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清朝初期的一代重臣范文程,他原来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名秀才,在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后,被抓去当了奴隶,在报国无望后,主动求见努尔哈赤,之后就为清朝做事了。
范文程怀揣着无法救国时,就设法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心态,为清朝打江山、治理国家出谋策划,在成为清朝开国元勋的同时,也为老百姓做出了不少实事与好事。
下面就来说说有关范文程“不能忧国,那就忧民”的故事。
一.家破人亡,被掳为奴
范文程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生的,他的家庭是仕官之家,从小非常好学,而且聪明敏捷,18岁在沈阳县学就考取了秀才。但是,随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八旗军攻下抚顺,毁灭了范文程的锦绣前程。
清军进抚顺后就大肆掳掠,将抓捕的30万人畜分别赏赐给有功的官兵,范文程不幸就在其中。他被掳之后,被编入满洲八旗镶红旗下成为了奴隶,并在失去了人身自由的状况下,度过了近9年的漫长岁月。还好,他逃过了多次危机,非常侥幸地活了下来。
眼看获取功名,报效国家的希望破灭了,现在人生自由都无法保证,面临这十字路口,范文程踌躇不决,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以后的人生之路呢?
二.被迫服务清朝,并逐渐获信任
在明朝逐渐强盛,已经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为了不埋没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送锦绣前程,范文程被迫做出了选择:无法救国,那就设法救民吧!于是,天命七年(1622年),在范文程跟从努尔哈赤出征,攻西平入广宁时,经常为他出些小主意,开始了他为清朝做事的生涯。
然而,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就是屠杀和掠掳为奴,“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他对明朝的儒生尤为反感,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所以,对待这位秀才出身的汉人,努尔哈赤始终不会信任与重用的,只是看范文程长得身材魁梧,还能出些小点子,就勉强留下了他,没有害其性命。
直到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将清朝的目标设定为统一中国,改朝换代,所以他要缓和满汉族之间的矛盾,急需要汉族学子来辅助,因此彻底改变了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态度。
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极下诏命,从各旗的生员(即各旗主的家奴)中选拔人才,组建“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为主旨的文馆。
这让正是生员身份的范文程,等来了良机,他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被选入文馆成为骨干,终于得到出头之日,并从此走上皇太极的亲信谋臣之路。
三.尽力为百姓做好事
皇太极对范文程的信任与时俱进,他每次商议军国大事,都要听取范文程的意见。范文程也感恩图报,他开始利用职务之便,以及皇太极对他的信任,尽量缓解满汉族之间的矛盾,并力争做些有利于民众的事情。
如范文程曾建议皇太极,让清军采取所到之处免赋数年的做法,从而废除了明末横征暴敛的弊制,这一举动让清朝大大笼络了民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促使整个清朝一代,田赋基本上没有加派,使其统治范围内的汉民逐渐改变了敌视态度,非常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范文程还先后上疏废除连坐法,以降低刑法的严酷程度,减轻百姓们的痛苦。他还推荐邓长春、张尚、苏弘祖等人(均是汉人)为吏部参政、户部启心郎,尽力让汉人才子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在对待清朝“剃发令”的态度上,范文程与清朝统治者意见相左。随着剃发令的强制实施,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清统治者露出了其奴隶主野蛮残酷本性,并实施血腥镇压汉民。
目睹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付诸东流的局面,范文程痛心疾首,心存不满。他以养病为由,辞职回家,闭门不出,与清朝政府开展了软对抗。反对清朝“剃发令”的态度,表现了范文程热爱民众,特别是对汉人还怀有感情的一面。
在清军攻占北京之后,范文程建议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首先下达了“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的命令。同时郑重宣布“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用以安定民心。这让民心初步获得了稳定,众人们无不悦服。
在管理北京期间,范文程以政治家的胸怀,抱着治世的夙愿,化敌为友,争取大批汉族官吏和民众的信任,宣传施以“仁政”,并且自己现身说法:“我大明骨,大清肉耳。”这不仅让清朝在北京稳住了局面、站稳了脚跟,还使得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免遭战乱之苦。
四.作者评说:
清朝初期的一代重臣范文程,原来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名秀才,在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后,被抓去当了奴隶,在报国无望后,主动求见努尔哈赤并开始为清朝做事。他怀揣着无法救国时,就设法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心态,为清朝打江山、治理国家出谋策划,在成为清朝开国元勋的同时,也为老百姓做出了不少实事与好事。
范文程在国破家亡之际,采取“不能忧国,那就忧民”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做有利于人民、有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无奈选择,对于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少受战争痛苦还是有益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不知大家认同作者的观点与否?欢迎讨论交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2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