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7 15:07:00 来源:戏说三国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

按干支纪年法,是农历乙亥猪年。

欧洲大地,大事频发。

弗朗索瓦一世成功加冕,成为法国国王。

法国和瑞士爆发了马里尼亚战役,法军大获全胜,瑞士十分鸡贼,表示此战过后,瑞士将成为欧洲大地的永久中立国,以后谁也不得罪了。

奥斯曼帝国出其不意,占领了库尔德斯坦。

葡萄牙人扬帆远航,抵达巴西大地,开启了梦幻般的冒险之旅。

反观中原大地,这一年却是极为消停的一年,全年看下来,只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仕途失意,写下来了流传千古的《桃花庵诗》。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成为了千古吟诵的名句。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唐伯虎)

第二件则发生在大明朝廷,西藏地区(乌斯藏)派使者朝贡大明朝,顺便报告给了大明天子,明武宗朱厚照一条十分爆炸性的消息。

什么消息呢?

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明史》

这位来自西藏地区的大使告诉皇帝,俺们那边吧,有一位活佛,不仅能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还能预知未来,建议皇帝把他请到宫里供奉起来,一定是大大的善事。

这句话正对朱厚照的心意。

我们知道,封建帝制时代,统治者一直鼓吹皇权天授,即谁当皇帝是上天注定的,世上万物有神灵控制,而帝王则是神灵派下人间的使者。

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位拥有者,那些有关宗教方面的传奇记叙更是层出不穷。

秦汉时,陈胜吴广起义,有修炼得道的狐狸在破庙里低吟:“大楚兴,陈胜王”,高祖刘邦起义时,也在夜里斩杀过会说人话的白蛇。

而本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出生时更是天有异象,满屋子冒红光,以至于邻居家以为朱元璋家里失火,赶忙跑来相救。

这些事件,有人为安排的,有以讹传讹的,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统治者的所有行为和拥有的一切都是经过神灵认证的。

明朝的皇帝在宗教喜好方面各不相同,信儒学如建文帝朱允炆,信道学如明宪宗朱见深,而崇信佛学的,便要属武宗朱厚照了。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朱厚照)

朱厚照一听西藏有活佛,非常激动,立即要求派人把活佛给请到紫禁城里来供养。

朱厚照的脾气,大家都是知道的。

他是明朝历史上最能闹腾的皇帝,没有之一的那种。

皇帝要么在宫里整天跟一帮小太监们疯玩疯闹,要么就在紫禁城里建设规模宏大的娱乐场所“豹房”,夜夜笙歌,玩乐无度。

要么就带着一帮亲随外出游玩,上个月去江南旅游,下个月去漠北采风。

反正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高兴怎么来。

大臣们整天苦口婆心,追在朱厚照屁股后边劝谏,但朱厚照同志我行我素,谁来劝也不好使。

正如我所说,朱厚照是个十分有主意且十分不听劝的帝王,现在他决定要把乌斯藏的活佛请回紫禁城,势必没有人能拦得住他。

大臣们已然见怪不怪了,既然皇帝不听劝,又何必再去触他的霉头?

群臣缄口不言,但此时,却偏偏有一个人不信邪,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毛纪。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毛纪)

毛纪,字维之,山东莱州人,成化年间进士,在正德一朝,任户部右侍郎。

这位侍郎敏锐地察觉到了迎活佛入朝的不一般性。

因为皇帝下的命令不是让活佛自己收拾行李只身赴京,而是朝廷派人,大车小辆的从北京出发,抵达乌斯藏,再把活佛给接回来。

朋友们,从北京到西藏,两万余里,就是坐火车,也得坐上个两天一夜。

古代没有火车,只有马车。

皇帝派遣的迎接队从北京出发,一路上各州府关隘都要派官兵随行,不仅如此,既然是天子亲派的卫队,但凡途径州府道台,各地必然纷纷进贡。

入藏无非三条路,一来经云南府,二来经四川府,三来经青海府,不管是走哪一条,必然是一条及其耗财费力的道路。

一来一回,要抽调多少官兵,要征收多少财物,要吃掉多少粮草?

满足帝王的喜好,尊佛重教,这固然十分重要,但这样的行为已然耗财费力到了朝廷财政不能负担的地步,那可就是十分严重的大问题了。

于是,毛纪在朝堂之上开诚布公,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全都禀告给了朱厚照。

大臣们一听,纷纷摇头,说的的确是很有道理,但咱们这位爷的性格您还不了解吗?

天不怕地不怕,天不管地不管,你说得再有道理,人家不听,您能怎么办?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厚照听完之后,居然直接取消了迎接活佛的命令。

皇帝心心念念的想法,居然就被毛纪这么三言两语给制止了。

事实证明,朱厚照并非一个顽劣成性,油盐不进的昏庸帝王。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们之所以整天追在皇帝的身后絮叨,却仍然无法行之有效地规劝皇帝,是因为这帮人绝大部分都没说到点子上。

是的,朋友们,劝人也是讲方法的。

平日里朱厚照只要犯错,大臣们就照搬圣贤大道理来规劝帝王,上午之乎者也,中午孔子曾曰,下午上善若水。

这些内容要么是训诫,要么是感化,要么就是通篇的程朱理学。

皇帝跟太监厮混,大臣们不规劝帝王亲贤臣远小人,反而扯什么不欺陋室,君子慎独。

皇帝整日在后宫里流连忘反,大臣们不规劝帝王应远离女色,以江山社稷为重,反而建议皇帝有事没事儿多看看《增广贤文》。

总而言之,文臣们对朱厚照同志的教育问题十分关心,但他们的关心绝大多数都用错了地方。

又或者说,这些文臣或许从一开始就存心不良。

他们屡屡教育皇帝,并非是本着身为臣子有监督帝王言行和过失的职责,而是通过时时刻刻的管教帝王,来提醒朱厚照,文官集团才是大明王朝政治舞台上势力最为庞大的存在。

这位右侍郎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朱厚照之所以表现出如此放浪形骸的行径,并非他原本就是一个酒色之辈,而是因为帝王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行为来对抗一直以来桎梏他的文官集团。

所以毛纪并没有像那些朝廷里的穷酸腐儒一样板起脸来教育皇帝,而是就事论事,有条不紊的陈述整起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来抓住重点,二来撇清身份,三来言辞之间只谈事件,而不会顺便攻击皇帝本人。

朱厚照不是傻子,毛纪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自己再不照办,那可就真是不太懂事儿了。

而正是经过这件事儿,毛纪被皇帝所熟悉,信赖,并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升任礼部尚书,成为了大明王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故事写到这里,我们要提到本篇文章的一个配角,这个配角的名字,叫做江彬。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江彬)

江彬,北直隶宣府人,明朝边将,为人狡黠,心怀大志,为明武宗朱厚照所倚重,授其大量军权。

边将本来就是封疆大吏,在边境地区掌握绝对的军事指挥权,皇帝又因为个人的宠爱,把北京周边各地的军权一并交由江彬统领,这实在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

唐玄宗和安禄山的故事历历在目,皇帝又常读史书,作者实在不能明白朱厚照同志是怎么想的。

结果朱厚照同志一死,坐拥大权的江彬就准备图谋造反。

江彬造反,那是很有底气的。

他别的没有,但能指挥的军队还是很多的。

往远说,负责明朝辽东边境的防卫部队,他可以随时调遣。

往近说,京畿各营的军队他也是实际的指挥者。

如果江彬想要造反,他只要一声令下,紫禁城片刻之间就会沦陷。

而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毛纪再一次站了出来。

当然,他没有鲁莽到想要靠自己柔弱的文臣身躯去单独对抗江彬,而是连夜找到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杨廷和和蒋冕。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杨廷和)

三位大臣一合计,又认为光凭他们仨也左右不了当下时局,应该找到一个更为靠谱的人掌握大局。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皇太后,张氏。

三位文臣,一位皇太后,身无长物,手无寸铁。

他们要如何战胜兵强马壮的江彬呢?

难道会有一场惊险刺激却又力挽狂澜的故事出现?

不好意思,没有。

诛灭江彬的过程非常简单,以至于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五百刀斧手埋于账内,以摔杯为号。

是的,张太后假传遗诏,引诱江彬进宫议事,江彬同志二话不说就上了当,只身前往,结果在太后的寝殿里被提前埋伏的锦衣卫们拿下,随后下狱处死,一场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至于五百刀斧手,我想必然没有这么多人,因为太后的寝宫并不能算大,真要站满五百个人,恐怕是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傻子才去赴约呢!

但不得不说,江彬的覆灭,论起功劳,一开始就决心要和其对抗的毛纪,是居功至伟的。

朱厚照死了,江彬的叛乱平定了,大明王朝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个新时代的名字,叫做嘉靖。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朱厚熜)

我们知道,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堂兄弟,而且还是远房堂兄弟,关系很远的那种。

这也就意味着,朱厚熜当皇帝,是明朝皇帝的小统入承大统。

既然是小统入大统,那么新皇帝朱厚熜就应该尊朱厚照的父亲,也就是弘治皇帝朱佑樘为先帝,管朱佑樘叫爹。

但关键在于,朱厚熜是个死脑筋。

他认为自己明明有亲爹,怎么当了皇帝之后不能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先帝,反而要管别人的父亲叫爹呢?

大臣们不以为然,皇帝大位都让你做了,让你管别人叫个爹,怎么还那么费劲呢?

朱厚熜的态度更加倔强,我爹是我爹,他爹是他爹,皇帝我来做,爹不能乱认。

这场“究竟谁才是我爹”的争论,在明代历史上很有名气,被称为“大礼仪之争”。

朝廷里的文臣三巨头,杨廷和先任内阁首辅,率先反对明世宗朱厚熜,结果跟皇帝叫板没两天,就落了个辞职回乡的下场。

杨廷和下岗,蒋冕又任内阁首辅,接着和皇帝唱反调,最后郁郁不平,辞职了事。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蒋冕)

这可把皇帝惹恼了。

朱厚熜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些跟自己对着干的大臣们纷纷下狱,但朝廷上对自己的批评却呼声日高,一点衰退的意思也没有。

对朱厚熜来说,这无疑是自己身为帝王的悲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可以决定这世上的一切,但在这一刻,他连管谁叫爹都决定不了。

不过这也无可奈何,大明虽然是皇帝的,但皇帝想要坐稳皇位,必须得到大臣们情感上的认同。

现在接连两任内阁首辅都不拿自己当回事儿,自己实在是一筹莫展。

最后,皇帝把希望寄托到了毛纪的身上。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朱厚熜升任毛纪为内阁首辅,希望老毛同志可以在“大礼仪之争”的问题上投他一票。

没想到毛纪刚一走马上任,立刻开始千方百计的营救那些被皇帝下狱的官员,并且积极的在“大礼仪之争”上投反对票。

皇帝好说歹说,甚至亲自做毛纪的思想工作,央求毛纪承认自己父亲的身份,不要强迫自己管别人的父亲叫爹。

朋友们,请注意我的形容词,是“央求”。

可以看的出来,朱厚熜实在是没辙了。

连皇帝都亲自来求了,按理说,毛纪也该松松口,差不多就得了。

但毛纪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强烈要求辞职。

君臣一心,我可为相,君臣背离,我若为相,又能如何?

三个月后,毛纪致仕。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毛纪病逝,时年八十三岁。

毛纪:一位有远见的明朝官员,明武宗朱厚照对他言听计从

(大明王朝)

毛纪的死轻如鸿毛,并不为人所知,但在他去世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大明王朝却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弘治,正德的时代已然远去,纠结的嘉靖皇帝统御大明,联合文武群臣,即将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精彩好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7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皇帝的奇葩事件,同样被史书所记录了下来。朱厚照,即明武宗,出生于1491年10月27日,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智慧,又勤奋刻骨,爱好读书,深得父亲明孝宗的喜爱。可惜的是
2024-05-25 18:31:00
聊聊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东林党”
...后代皇帝却没有将先祖的话放在心上,不论是明英宗还是明武宗,都做出过宠信宦官,构陷忠良之事。到了明熹宗的时候,阉党可谓走向了顶峰,明熹宗是一个不爱江山,不爱美人,偏偏爱木材的皇
2024-05-21 20:06:00
嘉靖帝对范鏓施杖刑削官籍,百年后范鏓子孙带多尔衮打进中原
...。因“大礼争端”被当众责打嘉靖帝登基之后,因为不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子嗣,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一直与大臣们在“皇考”“生父尊号”等问题上争执不休。嘉靖帝本就为人多疑敏感,刚愎自用,
2023-02-17 19:04:00
...真是特别幸运,起码被人一刀解决,没有任何痛苦,但是明武宗时期的大太监刘瑾,生生被人剐了三千六百刀才死,刘瑾生前的辉煌比起王振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瑾此人特别会玩,而明武宗尤其爱玩
2023-08-19 16:03:00
...,明朝其他皇帝参加朝会都还是挺积极的。就连最爱玩的明武宗,不出京巡幸时,基本每日都会参加朝会。有明一季,官员对朝会的厌烦实际上远甚于皇帝。宣德六年六月初八鸿胪寺官员统计,文武
2024-05-27 09:47:00
明朝的廷杖制度,让官员们闻风丧胆,究竟有多可怕?
...在正统年间皇帝实施廷杖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定制,尤其是明武宗在位时的廷杖制度非常盛行。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廷杖打死的官员就超过前代。崇祯年间,廷杖制度可以说是严酷到了极点。明代为什么
2023-01-03 19:48:00
明王朝的宦官专权原因、后果及影响
...死。作为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王振死有余辜。 刘瑾明武宗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整天只知道和女人在豹房里吃喝玩乐,对于国家大事一点不感兴趣。明武宗的玩伴刘瑾,就这样登上了历史
2023-10-20 22:19:00
嘉靖追封父亲为皇帝闹出大礼议事件的原因
正德十六年,荒唐了一辈子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没有留下儿子。他在遗诏中,让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14岁的嘉靖来到北京城外,却停了下来,拒绝进入皇城。原来,礼部按
2023-12-18 16:09:00
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一生,为什么会被明清两朝的文官一起抹黑?
...中,名声最臭的一位皇帝,除了瓦刺留学生朱祁镇,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武宗一朝其实并不太平,从刘瑾的阉党之乱,到两次藩王造反,与佞臣江斌之祸,以及几次农民起义,再到蒙古大军南下,一
2024-09-02 11: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