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8 17:49:00 来源:戏说三国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夫妻关系作为家庭秩序中的支柱,对内要养老育幼,对外要勤工纳税。

毫不夸张地说家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国家兴衰的重担。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这个道理古人比我们懂得更早,早在2000多年前九州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礼仪之邦周朝,并首创式地将婚嫁习俗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随后这套制度奠定了数千年以来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的原则。

封建专制的吃人礼教,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婚娶离休的权衡标准却刻在了华夏民族的基因之中。

一、姬周统权封天下,婚嫁自主从此无

要说中国封建婚姻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西周是个避不开的话题。

商消周替,中国由奴隶制进入封建时代。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各分封诸侯自治权极大,拥有自己的军队、货币、文字。

基于此种情况,因统治需要而生的政治联姻便登上历史的舞台。其目的在于与异姓诸侯结盟,进而扩大政治势力。譬如:周朝国姓姬氏,便世代与姜子牙所属的吕氏通婚。直至春秋时期,这种政治联姻风尚反增不减,秦晋之好的佳话一直流传甚广。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诸侯间的政治联姻

上欲行之,下必从之。公元前1043年,周公越天子以摄政,开启了西周王朝以礼治国的正式篇章。其中上至天子诸侯,下至黎民百姓的婚嫁准则,也被周公制定成了详细的法律条文,至此中国告别了奴隶制时期“同姓同宗可婚”的时代。

然与商相比,周的婚姻制度较于女性,更为封闭专制,较于男性,则更为民主开放。商朝王族可娶多个妻子,平民则为一夫一妻,皆无纳妾之说。且女子婚嫁与否,亦可自主。这或许与商朝开国时,为母系社会有关。

而周朝无论王族或百姓,均可行一夫一妻多妾之制。且根据周朝的婚姻法规定,子女结婚须完全遵守父母之命。《诗经》有云:

“母也天只,不谅人之!”

便是一位年轻少女对婚姻不自主地强力呐喊!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诗经中婚姻无自主的女子

周朝婚姻之制,便于诸侯政治联姻、便于父母包办子女婚姻、便于丈夫休妻另娶,唯独不便于女性人生之幸福。

这种以牺牲普天下女性的婚姻自主为代价,从而维护宗法统治的嗜人礼教,不知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二、六礼迎亲两姓合,七休三绝似家奴

《诗经》中有云: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非媒不得。”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可见孔仲尼是十分维护这一套周礼的。“六礼”作为周朝婚嫁礼仪的核心,千百年来被后人不断完善并丰富。以至如今的年轻人一提到结婚,便纷纷摇头。问其原因,必曰:

“房车聘礼如山压,美妻骄儿似吞金,唯苟活矣!”

我想这其中少不了2000多年前周礼深入骨髓的毒害,孔仲尼作为这套礼教的忠诚代言人,不知他是敬还是奴!

不过古人的相亲过程,可能会让如今的我们感到不可思议。毕竟没见过面,仅凭媒婆一张嘴,便决定了人生大事,实在过于潦草。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有时丑的能给说成美的,穷的说成富的,缺胳膊少腿的可以吹成四肢健全的。这在历史上也闹过不少笑话,即便如此“六礼”依旧是封建统治者所积极维护的。

六礼之中的第一礼为纳采,即男方排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女方同意后,媒婆再带上一只雁鸟作为礼物回赠女方。(注:这里的同意不是成亲,而是同意相亲。)

六礼之中的第二礼为问名,即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然后与男方的生辰八字相比较,看看二人八字是否相冲,这里依旧用雁鸟作礼于女方。

如今这种古老的八字习俗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迷信风水八字。

六礼之中的第三礼为纳吉,即男方在得知自己八字与女方相合之后,便排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提出结婚请求,仍然用一只雁鸟作为礼物。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古人讲究鸿雁传书

六礼之中的第四礼为纳征,即男方的结婚请求得到女方同意后,派媒人到女方家送聘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彩礼。

古人的相亲过程虽专制且戏剧化,但也是男女双方同意后才送的彩礼。反观当今的婚嫁,只有彩礼给足,女方父母才可能同意结婚,且还得有房子车子傍身。现代社会的婚姻比起古代而言,物质上的现实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六礼之中的第五礼为请期,即选择良辰节日成亲,男方会排媒人到女方家告知成亲日期,还是用一只雁鸟作为礼物。

六礼中最后一礼为迎亲,即男方排家族人员到女方家接亲,而自己则在家候亲,女方则有数名家族亲属送亲。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现代中式婚礼迎亲

整个过程中男女双方都都未曾见面,若同是青梅竹马或同乡之人,或许还能知晓对方音容笑貌。若是素未谋面,恐怕只能凭大脑想象对方是何等人许了,感情基础更无从谈起。

古人婚嫁与否的先决条件为家境,成亲意味着两个家族的交好,个人儿女情长被埋没于集体主义之下。

天下有情之人分分合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对于讲究名分的古人而言,这却是伤风败俗的家丑之事。所以敢于提出离婚的女性始终是极少数,要么是官宦之千金,要么是王族之贵戚。

除此之外,平民女子的婚姻解除,均是由丈夫提出的,也就所谓的弃妇。本着一切行为必须合乎礼节的价值观,西周王朝对于离婚手续,也作了若干规定。

出妻、和离、义绝、呈诉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四种离婚方式。其中出妻是离婚的主流方式:出妻即强制休妻,休妻的理由有七种。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不孝顺父母:天下间最难的关系,莫过于婆媳关系,封建社会亦是如此。所以“不孝顺父母”往往成为婆婆讨厌儿媳,从而休掉儿媳的官方背书条律。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讲述了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因父母反对,最后双双自杀。

无生育能力:人有三不孝,无后为大!若一个女子无生育能力,可以说从本质上失去了价值。这是封建社会决不能容忍的,即便是王公之女,也概莫能外。

婚内通奸出轨:婚内出轨者,在现代社会大多时候只是受到道德的谴责,但在古代一般是直接浸猪笼,沉江底的,离婚都算轻的了。

争风吃醋:你没听错,争风吃醋也会被休!这里主要是指不准丈夫纳妾,或者与丈夫其他的妻妾不和睦。对于这一点,笔者深感荒唐。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因为如果真正爱自己的丈夫,那么吃醋是必然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患有传染病:这里主要指麻风病、天花等恶性传染病。古代医疗水平非常有限,若不幸患上此类疾病,基本只能认命。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患麻风,也会将其逐出家门。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村庄被称为“鬼村”,里面住的便全是麻风病人。

长舌多嘴:主要指挑拨夫家的亲属关系。

盗窃:此“盗窃”非彼“盗窃”。这里是指妻子未经丈夫同意,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老婆管钱当家,老公赚钱养家在古代是不可能的。更无夫妻共同财产之说,因为妻子也是丈夫财产的一部分。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当然为了维护女子的利益,也有三种情况是不得离婚的。

一:离婚后,女子无家可归,不得离。

二:曾为公婆守孝三年者,不得离。

三:先贫贱后富贵,对夫家有恩者,不得离。对于这一条“贫贱不能离”的法规,汉朝时的皇帝刘病己诠释得最到位,“故剑情深”的典故,说得便是刘病己与贫贱发妻许平君的爱情故事,可见君王也是有深情的。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刘病己与许广君(图片来自电视剧)

这三条基于人文关怀的法规,彰显了封建社会难得的温情。反观现代社会,抛弃糟糠之妻的陈世美大有人在,比如:某男子考上公务员后与妻子离婚、某导演拿了某大奖后甩掉女友、某香港富豪发家后逼疯原配正妻等例子不胜枚举。不知是世风日下,还是人性本就如此。

周朝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被各诸侯国所蚕食,直至最后被秦所取代。但周的礼教制度,却被后来的朝代不断丰富,并进一步沦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

三、纲崩俗毁孔家愤,汉承周礼沿千秋

春秋战国后期,周王室的统治力日渐衰微,宗法礼仪也被各诸侯王抛之脑后。此时遵循的主流价值观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同姓而婚,甚至近亲而婚的行为又慢慢盛行起来。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捶胸顿足的竭力谴责天下百姓不尊祖宗礼法。

倘若这一套充满礼义仁智信的祖宗礼法,救得了九州大地上的黎民百姓的话,孔子也不会如丧家之犬般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了。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不过在孔子死后百年,汉朝的统治者里程碑式地将儒家思想正为正统思想。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婚嫁制度也是一脉相承于周制,且随着封建统治阶级集权专制的加深,女子婚嫁所受限制也愈多。

自北宋朱熹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反人性学说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直接将女性最后一点人身权利也剥夺殆尽。

如:王权之家,君王死后,妃子宫女须陪葬,美名其曰:“到地府继续伺候君王”平民之家,若是妻子得知丈夫将要病逝或战死,则会提前以死殉情,美名其曰:“以死表妇节贞操。”明朝妇女虽在婚嫁时礼仪上,有了一些改进。

比如凡大明女子出嫁时皆可着凤冠霞帔。(在明朝以前只有王族才可着此衣),但女性的婚姻自主没有丝毫的解放。清朝时期对于女性的摧残更是登峰造极,三寸金莲小脚令现在的人看了之后,触目惊心。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封建社会末代皇帝:溥仪

民国时期,鲁迅曾在《狂人日记》里描写了一个妇女因为丈夫不能出席婚礼,便代嫁给一只公鸡,这种行为如今看来荒唐,但却真实存在过。

现代女性的婚姻自主,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但结婚需彩礼嫁妆,需门当户对,需父母参考的思想却被永远刻在了我们民族的基因中。与其说这是西周宗法礼教的残留,不如说这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结语:

一个国家对于婚姻制度的民主程度,尤其是对于女性权益的维护,直接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遍观现代发达先进之国家,在婚姻法上可以说是直接对女性偏袒。

西周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虽然在制度上倾向专制的阶级统治,但同时作为华夏第一个礼仪之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告别了奴隶制时期“同姓可婚、近亲可婚”的野蛮时代。

西周时期是如何用法律条文来规范婚嫁习俗的?

西周的这种婚姻制度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女性的人生幸福则是无情忽视。时代在变化,爱情的标准也在变化。只不过相对于封建专制婚姻,现代人的婚姻更偏向于物质化。

每当提起父辈的爱情时,许多年轻人都是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神情。那时只要男女双方人品好,结婚时一沓《毛泽东思想选集》便可为彩礼。后来流行起三大件: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就是上档次的聘礼,那时什么都是旧的,唯独爱情是新的。

现在结婚房子、车子、票子一样不能少,人品好坏、才华与否都是其次。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有的人为了人生减负,选择了貌合神离地搭伙儿过日子,不婚主义也越来越多。

不知是现代资本绑架了爱情,还是封建婚嫁思想观念余毒未散,又或者二者兼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8 23:45: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普法宣传进乡村 让彩礼止于“礼”
...乡村 让彩礼止于“礼”图为干警向村民发放涉及彩礼的法律条文宣传单。凭祥讯 近日,凭祥市人民法院组织该院普法志愿服务队的干警到凭祥市连全村龙里屯文化活动中心,开展“让婚姻始于爱
2024-05-09 17:36:00
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从元代法律条文,看元代的刑事诉讼制度
通过研究元史我们发现,元代的诉讼制度突出表现为“诉讼”开始独立成片,在《元史·刑法制》的《元典章》中诉讼就已经独立出现了。其中对诉讼的程序、步骤、诉讼的格式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反映
2024-02-23 19:54:00
让彩礼归于“礼”!龙口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法宣传活动。活动中,法院干警通过发放宣传彩页、解读法律条文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介绍了高价彩礼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在婚姻关系中的合法权益,并向群
2024-04-25 12:22:00
为何治政清明的汉宣帝,却显得那么平庸呢
...汉建立了新朝。还有一点使他没能出名的原因是,他对于法律条文没有做修改。汉宣帝统治期间,汉朝继续沿用汉武帝留下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内容过多,法律之间相冲突的很多。这些漏洞的
2024-02-19 21:12:00
宋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如何防止腐败?
...代在州设司理院由司理参军负责审讯同时设司法参军检索法律条文定罪量刑最后由知州决断。南宋的周林评论说“狱司推鞫法司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 总的来说该制度在宋朝统治者的重视
2023-11-08 15:52:00
...的社会要求。法律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法律条文做机械的研究,强调要把法律条文与具有充分主观能动性的人和具体、丰富的社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者在书中说,有效地运用法
2023-01-20 06:17:00
古代也有造假的,浅析“诈伪律令”的历史沿革
...伪”设为单独的篇目,但已明确订立处罚各种诈伪行为的法律条文,进而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诈传官员令、诈假官、伪造印信、诈为文书类事件。“汉承秦制,萧何定律”
2023-05-23 09:45:00
应勇: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要零容忍,对未成年人犯罪也要加强预防和治理
...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
2024-04-09 11:01:00
全球文档处理容量第一ai应用:通义千问
...、分析财报、读科研论文、研判案情、读医疗报告、解读法律条文、分析考试成绩、总结深度文章。比如在金融领域,上传一份公司财报,通义千问即可自动提取和总结公司各业务的营收情况和利润
2024-03-24 01: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听说这个博物馆能找到三星堆同款?还有这些同款好物→
万万没想到在黔西南州博物馆竟然能找到三星堆博物馆同款↓↓↓图左为三星堆博物馆汉代摇钱树图右为黔西南州博物馆东汉摇钱树(图/杨瑶)不仅如此黔西南州博物馆还有隐藏款的“mini版青铜
2025-08-05 20:35:00
习言道|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
中新网8月4日电 题: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记住世界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2025-08-05 21:48:00
山河铭记|一张泛黄的毕业证
大皖新闻讯 “这张证书见证了我父亲的革命岁月,是他革命生涯留下的唯一物件,我把它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安徽萧县的刘长青向大皖新闻记者讲述了父亲刘永泰《雪枫军政大学毕业证书》背后的故事
2025-08-05 12:29:00
“太原工程队”的血泪记忆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被关押劳工在“太原工程队”农场劳动。(图片由太原市档案馆提供) 众所周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
2025-08-05 13:43:00
多彩贵州文化新风采|朱启钤:没到过贵州却只认自己是贵州人的营造巨匠
“朱启钤的一生从未踏入贵州,但因籍贯贵州紫江(今开阳县),他只认自己是贵州人。”7月31日,79岁高龄的朱延琦带着他和曾祖父朱启钤的愿望踏上一段寻根之旅
2025-08-04 21:08:00
玉皇山脚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一直是杭城观展热门地。最近几年,每年暑假的“丝绸之路周”主题大展,都吸引了许多观众。眼下,2025“丝绸之路周”主题大展——“碧色万里
2025-08-04 14:28:00
上栗县金山镇开展“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活动
江西手机报萍乡讯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为彰显参战老兵的新时代风采,弘扬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家国情怀
2025-08-04 15:31:00
长影出品电影《731》发布“血证”版海报
历史不容遗忘,真相终将刺破黑暗。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长影集团出品电影《731》正式官宣定档9月18日全国上映,并于今日(4日)发布“血证”版海报
2025-08-04 16:35:00
千年文脉滋黔北:遵义书院的起源、发展及当代创新
多彩贵州网讯 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地处黔北要地,自古便是中原文化与西南边陲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其书院的发展轨迹,不仅是一部地方教育史的缩影
2025-08-04 18:14:00
鲁网8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来到邹城孟府。孟府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
2025-08-04 18:19:00
山河铭记丨粉墙黛瓦间,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大皖新闻走进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大皖新闻讯 庐江县汤池镇的翠林深处,一片粉墙黛瓦的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便是承载着华中敌后抗战记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2025-08-03 12:56:00
释永信被查,才知道她有多让人敬佩
释永信终于“暴雷”了。7月27日晚,少林寺官微发布消息称,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
2025-08-03 05:40:00
杭州日报讯 近百年来,古文字学家多致力于研究古文字的识读及其历史价值,而书法家更倾向于如何将其转化为新的艺术创作范式。当然
2025-08-03 07:15: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和平期盼的时刻,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书法家樵夫怀着对历史的敬畏
2025-08-03 07:15:00
写在叶子《中国书画收藏史》新书出版之际杭州日报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书画艺术是最璀璨的星座之一。当我们驻足凝视王羲之的飘逸
2025-08-03 0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