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21 10:45:00 来源:戏说三国

历史上关于包拯的文学作品众多,近代更是涌现了大量以包拯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包拯的形象。

他的铁面无私一直是我们成长的榜样,北宋时期的这位名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史记载中的包拯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有何差异?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一、刻板印象

提及包拯,便不得不提他身边的得力助手公孙策与展昭。他们一同见证了包拯在探案路上的风风雨雨。在影视作品中,包拯形象威严,深得皇帝的信任,手中更持有尚方宝剑,权势显赫。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无论面对何种人物,无论其势力如何强大,包拯都无所畏惧,因为他身后有皇帝的支持。

根据不同人的出身,衍生出了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等刑罚工具。

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在正式的历史记载中,上述提到的公孙策、展昭以及这些刑具均未被记载存在。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那两位与包拯共事多年的同僚,系后世文学家虚构的人物,正史中并无记载。关于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都是虚构的。此外,那些刑具同样并非真实存在。

影视剧中,主要目的在于凸显包拯的形象。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皇帝所赐的尚方宝剑,自不必多言。皇帝也不可能轻易将此宝剑授予任何一位大臣,尤其是在正史记载中,包拯并未拥有那样的显赫地位。

包拯的形象并非后世影视剧中描绘的那般。众所周知,在影视剧中,包拯通常被塑造成一张漆黑的面容,额头处还装饰有一个月牙状印记。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他的外貌特征使他即便在人群中也能轻易辨认,这实际上是为了凸显他的独特性。然而,正史中的包拯并非如此形象,包拯并非黑面,而是一位面色如玉的文人。

虽然希望凸显他的形象,但也不会无端地给他戴上黑脸的帽子。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这也是有原因的。庆历三年,包拯被宋仁宗任命为京城殿中丞,随后又升任开封府尹。在当时,开封是大宋的京城,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因此包拯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

虽身为今日市长,然昔日包拯所掌握的权力远超市长之位,甚至公安局局长一职也曾由包拯暂代。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在包拯上任之前,他的前任开封府尹同样是一位深得民心的爱国官员。他如同包拯一般,秉持着铁面无私的原则,深受百姓的爱戴。

因为他皮肤特别黝黑,因此得到了一个昵称赵黑子。

史料中赵黑子的声望不及包拯,但在民间他同样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百姓将这两位官员的特点综合,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面容黝黑如炭的清廉官员包青天。后世亦称他为包黑炭。二、陈世美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提及包拯,秦香莲与陈世美案便不可避免地浮现在人们心中,《铡美案》更是包拯生涯中的辉煌篇章。陈世美身份显赫,身为皇亲国戚,然而即便面对这样的权贵,包拯依旧秉持公正,不徇私情,这恰恰凸显了包拯崇高的形象。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案件实际上完全是虚构的,它并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甚至连故事中的主角也不是宋朝人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朝,主人公的原型为陈年谷,他是清初的知名人士。而他的妻子并非秦香莲,而是名为秦馨莲。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陈年谷,一位才智出众的人物,于顺治十二年金榜题名,考取进士。随后,顺治帝将他外放,任命他为地方知县。

因为他在当地政绩卓越,深受百姓爱戴,所以期满之后,便受到顺治帝的赏识,开始了他的仕途晋升之路。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顺治帝驾崩,康熙帝继位,康熙年间他依旧得到重用,甚至官至户部郎中。一个农家出身的寒门子弟能至如此高位,实乃祖上积德。

陈年谷在任职期间,深受百姓的敬爱和拥戴。当他卸任离去时,民众纷纷前来送别,表达了对他的不舍之情。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如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爱戴的官员,为何在包拯的故事中却成了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角色?

从顺治年间谈起,顺治帝对他甚是赏识,因此将主持乡试的重任交给了陈年谷。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众所周知,此类工作常存在不透明之处,不少官员因接受贿赂而破坏了乡试的公正性。然而,陈年谷并非其中之一,他的正直品质也使得他得罪了部分人。

当年,在他主持乡试期间,就有两位童年好友前来找陈年谷寻求关照。然而,这两位好友并未考中举人,仅成为了一名秀才。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他们两人见陈年谷已在朝中为官,且握有实权,便心生贪念,希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官职,于是请求陈年谷直接推荐他们两人进入朝廷任职。

其实并非陈年谷拒绝他们,而是当时清朝确实有明确规定:依照清朝律法,唯有举人才有资格被推荐为官。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陈年谷虽拒绝了两人的请求,但对待二人亦颇为厚道。他每人赠予了两百两银子,以示对这段友谊的尊重和感激,从而结束了这段交往。

在这两人心中,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始终耿耿于怀,陈年谷未能提供帮助,使得两人对他心生怨恨。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两人认为这是陈年谷故意为之,便心生报复之意。恰巧在返程途中遇到了《琵琶记》的班主,他们便用陈年谷所给的钱财收买了班主,要求他将《琵琶记》改编为《铡美案》,并将男主角改为陈世美,意图借此报复和羞辱陈年谷。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后世将这段故事置于宋代,赋予包拯身上,使得包拯的形象更加丰满。三、正史上的包拯

在大宋众多皇帝中,宋仁宗堪称一位相对出色的君主。在众多矮子里,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脱颖而出。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宋仁宗在位期间,大宋出现了众多杰出人才,他亦能充分运用这些人才。事实上,从包拯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朝堂上并不易获得广泛认可。他的许多行为已触及到他人的利益。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朝中对他排挤者众多,包拯亦坚决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他不仅拒绝与他们为伍,而且包拯本人就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每当发现朝廷中有违背为官之道的行为,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上奏宋仁宗。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这一点与影视剧中的包拯形象颇为相似,包拯同样以不畏权势、直言敢谏著称,他最擅长的便是弹劾权贵。

他之所以能够步步高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仁宗的庇护。众所周知,大宋时期社会动荡,而宋仁宗的统治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从始至终,大宋都深受外患困扰。宋仁宗即位时,国家局势同样严峻。由于皇家的统治,百姓缺乏归属感,许多人对大宋并不认同,农民起义频发。

百姓的信任至关重要,因此宋仁宗便开始标榜自己的仁政。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重用清廉官员,特别是如包拯这般在百姓中享有崇高声望的官员,对于宋仁宗巩固民心具有重要意义。在封建王朝中,此类做法颇为常见。皇帝常通过表彰重视清廉的大臣,来改善皇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皇帝无疑是最珍视自身名誉的。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皇帝的恩宠之下,包拯的官场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历史上,像包拯这样的官员并非少数,然而能如他般顺利的却寥寥无几。虽然在大宋时期,重视文治而轻视武功的风气盛行,但包拯之所以能如此顺利,更多的是因为他生逢其时。后世常将包拯与海瑞并提,相较之下,海瑞的仕途则显得颇为坎坷。

正史上北宋名臣包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文学作品中有何不同

结语

面对备受宠爱的张贵妃母家,包拯同样毫不犹豫地上奏弹劾。虽然在正史与文学作品中包拯的形象有所差异,但他们的爱国为民之心却是相同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1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包拯和他的时代》新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我省作家马丽春长篇力作《包拯和他的时代》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3日下午,千年包公与北宋风云 ——《包拯和他的时代》新书分享会在安徽图书城举行,这也是 “皖人说皖事”
2025-08-04 20:18:00
包拯并非断案无数,有记载的只有两件小事
...他本身刚正不阿、廉洁公正、不附权贵的品质外,还因为文学作品的神话,尤其是在断案方面,包括《双钉案》、《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等,这些大案要案,在包拯手里也都是手到擒来。关
2024-01-12 09:16:00
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包拯临终前的一语很关键
...现实里的展昭才会护佑在他左右,与他一同惩恶扬善。但文学作品大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新的创作,因此,很多现实社会通用的道理和人心的复杂,也会呈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比如,文学作品里
2024-11-22 14:58:00
宋朝时期八大名臣揭秘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千古传颂。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清官、政治家,他一生清廉公正、执法严明,被誉为“包青天”。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质深受百
2024-01-10 05:57:00
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七个人,却个个家喻户晓,我们竟被骗了几百年
...木兰辞》可能是基于历史上的一些女性英雄事迹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战国时期的越女。在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中,花木兰的故事挑战了性别角色的界限,展示了女性同样可以担当重任,保家卫国。
2024-08-11 11:59:00
包大人的“黑化”史
...拯)睁双怪眼乌云黑,两鬓银丝雪练白。到了明朝,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包大人开始变丑了。如《鱼篮记》第二十二出,写包公生得丑,父亲憎嫌母弃轻。《珍珠记》第二十一出《诉冤》,写包公自幼
2023-09-23 00:10:00
...下自然成为了反复歌颂的对象,然而不论是文人笔记还是文学作品,此时的包拯主要还是清正廉洁、公正贤明的官员形象,而这也成为了包拯在文学作品中最初的形象,如《合同文字记》中包拯调解
2024-06-30 22:47:00
宋朝贤相被后人称作“大奸臣”,传说还是包拯的死对头
...唾骂。比如在北宋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贤相。为了衬托出包拯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他的形象被扭曲成包拯的死对头,还被后世称为“大奸臣”。内可清正朝纲这位倒霉的贤相,就是诸多影视作品
2023-07-03 13:41:00
包拯身边的公孙策、展昭等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都是后世人的艺术加工出来的虚拟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文学作品里面虚构出来的“侠士”。而历史上,开封府的“包青天”身边并没有这些人物的存在。甚至“师爷”这一说法始于明朝,兴盛于清
2023-06-18 16:3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