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李晓青 梁淑芳 牟敏)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记者从乌鲁木齐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乌鲁木齐地区注册护士21919人(不包含兵团、武警、部队医疗机构),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5.37人,我市护理事业稳步发展,护理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连日来,记者走近这群默默奉献在岗位上的护士们:他们或是介入手术室里的“铅衣战士”,或是陪伴生命最后一程的守护者,又或是无影灯下与医生并肩作战的“白衣天使”……他们或许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但他们一直坚守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用专业、爱心守护生命和健康。
“铅衣战士”刘万华
“负重”守护生命通道
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护士刘万华在整理手术器械。(受访者供图)
他们默默工作在治疗台前,做医生的“左膀右臂”;他们身穿铅衣,多年如一日负重前行,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他们有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介入护士。
“心梗急诊病人马上入院,迅速备台……”5月12日9时,接到电话后,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护士刘万华立刻奔赴介入中心导管室,5分钟后,就如同披上一件平常大衣一样,熟练、迅速地穿戴好近10公斤的铅衣、铅围脖,开始准备各种抢救物品、药品、介入耗材……
一场分秒必争的急诊介入手术开启了刘万华紧张忙碌的一天,这一天,也是他在岗位上度过的第8个国际护士节。
目前,介入医学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为急危疑难疾病的治疗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和外科手术不同,在该院心内科介入中心,导管室做的都是介入手术——借助X光射线,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心脏支架等手术。
一天约十余台介入手术,一场手术大约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面对带有X射线的工作环境,身上沉重的铅衣是战衣,也是考验。
“我们介入医护团队的每个人都习惯了,大家在手术台上注意力都在病人身上,没觉得负重。”刘万华说,之前遇上一例疑难重症,整个手术持续6个小时,大家术后脱掉铅衣装备,累得腿发抖,浑身完全湿透,但齐心协力帮助患者闯过“生死关”,那一刻的成就感早已超越连续作战的疲惫。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从死神手中救回患者,必须分秒必争。这就要求介入医护们与时间“赛跑”,8年来,在岗位上,刘万华心里总是绷着根弦,下班休息时不能离医院太远,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白天黑夜接到紧急来电立即出发。
手术台上,除了对每一个步骤和操作配合都熟记于心,与医生密切配合,还要不断关注患者的情绪、反应,一些局部麻醉患者会因为手术紧张无法积极配合,刘万华还会站到辐射点最强的地方陪伴、安慰患者,直至手术顺利实施。
“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坚持。”31岁的刘万华说,一直以来医院、科室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和平台,鼓励介入护士要在自我提升上下更多的功夫,以适应介入医学的快速发展,今后他也将不断学习成长,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
姑息医学科护士长王娟
温暖生命最后一段旅程
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 医 学 科 病房,护士长王娟查看患者的治疗情况。(全媒体记者李晓青摄)
当不幸遭遇病痛,在生命的尽头,如何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去?在姑息医学科,护士长王娟带领护理团队每天要做的,就是通过专业的服务,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自然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是特意为你们拍的,看,阿姨笑得真美!”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医学科病房,王娟将一张全家福送到患者家属手中,相框里,一家三口紧紧相拥,笑容永久定格。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弥足珍贵。这名74岁的癌症患者,生命已经进入终末期,与王娟的交集,随时可能因病情的恶化戛然而止。
“我在从事护理工作的第19年,2018年开始接触安宁疗护工作,起初病人的离世对我内心冲击很大,然而随着不断成长,越来越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王娟说。
22岁的女孩娜娜(化名),正值大学期间,因腹腔恶性肿瘤晚期,大量腹水、肠梗阻……生命的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煎熬。父母悲痛中将她送到了新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姑息医学科。
在这里,医护团队迅速制定治疗方案,通过控制症状、舒适护理、心理支持等方式减轻女孩的痛苦。
王娟和护理团队还在家属的支持下,特意联络了娜娜的大学好友们,为她办了一场特别的生前告别会:大家在烛光、蛋糕、拥抱中述说美好回忆,坦然面对将来……
就在这场告别会不久,娜娜离开了这个世界,“谢谢你们的用心,她走的时候不痛苦,我们一家人很好地道别了,也算没有留下遗憾。根据孩子的遗愿,我们同意捐献她的眼角膜,希望能为他人带去光明。”娜娜父母的话让王娟至今难忘。
王娟说,如何面对死亡,是每个人人生的一大课题。在安宁疗护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患者,还有遭受身心折磨的患者家人。
多年来,安宁疗护护理团队会以患者及家属需求为导向,组织一些家庭性的活动,启动了生命教育工作坊、家庭会议工作坊、安心卡工作坊,开展移动照相馆活动,为患者及其家人赠送全家福照片,让患者和家属能够有更多的回忆,同时,推广预先护理计划、生前预嘱理念,帮助患者家属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通过我们安宁疗护专科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希望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家属受益,为癌症终末期病人与家属减轻痛苦,让人生的谢幕更有尊严和温度。”王娟说。
急救护士张旭阳
因为热爱,永远在成长的路上
在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经一路急救站,院前急 救 护 士 张旭 阳 在 核 对药品。(全媒体记者牟敏摄)
专业技能过硬,还要“快”字当头。作为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经一路急救站院前急救护士,张旭阳在院前急救这条道路上已奔跑了15年。
5月12日,张旭阳9点多就来到急救站,和夜班护士进行交接后,立即开始盘点药品柜,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急救任务作准备。
在张旭阳看来,每一次出诊都是在跟时间赛跑,120是一条生命线,哪怕是仅仅一分钟的时间,都可能决定一个生命的去留,作为院前急救团队的一员,必须快一点。
做院前急救护士15年,张旭阳习惯早到岗,为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值班的12个小时里,张旭阳随时准备着:“有时候12小时里出诊八九次,有时候刚回来顾不上喝口水就又出发了,一顿饭分成好几次吃也是常有的事。”
经一路急救站所处位置老旧小区多,老年居民多。张旭阳的急诊任务中,车祸外伤和老年人突发疾病较多,张旭阳对周边的巷道、小区了如指掌。
“我们是‘医护驾’三人团队出诊,大家协力做好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安全高效转运。”张旭阳说,除了护士的专业技能,她也会和团队配合开展抬运患者等工作。
有一次凌晨张旭阳接到任务一位车祸外伤患者需要急救。她和团队立即抵达,患者有多处伤口且出血多。她立即开展止血、包扎、固定清创工作,同时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由于这是一名男性患者,且伤口多,她使尽力气配合医生和驾驶员转移患者。患者抵达医院,她立即配合院内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经过抢救,患者脱离危险。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上衣已经被患者的鲜血、自己的汗水浸湿了。“好在患者脱离危险了,啥都值了。”张旭阳说。
除了日常的急救任务,张旭阳还和院前培训团队一起走进社区、单位、学校开展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等急救培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让更多人加入到急救志愿的行列中。
院前急救,经常面对心肌梗死、休克、中毒、急性胰腺炎及心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张旭阳说,护理人员一定要精通专科基本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反复的思考实践,才能保持专业能力的不断进步,她也会一直在成长的路上。
“00后”护士阮睿琦
用火一样的赤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阮睿琦在为患者治疗。(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
穿上护士服,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仰。
2022年5月,22岁的阮睿琦进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为一名重症监护室护士。相对于“专业”“责任”等高大上的词汇,初入职场的她还需要在时间的磨砺中体会。
工作两年来,带教老师对病人贴心细致的服务,让她对“责任”和“爱心”感悟颇深。
1小时一次重症监护指标记录、2小时一次辅助翻身加患者全身检查……在重症监护室,护士成了重症患者唯一朝夕相伴的人。
“对这里的患者而言,我们弥补了家人的缺位。”阮睿琦说,血气分析、血液灌流、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持续血液净化……这些在普通病房里可以不必掌握的技能,她在ICU里用起来已是轻车熟路。
“李奶奶!您能听得到吗?眼睛睁开,看看我!”在病区一张病床前,拿起瞳孔笔,俯下身尝试唤醒患者。这是阮睿琦负责的患者之一,她熟练地记录着患者身体情况和诊疗情况。
“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好患者,点燃生的欲望。”阮睿琦讲起了让她动容的一幕。
当时,ICU病区收治了一位七旬脑梗患者,患者一个多月都处于昏迷状态,本是没有探视的外科ICU,医生特许患者妻子穿戴好隔离衣来探望。只见患者妻子除了拉着丈夫的手聊天,总会一边哼唱“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一边擦拭眼泪。
在病区里见到的动人故事,重构了阮睿琦对医疗、生命与爱的理解,也让24岁的她理解了ICU的存在价值。
“别看入职不久,还是我们医院操作培训员。”该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长孙艳说,在实习时,参加2022年新疆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静脉留置针一等奖,业务没得说,很稳。
在阮睿琦看来,护理工作是临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理工作也应该有着科研思维,“与医生相比,平日里护士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常常是24小时的陪伴,这也就意味着护理人员最了解病人需要什么。只有从病人需求出发,才能真正帮到这些病人,这也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阮睿琦说。
平时,阮睿琦也参与科研工作,都是班后时间去做,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大家“刨根问底”的求知精神让她充满斗志。
阮睿琦说,自己将潜心学习,用火一样的赤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更好地为重症疾病患者服务。
护理部主任曹军华
言传身教,薪火传承不断
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曹军华在查房。(全媒体记者梁淑芳摄)
从满头青丝到华发渐生,42年如一日服务患者,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曹军华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我用初心和大爱诠释了南丁格尔誓言。”在该院护士节表彰大会上,作为乌鲁木齐市第十届“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的曹军华鼓励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秉持护理前辈们的这种精神,用心守护患者健康。
“患者的护理工作琐碎、繁杂。没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是做不下去的。”曹军华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该院重症监护室住进了一位王姓患者,当时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经血液滤过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当时患者精神烦躁,极度不配合治疗。
曹军华见状,俯下身轻轻握住患者的手,在她耳边安慰道:“您要听我们的话,相信我们,积极配合治疗,会很快回家的!”
患者慢慢安静下来,眼角淌下了眼泪。
为了让患者尽快好起来,曹军华带领科室护理团队召开护理三级查房、多专科联合护理会诊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预防护理并发症。
她还嘱咐护士,时常用手机帮助患者与亲人视频,满足情感需求。
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一周后,王女士病情好转,转至普通病房。“患者重获生命,这就是我们护理人员最大的价值。”曹军华说。
“做事专业、敬业奉献、勇于创新、不断学习”,这是曹军华认为成功做好护士的16字诀,也成了她对后辈们最语重心长的叮嘱。
“曹老师的专业精神,促使我们不断地追赶。”曹军华曾带教过的该院全科医学科一病区护士长仇甜说,曹老师总是能从细微之处观察到患者很多的异常情况,并以非常专业的技术加以应对。
作为新疆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军华每年组织举办老年护理学术活动、大型义诊及科普活动。
曹军华认为,在医院里,“中流砥柱”护士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她看来,她们继承了老一辈护理人员敬业奉献、关爱患者的优良品质,而且更愿意和有精力去手把手教年轻的护士,让新的护理人员能够少走弯路快速成长起来。
“今年9月1日就要退休了,有很多事情要做。”经过42年的磨砺,曹军华在练就“专业”技能的同时,对“责任”有着更深的体悟:“因为心怀责任担当,才促使我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专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