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过渡期过半,看四川巩固衔接工作的“期中”成绩单
守牢底线抓发展 稳中求进促振兴
鸟瞰道孚县鲜水镇卡娘村。 甘孜州乡村振兴局供图
安岳县石桥铺镇柠檬大丰收。资阳市乡村振兴局供图
蓬安县正源镇红豆村驻村干部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南充市乡村振兴局供图
茂县土门镇亚坪村村民采摘金丝皇菊。阿坝州乡村振兴局供图
盐源县卫城镇大堰沟村果农盛装庆丰收。凉山州乡村振兴局供图
雅安市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茶园。 雅安市乡村振兴局供图
□沈乡村
6月,大凉山索玛花开放的季节。位于大凉山腹地的金阳县10万亩索玛花陆续绽放,游客如约而至。越西县的甜樱桃刚刚下树,苹果又挂上枝头,5000多亩的现代农业产业(苹果)园区,带动1.9万名脱贫人口受益。如今的大凉山,从安宁河谷到大凉山腹地,处处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新景象。
不只大凉山。“十三五”期间,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大小凉山到雪域高原,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区,四川脱贫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中央确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以下简称“过渡期”),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是过渡期的第三年,截至6月,过渡期刚好过半。牢记嘱托,担当作为。过渡期行至半途,全省乡村振兴系统交出巩固衔接工作亮丽答卷: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锚定目标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工作拼出了精气神、干出了新业绩,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了脱贫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有困难的农户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无返贫致贫风险。”前不久,南充市蓬安县银汉镇长远村党支部书记陈祥逐户逐人走访了全村47户重点人群,了解群众有无返贫致贫风险。
今年5月,全省启动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这是防返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年度任务。
过渡期以来,全省上下着力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印发《关于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的实施意见》,瞄准“风险发现、快速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四大环节,适时调整监测收入标准,优化简化识别认定程序,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体系,推动集中排查与日常监测相结合,精准识别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两年多时间以来,我省监测对象识别认定程序逐步优化为5个步骤、时间由1个月缩减至10天,极大地提高了监测识别的时效性。目前,监测对象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返贫致贫风险有效消除。
易地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四川易地搬迁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十三五”期间,四川有136万人通过易地搬迁,踏上脱贫奔康路。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才能杜绝安置区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
在监测上,全省以200人以上安置区为重点,以年度收入为依据,结合搬迁劳动力结构及务工现状等情况,综合研判搬迁群众返贫致贫风险等级,实行“红、黄、蓝、绿”分色管理,分类建立台账,分级落实帮扶。在帮扶上,去年,全省在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累计配套建设产业园和帮扶车间22个,目前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达47.16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今年,全省将推动集中安置区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800人以上安置区全部有集体经济。
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初夏时节,走进平均海拔3000米的金川县勒乌镇新开宗村,田里的莴笋长势正好。“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了,亩产可以达到8000斤,一亩地一季莴笋就可以收入8000元以上。”新开宗村党支部书记马发勇说。新开宗村曾是高山贫困村,依靠莴笋种植,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全村莴笋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辐射带动100余户村民发展莴笋种植,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5000元左右。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全省乡村振兴系统紧盯帮扶产业、促进就业这两个关键,不断健全完善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抓实产业培育,做好“土特产”文章,充分发挥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1—2022年,全省中央、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均在50%以上,并逐年提高,累计发展产业项目2.2万个。抓好就业促进,建立完善脱贫人口“劳务输出数据库”,精准掌握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情况,并跟进落实针对性促进就业措施,通过加大脱贫人口劳务输出组织力度,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帮扶车间模式,用好公益性岗位,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等,截至2023年4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已达220.67万人,完成预期目标。在抓好“两个关键”的同时,做大做强消费帮扶。升级并用好“天府乡村”公益品牌,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消费帮扶,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天府乡村全链条发展计划”,让脱贫群众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加盟企业3684家、产品11908个。
2022年,全省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12631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个百分点。两年来,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值。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仅要着眼“人”的发展,还要增强“区域”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四川有50个国家和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其中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部在“三州”地区,基础薄弱,发展难度大。
过渡期以来,四川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编制实施50个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级实施方案和分县实施方案,规划投资2011亿元、实施项目3.6万余个,每年中央、省级衔接资金投入国家重点帮扶县每县不低于8000万元、省定重点帮扶县每县不低于4000万元,实施了一大批补短板、强弱项、利长远的项目。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资金项目资产质效,今年2月,全省对161个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县特别是50个重点帮扶县进行了全覆盖专项调研,全面摸清了资金项目资产底数,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实操性强的“药方”,还将出台优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加强资产后续管护运营两个指导意见,促进资金项目资产终端效益持续发挥。
2022年,50个重点帮扶县新改建农村公路2992.39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光纤和4G网络,13个县通高速公路。喜德、越西、甘洛3县首通动车,发展动能潜能明显增强。
多措并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稳中求进,接续奋斗。两年多时间以来,全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取得新突破,也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1月,《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印发,18项重点任务“硬”“软”结合,既从农村道路、水利建设、清洁能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方面基本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又通过实施乡村教育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提升、农村“一老一小”和残疾人服务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完善公共服务。
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乡村治理也跑出“加速度”。
6月1日傍晚,在德阳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谢家大院共建广场,村民用积分兑换到了食用油、大米、洗衣液等日常用品。这是友谊村举办的每季度一次的积分超市兑换活动。今年初,三水镇首家积分超市在友谊村正式开张,通过推行积分奖励模式,引领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小积分撬动大能量。2022年,全省293个村开展了积分制、清单制试点,累计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19个。2023年,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探索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深入开展扶志扶智帮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更美好。
“山海情”不断升温,浙江、四川已“牵手”走过27年,瞄准乡村发展,两地协作再谱新篇章。
过渡期以来,浙川两省共同努力,联合打造了产业协作、数字化转型、消费帮扶、文化交流、援派铁军5张“金名片”,共同建设了93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示范性强的产业园区,“蓝鹰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2023年,四川还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创新推进10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打造一批智慧乡村。
除了东西部协作工作在全省脱贫地区落地生根,中央和省级单位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帮扶等也全面开花,汇聚了帮扶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对标工作重点,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将高水平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三大体系”,高质量实施衔接资金项目质效双提、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浙川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治理助推“五大行动”,奋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
回望来路,巩固脱贫成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展望前路,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心百倍、不胜不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8 09:45: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