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04 12:38:00 来源:戏说三国

前言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前者讲究礼乐,后者崇尚兵权;前者奉周为共主,后者称王称霸。那么,这两段历史是否如表面看起来的那么不同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更多更深层的关联?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东周立国,春秋之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在此之前的200多年里,西周的统治日渐衰落。内乱频仍,诸侯贵族之间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最终,周幽王被杀,都城被迫东迁至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这一年,分着东周的立国,也标志着春秋战国时代的开始。

孔子后人编撰的《春秋》,将此后150多年的历史称为“春秋”。而刘向注释的《战国策》,则将从约前403开始的历史定名为“战国”。春秋与战国,两段历史既紧密相连,又迥然不同。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东周立国那一年,天下已是乱象丛生。周天子权力大不如前,其在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力也十分有限。但名义上,周王室作为文明的象征,其“天子”的地位还被当时的诸侯们所敬仰。一些大国君主甚至前来朝见周天子,以示自己的归顺。

楚成王就是一例。当时的楚国已然是东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不需再依附周朝。但楚成王还是亲自驾车千里,来到雒都见周景王。他表示要辅佐周室,重振华夏。这折射出当时诸侯对周王室天子地位的内在肯定。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春秋时期:讲究礼乐,奉周为共主

进入东周时期后,周天子的权威名义上仍得到了诸侯的奉行。在春秋1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周王室衰微,但其“天子”的身份和象征意义,依然被当时的诸侯所尊崇。诸侯国之间常有摩擦和战争,但大多是为了争夺些许利益或脸面。他们之间讲究礼法,战争规模也相对有限。

其时,孔子诞生于鲁国。他博览群书,又见证了这一时期的种种变迁。据说,《春秋》就是他本人编撰,用以记载这段历史的种种事件。该书强调“义”,提倡“仁政”和“礼乐”,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这也折射出春秋时期,诸侯国治国理政还是比较重视礼义的。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孔子本人也游走各国,想拜相辅佐君主推行仁政。但屡屡碰壁。一方面,当时战乱频仍,君主们更看重军事人才;另一方面,孔子提倡的“渐进改革”方式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让许多君主们失去耐心。这也反映出,尽管礼仪之邦是孔子等儒家学者的理想追求,但当时现实政治的需求仍然是军事实力至上的。

在春秋早期和中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楚庄王等国君先后称霸。他们都表示尊崇和效忠周天子,奉周王为名义上的共主。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依然是不打垮敌国的前提下进行。这场春秋中的“过家家”,尚存一丝“君子之争”的姿态。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晋国三家分晋,春秋向战国过渡

公元前403年,晋国的大夫韩、赵、魏三家,将晋国划分为三个独立的诸侯国。这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以及战国时代的开始。原本只有周王能分封天下诸侯,三家行了此举,等于完全否定周王的权威。周天子也只得默认现实,接受了三晋的地位。

三家分晋一事,打破了既有的格局。也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解放了人们更大的欲望。此后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国家都在争做霸主,称王称帝。他们要么吞并其他小国,要么最终被别国给吞并。春秋那些君子礼乐之风,渐渐被战国时期的兵权与豪强所取代。

在分晋之际,韩赵魏三家曾面见周定王,表示分晋不是为了取代周天子,而是为了更好地辅佐周室。然而这只是弥天大谎。分晋使三家稳固了自身的权力,但也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落。最终周天子沦为全无实权的傀儡。诸侯们也不再效忠周室,而是自立为王为帝,争雄天下。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战国时期:兵权至上,称王称帝

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03年。相比春秋时期,战国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更加频繁和残酷。不但用兵人数激增,采用的战术和战略也日益精良,极尽残忍。各国蚕食吞并小邻国,企图一统天下的野心也愈发明显。这就如同春秋时礼乐仪式后的宴席为果盘,而战国则上演了一场腥风血雨般的厮杀与宰割。

其时,道家的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追求长生;墨子创建“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庄子阐述“庄学”,讲究逍遥物外;李斯等助秦王改革,强化法家思想,提出“修法而后赏罚”。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各大学派的思想家频频出笼,也为各国国君谋划内政与外交提供了意见。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政局与时代精神风貌。这折射出战国时期重视实学实用、实实在在积累国力的实际性特征。

战国后期,七雄并起,吞并和兼并的战争也愈演愈烈。燕昭王甚至一度迁都于辽西(今河北省);秦昭襄王也曾三次迁都于关中一带。诸侯们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导致几代人均生活在兵荒马乱之中,多有不得远离家乡的遗憾。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秦国最终在这场混战中胜出。公元前256年,秦用计袭取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此役过后,六国(秦、楚、赵、魏、韩、燕)鼎立的格局开始瓦解。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2年,秦灭魏、燕。

经过短暂的吞并与整合,前221年,秦王政终于完成了战国七雄对决近200年的历史,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也正是在秦王称帝那一刻,这段悠久的历史才划上了句号。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春秋与战国,本质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这两段历史,同处在一个大的政治框架与脉络里头,两者之间又有着自然的承接与联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是否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大呢?笔者认为,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两段历史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导致了价值取向、思想倾向出现分歧。

春秋时,诸侯尚存对周天子某种模糊服从与效忠,这为儒家文化传播提供了沃土。孔子等儒家学者倡导仁政和礼乐,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不谋而合。而战国时,诸侯国自立自强,军事后果远超文化结果,法家与兵家思想遂大行其道。诸子百家争鸣正是这个政治格局的产物。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孔子与其弟子也深受战乱之苦。一个小小的鲁国,也难逃强秦、楚的蚕食。鲁国被迫东迁六十多次,儒家经典与藏书几遭劫难。这也让原本温润儒雅的孔子,在晚年变得有些怨天尤人,对人性失去信任。而其弟子或流离失所,或矢志报国。儒门之后,人才凋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家文化在战国年代的颓废。

再者,两段历史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也不同。春秋时期,政局尚相对稳定,社会生产有序进行;而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乱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也迫使各国内政外交不得不强调实用主义。这为各类现实政治军事学说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基础。

战国末期,秦国采用商君变法中的许多想法,推行了“相里地制”等改革。这帮助秦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则多抱残守旧,最终落后于时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与战国的差异:政治军事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

春秋战国:礼仪之邦到战国纷争的演变

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春秋与战国表面不同,实则存在更多内在关联。它们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连续发展的产物,而其分水岭的变化,更多是由于政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差异所导致的。关于它们更深层的区别与联系,亦有待后人更加全面地评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4 18: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战国时,为什么小小的卫国能成为培养顶级人才最多的诸侯?
...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早在春秋时期,卫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儒家思想在这里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曾多次游历卫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教诲和故事。这种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为卫国的人才
2024-02-27 08:11:00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一百多个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的也就那么几个,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一些主要诸侯国的开国故事。一,存在感极低的卫国在公元前660年,
2023-12-21 21:51:00
儒家文化是如何通过他的周游传播并影响历史的
...文化是如何通过他的周游传播并影响历史的。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孔子心怀天下,怀揣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途。他的脚步遍布中原
2024-06-06 10:37:00
商周更迭与西周政治制度的建立
...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正所谓: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礼仪早已是中国人民的名片。微子启与宋国 商朝灭亡后留下了许多的殷商遗民以及殷商贵族,为了安抚这些人对周武王进行了分封
2023-10-10 22:11:00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胜枚举。不知是世风日下,还是人性本就如此。周朝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被各诸侯国所蚕食,直至最后被秦所取代。但周的礼教制度,却被后来的朝代不断丰富,并进一步沦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
2023-01-28 17:49:00
子贡:春秋时期的商业巨擘与政治智囊,孔子的得力弟子
...业智慧,在政治舞台上也散发着耀眼的魅力和勇气。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改变诸侯国结构的例子,我们常常会想到吕不韦。事实上,子贡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吕不韦。巧合的是,吕不韦也是卫国人
2024-05-02 15:31:00
墨子是如何贬斥孔子的?
儒家学说之“新”,在春秋战国时代来看,既是其一方面迎合了诸侯国君们期图以礼制来约束日益膨胀的卿大夫和地方权力,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能够苟且生存的重要法则,因为儒家大抵还是以“尊尊
2023-01-13 23:25:00
何谓春秋,战国又为何称为战国
...到代替行使周天子之权力的行为。这就造成西周时期天下纷争,诸侯群雄并起、争霸四方的历史画面。而诸侯们相互攻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结束,竟然持续了有五百余年之长。(军队) 后来,
2024-04-26 11:25:00
成也周礼败也周礼,看周礼是如何影响周朝兴衰的
...民心的国家不管拥有多少的军队,最终也会灭亡。 但是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强则强,弱则亡的时代,各国的君王们无不想着吞并其他国家,成就像周武王一样的功业,所以说儒家的思想并不适用于
2023-04-28 13: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厦门受降地为何有两个?
第一次受降●时间:1945年9月28日●地点:鼓浪屿海滨旅社旧址(现鹿礁路2号)●厦门受降代表:海军少将李世甲、厦门要港司令刘德浦第二次受降●时间
2025-08-15 08:39: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⑩|青纱帐里的“阿庆嫂”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张海音 陈亚飞文案:张灵 刘杰 刘岚制作:齐媛媛 赵燕杰 马然 刘彤瑶鸣谢:中共容城县委组织部灵韵数字艺术工
2025-08-15 09:07:00
1966年上映的影片《地道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2025-08-15 09:42:00
河北日报讯(记者田恬)8月15日,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荣誉出品,河北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等出品
2025-08-15 09:53:00
大禹文化②丨九州与德州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15 11:07:00
文学里的抗战·红旗谱三部曲丨烽烟淬笔绘红旗
梁斌。 散襄军供图盛夏,蠡县辛兴镇梁庄村。天空湛蓝如洗,干热的风裹着草木芬芳,拂过冀中平原。土地变得滚烫,像燃烧过一样
2025-08-15 11:19:00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分享一个热知识:《恭喜恭喜》不是拜年歌,而是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
2025-08-15 11:20:00
文学里的抗战·平原枪声丨从未远去的“平原枪声”
抗战时期的李晓明。 肖张镇政府供图夏风,从平原上涌起,掠过无垠的青纱帐,晨曦里的肖张镇从酣睡中醒来。合上《平原枪声》最后一页
2025-08-15 11:22:00
80年前,抗日烽火燃遍燕赵大地。在那个鲜血与战火交织的年代,河北作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并以笔为枪打响文学里的抗战
2025-08-15 11:40:00
文学里的抗战·小兵张嘎丨苇淀深处觅“嘎子”
徐光耀近照。徐丹供图在百岁老人徐光耀床头的经典版画里,嘎子与玉英坐在船头,咧开的嘴角里盛着满溢的阳光——那是烽火岁月里最澄澈的笑
2025-08-15 12:30:00
文学里的抗战·野火春风斗古城丨暗夜星火耀古城
图为李英儒。 李小龙供图8月1日18时许,北京长安大戏院内热闹非凡,由抗战经典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北京京剧院创排的同名京剧即将首演
2025-08-15 12:30:00
文学里的抗战·敌后武工队|敌后尖刀写传奇
1942年,敌后武工队军事行动前的留影,左起第一持枪者为冯志。 资料片“伟大的作品将来一定要产生,而且一定会产生在前线
2025-08-15 12:34:00
文学里的抗战·烈火金钢|烈火中的“金”与“钢”
河间市冀中烈士陵园内矗立的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河北日报记者 田 恬摄夏日的滹沱河,阳光洒落碧波荡漾,一片绿意盎然。这条发源于山西的河流
2025-08-15 12:35:00
菏泽民盟书画院系列作品展——花风归来·田立致敬家乡国画作品展
菏泽民盟书画院系列作品展之首展——花风归来·田立致敬家乡国画作品展主办单位:民盟菏泽市委会承办单位:郓城县博物馆民盟郓城支部协办单位
2025-08-15 15:22:00
光耀太行 | 山西抗战中的白求恩
图为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外观。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张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战历史长卷中,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以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025-08-15 16: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