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袁琳
明代把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成为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 , 谓之“九边重镇”。其中,分别管辖京城周边的数段长城形成了一道拱卫京城的重要防线,被称为“四镇三关”。
“四镇”即辽东镇(东起丹东附近的鸭绿江畔, 西至山海关)、蓟州镇(东起山海关, 西至慕田峪)、昌镇(东起慕田峪, 西至紫荆关)和真保镇(北起紫荆关, 南至故关),“三关”则为居庸关、紫荆关和山海关,其军事地位不可撼动。
明代,随着与蒙古部毗邻之处军事防御形势日趋严峻,“四镇三关”的重要性凸显。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志书史料,朝廷百官甚至没办法有效地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大臣们常常各执一词,争执得面红耳赤,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每遇军国大计,如聚讼于庭,筑舍于道,意见各殊,纷然莫定,以案牍不存,文献无征故尔”。(《四镇三关志》卷前《纂修边志檄文》)
于是,四镇三关边志的修撰项目被提上日程。由谁来主撰呢?边志内容涉及当时的兵马、形胜、钱粮、营伍、经略、文臣武将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且编修内容限定在“四镇”和“三关”所辖区域内,既要注重当时边关政务紧要的事情,更要有知兵之识、通兵备之能,非寻常文人所能胜任。此书编修的共同发起者——时任总督蓟辽保定的刘应节和巡抚顺天的杨兆一合计,咱们起用刘效祖怎么样?
刘效祖何许人也?为何能担此重任?

明代万历《四镇三关志》兵器图
文才武略 专业对口
刘效祖的祖籍在山东滨州,后世有人将其列入山东作家,实际上他的祖辈早在“明初徙都下”,已入籍顺天府,后世长期居住于京畿之地,到刘效祖这一代,算得上是地道的“京师土著”了。
刘效祖生于嘉靖元年(1522)的夏天,《本朝分省人物考》里讲到,他在“襁褓即喜弄图书”,对书籍和文学的热爱始终伴随他的成长,“早善属文”之名也逐渐广为人知。28岁那年,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三甲第九十二名的成绩,从而得以出仕,任河南卫辉府推官,这是一种掌推勾狱讼之事的官职。31岁时,刘效祖任户部广东司主事,34岁督漕天津,36岁时升任户部广西分司员外郎,后又改为云南司郎中。不到40岁,刘效祖就做到陕西按察司副使,出任固原兵备道副使,而固原,即为长城九边防区之一固原镇所在。固原镇管辖的长城东起靖边, 与榆林镇长城相接,西至皋兰,与甘肃镇长城相接,全长约500公里。这项任职履历,为他增添了军事背景和战事实践。
刘效祖入仕算不得早,但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从正七品奋斗到正四品,绝对算得上是顺风顺水。从现有文献记录的其生平政绩来看,刘效祖绝对是个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扶危济困的好官,这可以从他后来最后一次离任时,固原人民扶老携幼前来送行“号泣车前者声震四十里”(陕西按察司副使刘公效祖墓志铭)的场景中得到佐证。另一方面,这种顺利的仕途,与他擅长公文写作也不无关系。
当时,明代公文领域有一个大类叫做“疏”,凡是上奏的公文均可以称为“疏”,是官员上行言事的主要文种。“疏”起源于奏,最开始是“奏”的别称,故亦曾合称为“奏疏”。疏的特点是通过情真意切、和风细雨的行文娓娓道来,既不至于让君主感到苛责,又能合理劝谏,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君主看清问题的实质。这一公文种类从汉代沿用至明代,如《谏太宗十思疏》一篇著名的疏体文。
刘效祖是公文写作中的高手。王一鹗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提到,官场同僚“每见其疏,私重之,欲罗之入幕”,每每看到刘效祖写的“疏”竟都会倾心佩服,恨不得立马就把他网罗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本职工作完成得好,又能委婉言事,高效沟通,刘效祖的仕途顺遂也是自然。
修撰边志 崇实救国
此时的朝廷里,严嵩父子正如日中天。政声日起,又十分擅长拟写公文的刘效祖很快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面对“严党”集团抛出的橄榄枝,刘效祖心里是抗拒的,他并不愿意与把持朝堂、卖官鬻爵、贪赃枉法、迫害忠良之流为伍,且很快付诸行动,婉拒了对方。于是,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官绩考核中,官声颇佳的刘效祖遭到权臣打压,原本大有可为的仕途就这样戛然止步于42岁。勤政善文的刘副使心情复杂地回到了京师,打算从此挥别政坛、赋闲隐居。
然而,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朝廷要编撰四镇三关边志,此时赋闲在京、熟悉军政形势,且曾担任兵备副使的刘效祖,就成了主持编撰的不二人选。面对蓟辽总督和顺天巡抚的盛情邀约,以及密云兵备道王之弼的礼聘,刘效祖欣然允之。青年时期,刘效祖在京亲身经历了“庚戌之变”,曾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过外敌边患。加之工作经历的关系,本就对边塞情形十分了解的他,深知《四镇三关志》编纂的重要战略意义。比起尔虞我诈的朝堂,修撰边志亦是崇实救国的重要途径。
万历二年(1574),刘效祖得到了一支由官员和士绅共计十九人组成的修志保障队伍,分别负责提调、经理、编校、监刻和供给等工作;由密云兵备道王之弼负责落实修撰具体事宜。同时,刘效祖还在密云得到了两处住所,既配有各类服侍的差役人等,也有礼聘生员作为助手;既有齐全的个人生活用品和物资配备,也有相应的经费供给编修志书。《四镇三关志》的编撰工作,就在刘效祖的主持下正式启动了。
实地勘察 诗文唱和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中写道“志为边镇做总督在蓟,切近宸居诸凡征缮所由始,故以蓟镇为首,次昌镇”“独昌蓟镇事为详”。他以形势缓急作为书写详略的标准,蓟镇的内容最为详尽。是故,筹备编撰《四镇三关志》期间,广泛收集边防资料的刘效祖常在蓟镇一带游走。实地勘察之余,刘效祖也留下了不少诗文。其中他与戚继光唱和的诗文就颇具代表性。
蓟镇防区有重要关口十余处,其防区辐射今京津冀地区,在北京域内对应分布为现在的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从东西北三面环卫着北京城。作为蓟镇总兵官驻地的三屯营(今河北迁西) ,也因此成为“东回地轴山河固,西拥天关宫阙尊”的北方军事重地。刘效祖行至此处作有《早发三屯营望京师》:
短褐风尘碣石西,乱山百折渡寒溪。
依依野店看灯火,隐隐荒城听鼓鼙。
晓色才分关路杳,轻烟不散戍楼低。
长安此去无多地,日出彤云万缕齐。
此时的蓟镇总兵,正是以东南沿海平定倭寇之绩而声名斐然的戚继光。两个文武兼备、深具家国情怀的人自有惺惺相惜之感,一个考察,一个陪同,兴之所至,常常还会诗词互动一番。
一次,戚继光陪同刘效祖到喜峰口考察,一行人骑着马儿指点关山。蓟镇防区长期形势严峻,远远望去,高高的烽燧与墩台一座连着一座,烽火狼烟不知燃起过多少次。将士们枕戈待,远离自己的家乡和挚爱的亲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艰苦又寂寥的戍边生活。刘效祖有感遂作《入喜峰关》一首吟与戚继光赏鉴:
壮游看绝塞,信宿驻松亭。
击柝怜关吏,乘槎愧客星。
孤云秋草白,片月晚山青。
愁绝缘何事,笳声不可听。
行至关口的河边,艳阳下的河水闪着五彩波光欢快奔流。考虑到此时出行已久、人倦马乏,有人提议到关口大西山半腰偏下的柞子洞休息。于是,在宽敞幽静的柞子洞里,大家把酒言欢。林静、水明、山幽,短暂的放松让人仿佛忘却了烽火边塞的风餐露宿之苦,望着壮美的大好山河,不禁心潮澎湃。
于是,戚继光也诗兴大发,以《兵宪刘公以游喜峰柞子洞诸作见示赋答》作应和:
其一:
车骑行边笔作筹,光摇五色度中流。
斜阳有意杯仍剧,危堞无烽洞转幽。
谁谓风沙通朔漠,共疑形胜是南州。
关前不筑三城在,能使山灵识壮游。
其二:
塞垣风色易凄凄,柞子城头乌夜啼。
汉节蹉跎仍蓟北,文星错落复辽西。
烽明飞阁三千回,角起连营十万齐。
眼底戎机君自见,逢人不必说羁棲。
如此乘兴而行、吟诗作和,本是文人墨客最向往的生活。然而,如果没有将士们日夜守护疆土,大家又怎能如今日这般轻松欢快地吟诗作赋呢?暮时已至,边塞的夜晚到了,蜿蜒的长城不同于城市的繁华,夜暮寒山显得格外凄清。虽然常年踞守蓟镇,但戚继光心态很豁达,反而劝慰起刘效祖,这点苦不算什么,保边疆、守边防乃是我们从军之人坚定的志向。
相聚总是短暂,一番诗酒畅谈之后,戚继光仍然要坚守蓟北前线,而搜集志书资料的刘效祖,则将要动身到更远的辽西去了。
志书终成 文名远扬
在刘效祖的编撰主持下,《四镇三关志》初成于万历二年(1574年),万历四年刊刻、六年增修。
《四镇三关志》全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照顾到一般志书的特点,如分野、形胜、建置、沿革、职官和人物等,又有专志的侧重,如军旅、钱粮、骑乘、经略、制疏和夷部等。其中,卷七《制疏考》的篇幅最巨。以全书近54万字的分量计算,制疏部分就有27万多字,超过了50%。书中这些行政性文书的大量出现,是研究明代制度运作和实效最直接的材料;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务范文”的广为流传,客观上也为当时明代知识群体经世济民政治理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之所以注重编辑“制疏考”,颇得公文写作之道的刘效祖认为,此乃“上情下达,政令通达,乃内治外安”的需要。
刘效祖雅好诗文,前文提到他与戚继光的唱和,便是一段佳话。而他的后半生,也常在私家园林日涉园中寄情诗酒、结社吟咏。刘效祖终身致力于文学创作,尤为擅长散曲,既有叹世乐闻、风情相思之作,也有写景和反映民俗民风的小曲。如《北双调·沉醉东风》的一阕:“怕待看蛾眉妒宠,羞题起蚁阵争雄。瞒着心狠作,睁着眼胡踢弄。脱离天地牢笼,辛苦争如食蓼虫,尚兀自心肠懵懂。”生动地描绘出官场百态。
他的作品还曾流传宫中,广为人知的说法是穆宗因为惊于其传唱之作的文采而对他多方打听。刘效祖赋诗感叹:“更生双鬓已萧骚,敢谓文章擅彩毫。过误偶承明主问,因缘不是郁轮袍。”
古代擅文的名家很多,但像刘效祖这样做公务员的时候擅长写公文,聘写志书的时候又擅长编撰,赋闲在家还能把散曲和诗歌写到誉满京城的全才却不多见。万历十七年(1589)二月,刘效祖去世,年六十有八。他的名字,也因为这部《四镇三关志》及众多成就而流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