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曲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晋书·卷八十九·忠义传·曲允传》
据清朝夜梦珠的《阅世编》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政府一直对商业严加管控,也就是实行宵禁制度。唐朝时期,每天鸡鸣第一声时,政府会敲三下铮,表示开市。晚上日落西山,再敲三下鼓,表示闭市。此时如果再有人在街上乱逛,那是要被驱赶和处罚的。
那既然如此,青楼又是怎么营业的呢?难道夜里也关门?当然不可能。各位,这事儿,还得从青楼的起源说起。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青楼统称“女闾”,属于民间自发的组织。公元前685年,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将“女闾”职业化,并向她们收税,以充实国库。
为了鼓励百姓多去女闾消费,管仲规定,那些消费多的人,可以免除兵役。为了便于官府识别,这些人一般头戴青巾,所以古人就把他们经常出没的场所称为青楼。还是为了多征税,齐桓公规定,青楼受到国家的保护,并特许经营到亥时,也就是现在的晚上九点。但对于权贵阶层而言,晚上九点,那是夜生活刚开始!
咋办呢?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将青楼搬到郊区。各位要知道,在唐末以前,住宅区和商业区是严格分开的,即实行坊市分开制度。而官府严格管理的,仅仅是这里面的“市”。至于郊区,乃至“坊”里面,那是不用实行宵禁的!那现在把青楼搬到了郊区,自然没人去管啦,怎么样,古人很会玩吧?
事实上,据《阅世编》记载,古代的青楼,只是文人雅士唱曲弹琴,吟诗作对的娱乐场所,很干净,也很高端,所以也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地方。那除了逛青楼,古人还有哪些夜生活呢?据史料记载,权贵阶层,一般会直接找些歌姬来家里开part,载歌载舞。比如说南唐兵部尚书韩熙载就曾搞过夜宴,并让人画了下来,取名《韩熙载夜宴图》。
至于平民阶层,那夜生活就简单多了,无非就是吹吹牛,或者家长里短地唠唠。然后等亥时一到,准时睡觉。当然,这是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24小时营业的瓦肆和勾栏等也出现了,那百姓的夜生活可就丰富多了。各位看《东京梦华录》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知道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8 20: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