多数是感染引起的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绝对有害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的。想要不发烧,其实更应该是让感染尽快好。感染尽快好需要充足的睡眠,所以晚上最好不要干扰孩子的休息,有些家长在孩子晚上睡眠的时候过度强调,让孩子体温降到正常,一会儿一摸,一会儿一测,让孩子不能好好休息,这也是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发烧了怎么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丁明明:退烧药的作用是缓解发烧带来的不舒服,如果孩子虽然发烧,但是他睡梦中平稳的休息没有难受,可以不管。但如果孩子半夜因为发烧难受醒了,可以给他物理降温或者喝退烧药。

退烧药服用切莫叠加 可能引起肝肾损伤

很多缓解流感症状的退烧药、解热镇痛药是复方制剂,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在很多复方制剂里都含有,医生提醒切忌这些药物叠加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有一些人觉得吃完药以后症状没有缓解,再去吃另一种药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剂量过量,对肝、肾造成损伤。在急诊经常会碰到一些老人或者是年轻患者,由于吃了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导致肝损伤,甚至是肾、肝的衰竭等,这都是有很大的风险,所以不建议大家把这种退烧药、解热镇痛药联合使用,按照医嘱吃药就可以。

流感传染周期有多长?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到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病毒排毒时间可能要超过1周。

而且一些病原体能够在金属、塑料、玻璃、衣服等表面存活几个小时到数天不等,这些都给预防带来了困难。因此,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冬季呼吸道病的高发季节,努力做到勤洗手、少聚集、戴口罩、多通风、强身体,老人、儿童等易感人群尽量及时接种疫苗。【编辑:李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1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呼吸道疾病防治五大关切 权威回应来了
...日报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人群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加大。不同类型呼吸道疾病怎么治?患者出现反复咳嗽怎么办?重点人群需关注哪些防治事项?国家卫生健康委25日召
2024-01-26 02:44:00
儿童秋冬防肺炎,家长请收到这一份防护小贴士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呼吸道疾病进入了高发期。寒冷的天气让小宝宝们的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其中,要数肺炎最让家长们提心吊胆。什么是肺炎?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
2024-12-27 17:09:00
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季家庭保健建议
本文转自:新华网在急性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合理的居家养护有利于减少儿童患病的风险、有利于患病孩子的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家长焦虑等。近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呼吸、中医、病毒学及
2023-12-13 10:48:00
学校、托幼机构等如何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控
本文转自:廊坊日报学校、托幼机构等如何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学校、托幼机构、公共交通工具等重点场所如何做好呼
2023-12-19 09:59:00
中新网北京12月28日电(张钰惠 邵萌)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近期,全国多地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期叠加,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多,家长带患儿就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误
2023-12-28 08:01:00
秋分时节邂逅“趣味科普”,知感冒防流感全民科普公益行走进扬州
...下降,细菌和病毒更容易侵入体内,进而引发感冒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了帮助广大市民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正确防治感冒流感等疾病,9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知感冒防流感全
2023-09-26 11:03:00
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 专家支招“一老一小”科学应对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目前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北京市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感染量位于头两位的病种分别是流感和新冠,且主要影响低龄人群和老年人群。在多种病原体叠加传播的冬
2023-12-15 12:10:00
秋冬季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 这几种疾病要当心
...238东南网11月14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洪振威)秋冬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近期,呼吸系统疾病逐渐进入高发季,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
2024-11-14 18:46:00
季节变换,全面了解儿童流行性呼吸道疾病,做好8个预防
随着季节的变换,儿童流行性呼吸道疾病(常称为“小儿感冒”)如不请自来的客人般频繁拜访,给孩子们带来了哭鼻子、发烧甚至更严重后果。作为家长,了解这些疾病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就
2024-03-20 11:5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