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历史上乾隆南巡一共有几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7 21:4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春云欲泮旋濛濛,百顷南沏一棹通。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历史上乾隆南巡一共有几次

乾隆帝的《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描写了一幅烟雨缭绕、花红柳绿的江南美景图。江南山水美如画,细雨绵绵,抚摸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连风都柔情似水,静悄悄地漫步在小巷子里,徘徊在少女的青丝间隙,时不时在额头上轻轻地落下一个甜甜的吻。

难怪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常常心向往之,每次都陶醉其中,并忍不住写下大量诗句感叹江南的美好风光。

众所周知,乾隆南巡声势浩大,花费惊人,所需银两并非都是由国库支撑,其主要财政支柱是两淮盐商。由此可见,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盐商积极捐银,豪掷千金,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盐商财力雄厚,江南经济发展十分可观。

乾隆十四年八月,有官员上奏表示乾隆曾经西巡至五台山、东巡至曲阜,还举行了木兰秋狝典礼,唯独没有下江南。江南地区物资丰饶,气候宜人,当地百姓十分渴望皇帝的来临,因此恳请乾隆南巡。

同年九月,江南地区多名官员联名上奏,恳请皇帝南巡。乾隆此时将南巡一事交予大学士九卿商议。乾隆十四年十月,南巡之事得以决定。

乾隆十六年,乾隆开始第一次南巡,途径直隶、山东到达江苏,随后先后渡过黄河与长江,最终到达杭州。总共历经四个月,返回京城。

那么,江南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就算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也能让乾隆皇帝一次次流连忘返呢?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一、兴修水利,体察民生

乾隆元年,孙濩孙上奏扬州水患之事,乾隆表示这件事会聚集相关事务的大臣速速商议。由此可见,乾隆皇帝一直十分重视水利。乾隆六次南巡,都是效仿康熙皇帝治水的做法,并说“南巡之事莫大于何工”。

乾隆在南巡的途中,一边体察民情,一边琢磨兴修水利的方法。当他看到高邮地区的河岸堤坝几乎高于民众房屋时,忍不住感叹水灾无情地吞噬人们的生命,使百姓生活艰苦贫穷。

而后决定开挖太平河,使车逻坝地区的水流入长江,免遭水灾侵扰。

第二次南巡时,乾隆想要实施“抽薪之计”。

何为“抽薪之计”?就是减少排水量,降低水位,再使相关官员遵守法律法规,从而实现河流下游水流平缓,避免河畔良田被淹的现象。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终于实施了“抽薪之计”,在此后二十余年,实现了河流下游没有被淹的愿望。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皇帝,他讲究实地考察,亲自到水灾泛滥的地区,调查后亲自做出决策,有效地缓解了沿江沿海地区的水灾问题。

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解决实际问题,实在是值得称赞。

二、拉拢人心,留名千古

乾隆总共六次南巡,他说是效仿祖父康熙安定江南,维护稳定局面,六度南巡是对康熙的“敬而法之”。其实,康熙时期和乾隆时期的社会情况早已大相庭径。

康熙时期,当时的江南地区,因惨烈的战争导致杀戮、损失严重,康熙帝为了收拢而心生怨恨的江南人士之心而南巡,以维护社会稳定,平定乱象。

乾隆时期,江南地区早已平定,社会安定,经济也得到发展,人们生活富足,虽然乾隆南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慰民心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笼络了士大夫一族和商人之心。

明清时期,经济空前繁荣,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思想随即出现。士大夫群体敢于挑战权威,具有忧患意识,崇尚科学、实际的社会风气也逐渐出现,对社会影响深刻。

尤其是清朝初年,许多知识分子或许受到明代灭亡的刺激,亦或是激烈的战争刚结束,即将迎接太平日子,崇尚实际的学风进一步发展。

后来由于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我国与西方国家联系逐渐减少,西方思想对儒家思想冲击微弱,士大夫群体思想固化,不敢发表过多言论。因此,乾隆下江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士大夫群体的忧虑心理。

除此之外,清朝经济较弱,人口减少,乾隆时期人口恢复到两亿,加之实行开垦荒地、种植经济作物,以提高产量,满足众多人口的粮食需求,手工业、商品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南北商人多聚集于此进行商贸。

乾隆下江南,吃穿住行都十分讲究,而且乾隆每次出行所带人马众多,开销定然巨大,这就为江南商旅提供了许多的生意,带去了大量财富,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自然实现了收拢商人之心的目的。

综上所述,乾隆六次南巡,安抚士大夫,收拢人心,庞大的需求极大的刺激了沿途城市的商品消费,为商人带去了丰厚的利益,许多中心城市繁荣之极。

三、畅游山水,寻欢作乐

江南地区物资丰饶,地大物博,美女如云,山水如画,无疑是个寻欢作乐的好地方。即便是普通人,也会抓住机会好好游玩一番,乾隆作为一代帝王,自然骄奢之极,更不会错过这个享乐的机会。

前文提到,乾隆南巡的主要财政支柱是盐商捐银,除此之外,盐商还大量建筑园林,从扬州城到平山堂,处处亭台楼阁,号称“一路楼台直到山”。

有诗记载:“当时各大商所造园林,甲于天下。”

乾隆六次南巡,扬州盐商六次建造园林,供皇帝观赏。另外,《扬州行宫名胜全图》上显示,为乾隆建造的行宫中,总共5154间楼廊,196座亭台。

由此可见,乾隆南巡所经之处皆是物华天宝,楼阁华丽,风景绚丽,急剧繁华,所花费的银两,可谓巨大。

不得不说当地盐商为乾隆的到访既花尽心思,又耗尽钱财。除了捐银、修建奢侈行宫和大量华美园林,掩上盐商们还斥巨资邀请花、雅两部戏曲班子,在河沿岸搭台唱戏。此番举动,取得乾隆的欢心的同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戏曲文化的发展。

江南地区,除了风景美如画,美女更是撩人心弦,温婉动人。名人古迹,鱼米之乡,青山绿水,配上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简直是所有人向往之地。

乾隆作为一代帝王,所见到的美女数不胜数,可还是对面容姣好、仪态优雅的江南女子念念不忘。

综上所述,乾隆南巡,在江浙地区生活的确滋润难忘,沉浸在温柔乡中,漫步于青山之间,游曳在绿水之上,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小结:

总而言之,乾隆六下江南,的确是有游山玩水、寻欢作乐,但并不仅仅是游玩取乐,最主要的是视察民情,减少赋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乾隆时期,国家财力雄厚,逐渐兴起享乐、奢华之风气。

南巡的途中,大量商人、戏子、文人骚客聚集于皇帝途径的主要城市,同时,盐商大量建筑园林、行宫,各地官员也修缮道路,江南地区一时急剧繁华,极大的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戏曲文化的交流。

南巡花费巨大,对百姓生活有所影响,民众有所哀怨,此后的江南地区经济开始没落,繁华景象有所削减。乾隆皇帝对自己评价说,一生为国为民,没有苛捐杂税使百姓生活困苦,努力做个好皇帝,只是六次南巡确实劳民废财,由于自己的到来,各地官员沿途接待,实在是奢侈之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乾隆六下江南的原因是什么
...六年(1751年)就开启南巡。但是清初入关时期,清朝军队对江南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因此使得江南地区民众反清情绪一直都很高涨,康熙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出于稳定和
2023-05-26 16:26:00
晚明时期,江浙地区流行“认名人当祖宗”,连奸臣秦桧都有人认
岳王坟前的跪像《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清高宗乾隆帝与乾隆十七年状元秦大士(秦涧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乾隆十七年殿试期间,乾隆皇帝亲自监考,看到秦大士的名字后,很好奇,就在心里记下
2023-01-20 15:50:00
穿透野史和戏说,重识“乾隆下江南”
...一个辽阔的地理文化空间——江南,重点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地区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这种视角,打破了史学家历来赋予清廷能动作用的“垄断认识”,从而为皇帝南巡的动机寻找
2023-09-19 05:46:00
乾隆南巡:皇权的展示与江南的治理
...说法能不能立足脚跟呢? 其实,这只是反清思想严重的江南地区杜撰出来,用以抹黑清廷的谣传,绝非事实真相。首先,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当时的皇四子胤禛虽然有三子早夭,但其第
2023-11-02 07:30:00
乾隆的六次南巡到底是彪炳千古还是徒有其表
...此外,和康熙南巡一样,视察水利也是南巡的重点工作。江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经常发生水灾,而这将会直接影响到清廷的财政收入。所以,乾隆每次南巡必会前往各个防所前线,亲自视察防洪抗
2023-07-05 21:46:00
乾隆为何老是下江南, 他究竟是在找什么
...要与当地的地主打好关系,告诉他们皇帝离他们并不远,江南地区的经济是乾隆皇帝打仗、游玩军费的保障,所以这些人他是得罪不起的。要知道这里可是大明起家的地方,乾隆这样做并不是像大明
2023-10-15 17:23:00
别再说乾隆六下江南去游山玩水了,还没有昏庸到那种程度
...起,首都都是北京,而朝廷的钱粮赋税的主要来源地都是江南地区,两地距离1000多公里的,由于相距甚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山高皇帝远,容易出事。比如明朝灭亡之后,几个南
2024-10-27 10:38:00
南巡作为满清皇帝的统治策略是如何被持续地实践的
...的在,一旦这个象征符号搭建完毕,下一步即可将之移到江南地区;其二,是官僚群体对如何维系皇帝巡行地区的稳定的讨论,从中可以看到“官僚”们隐隐显现的对“家产”随意性进行抵制的力量
2023-09-10 11:01:00
乾隆六下江南,为何却告诫子孙不得南巡?
乾隆皇帝禅位以后,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耗财费力,作无益害有益。”看来,向来自诩乾隆帝也认识到,他六下江南,在产生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
2023-07-04 13:0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