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抗倭名将,打造出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并凭鸳鸯阵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这可能是不少人对戚继光的全部印象。虽然抗倭是戚继光履历上的一大亮点,但这远远不是他人生成就的全部。
从嘉靖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负责防御山东沿海倭寇开始,到隆庆元年被调往蓟镇,戚继光参与抗倭的时间只有十四年。此时戚继光刚满四十,离他卸任也还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如果加上初出茅庐时在北疆的历练,可以说戚继光的大半军旅生涯是在对阵蒙古中度过的。而且相对于抗倭(戚继光被调离时倭患并未被平灭),戚继光在蓟镇获取的成果也不差。
他不但稳固了前十任都搞不定的防线,他对防线的经营还让后任们坐享了几十年的成果。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明史·列传第一百》
不过也有人认为戚继光在北疆的功绩被夸大了,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戚继光占了“俺答封贡”的便宜,另一个是十几年里戚继光对战北虏的斩首数极低。
“俺答封贡”是让明朝和蒙古实现了和解,但与明朝和解的“蒙古”只是部分蒙古。蓟镇和辽镇区域的明军依然要面对很大的边防压力,戚继光可占的“便宜”并不多。当是时,俺答已通贡,宣、大以西,烽火寂然。独小王子后土蛮徙居插汉地,控弦十余万,常为蓟门忧。而朵颜董狐狸及其兄子长昂交通土蛮,时叛时服。《明史·列传第一百》
斩首数低倒是事实。有学者依据《明实录》做了相关统计,戚继光在蓟镇期间上报的首级累计不到一百。即便考虑漏报和未记录,也不会多多少,跟辽镇的李成梁完全不能比。
注:戚继光对倭寇的斩首数也没有大多数朋友想象的那么多,依据《明实录》的统计总数为7996级。李成梁上报的首级数总计是12286级。
但斩首数并不是评价军事成就的核心指标。可以反向思考一种情况,假设戚继光十几年间斩首上万,但北虏也年年破边墙甚至劫掠京畿而还。那么你会如何评价戚继光呢?
其次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地区是山区不适合大军会战,但是适合穿插和偷袭(后金第一次入寇京畿就是从蓟门进来的)。加上紧邻京师,朝廷对蓟镇的防御策略定的调子就是固守。戚继光在最得势的时候,曾奏请朝廷增加军饷以让其扩军主动出击。但对他颇为照顾的张居正直接拒绝了。
这种战略下,斩首多少就不是武将单方面可以决定的了。不论你牛不牛,敌人不来打,斩首不都只能是零。而蒙古人在这个区域大幅度降低南侵次数以及强度的原因,不正是戚继光的成就所在么?
戚继光到蓟镇后依据北方地形和其他明军将领的经验教训,组建了专门针对蒙古骑兵的车步骑营并制定了对应的环形防御战法,大大增强了明军面对蒙古骑兵时的防御能力。
同时戚继光也通过在要害地点增修堡垒等方式,增加防御纵深。既让蒙古人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破边墙后就可以长驱直入,又可让少量明军依托堡垒迟滞、杀伤蒙古人。面对难以攻破的防御,蒙古人怎么会硬撞消耗生命呢?然蓟门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故成梁擅战功。《明史·列传第一百》
有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成就。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反驳,李成梁为什么可以主动出击?
李成梁主动出击,是因为他的策略本就是集小股精锐(家丁)突袭敌人。但这种策略会带来三个问题。
其一,精兵就意味着要集中军事资源。在军饷不增的情况下,集中资源则意味着其它部队资源不足(军饷、盔甲、战马等)而军事能力下降。精兵是厉害了,但是部队整体实力反而下降了。
这也是明朝后期,一众明军将领开始蓄养家丁后,明军整体实力就大幅度下滑的原因之一。
其二,精兵也意味着数量不足,而数量不足则容易折损。李成梁出塞捣巢,战败丧师也有好几次。他的儿子李如松也深受影响,多次因率小队精兵而中伏,最终也因中伏战死于抚顺浑河。
另外精兵虽然战斗力强,但是受数量的限制很难重创敌军。这也是蓝玉一仗能打出十年和平,而李成梁高光十几年也打不出一年和平的主要原因。
其三,因精兵需要集中大量资源,这也让将领们在使用时,因惧怕损失而消极避战甚至主动逃跑。当明军集结会战时,这个问题会严重破坏军队的组织性导致整体的战斗力不增反降。
戚继光则是注重部队整体提升,追求“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自然就不会像李成梁父子那样了。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戚继光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成就–爱惜士兵。
戚继光打仗的一个特点是战损率极低,例如对战倭寇的平均伤亡比超过了1:100。原因并不是“鸳鸯阵”的神奇,因为鸳鸯阵的发明者唐顺之没取得这样的成就,戚继光之后的效仿者们也同样没有。
真实的原因是戚继光没把“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座右铭,反而很注重保全麾下士卒。不论是平时训练准备,还是行军打仗,戚继光都是立足防御、先保全自己。
做看客是可以笑话戚继光保守打呆战,但作士兵以及防区所辖的平民想必都愿意戚继光做自己的将军。
除了上述这些,戚继光更大的成就在于他的军事思想和对军事理论的贡献。
古代中国在军事上更偏重抽象的军事理论,更喜欢宣扬花哨的军事计谋,喜欢去渲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一战定乾坤”的豪情。常将政治、谋略和军事实力混为一谈,仿佛名臣、名将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并不重视如何系统性的培育军队。
戚继光填补了这个空白,他研究并归纳细化了历朝历代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技能,通过《绩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第一次对军队战斗力做出系统性介绍,并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子项。
如“选兵、练兵、兵德、结营、行军、为阵、为将、指挥、传令、赏罚、粮饷、器械”等等,不仅逐个分析介绍,也针对性的给出了对应的执行方法。
军队战斗力的养成不再依靠玄而又玄的理论,率军战斗也不需要去琢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锦囊妙计”……即便一个“庸才”,只要认真学习这两本书也可以成为“名将”并培养出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
戚继光的悲哀也在这个地方,他的这项成就并未被皇朝所理解和重视。朝廷仍然忽视军队的系统性建设、培养,无视军事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执掌朝堂的大员们还是觉得凭借谋略和千年智慧就足以决胜千里之外。
但是历史证明了戚继光。
李自成、张献忠等半文盲们手拿这两本书,就掀翻了被满腹经纶且熟读《孙子兵法》的能人、名将充斥的朝堂。到了清末,曾国藩和李秀成更是靠这两本书在战场上互相搏杀……
而同一时期西方正经历军事大变革,在孔代、古斯塔夫、沃邦、欧根、腓特烈、苏沃洛夫、拿破仑等人物的带动下,西方军队以及相关军事技术和理论,正快速由古代向近代进化、跃升。
鸿沟已现,但戚继光之后再无他人,这也是我们古典皇朝的悲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7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