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01 18:36:00 来源:精彩生活

个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的伟人,但是如果将时空的桎梏撇去,会发现有些人其实可以算是思想上的挚友。他们身处不同的时空,却有思想上的共鸣!杜甫和鲁迅就是这样的知音。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相同点一:爱国

这两位,一个是唐代诗人,一个是清末民初的作家,所居的时代在时间上跨越了千年,但却有一些共同点。都十分的爱国,是其中之一。文学界对杜甫的定义就是南宋爱国诗人,对鲁迅的定义是爱国作家。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而爱国这一特点,也直接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那怕他们表达爱意的国家相距了千年。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杜甫的爱国诗很多,著名的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几乎每一句都可表达他深厚的爱国之谊: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之时,诗中写到杜甫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太激动了,大喜过望之下甚至留下了泪水。他回头看看妻儿,也是跟他一样的开心,顿时自己更加的激动雀跃,急忙的收拾好书籍,放歌饮酒。想马上穿过巴峡、巫峡,开开心心的回洛阳老家去。杜甫用一个人的感情变化,表达知道国家停止战乱的开心,再对比杜甫其他诗歌"沉郁顿挫"的悲凉惆怅,这首诗感情如此明快,用语如此夸张,实在是少见,也算是他对国家的关怀之意的体现。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春望》也表达的是对国家的深情,但是这个担忧却与上文的欣喜不同,是带着血泪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开头第一句就写了山河破碎时的春天,也一反以往的生机勃勃,变成了破败不堪的景象。连鸟鸣都不在悦耳,听起来欧式一阵伤感和心悸。战火连天中,一封家书都收不到,万金都换不来,头上的白发都因此而掉光了,连簪子都簪不住了。将小事寄予了大大的感情,用白头稀疏,家书难寻,来烘托作者对于家国破碎的难过之情,足见爱国之深沉。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那鲁迅先生呢?他写的文章多数是对国人的恨铁不成钢,但这种"恨"是带着爱意的恨,对国人之恨,也是对家国之忧。他年轻时作的一首小诗就可以说尽这感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句诗就写尽了他对当局的恼怒,以及他愿意俯首,为国家鞠躬尽瘁做贡献的决心,绝不妥协的胆识。这首诗是带着年轻时期的鲁迅先生的血性的,写尽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家国破碎时的担忧,和渴望救国于水火的激动,先生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相同点二:批判现实

杜甫是个爱国诗人,还是个敢于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他关心民生疾苦,并且喜欢用记录小事的方法,来揭露不公。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三吏三别》。

《新安吏》中有: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杜甫这首诗以记录的形式,写了战争时期自己的见闻。以百姓之苦来表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惹人泪目的是,被征兵的都是年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更有瘦骨嶙峋的人,送行的哭声甚至在整个山谷中都响应着回声。以描写战争的残酷,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来讽刺挑起战争的人,讽刺当局早前耽于享乐,忽视治下,没有察觉安禄山这样的野心,让百姓徒增危难,让山河徒受迫害。一派谆谆的爱国之心。

而鲁迅的文章,批判现实的则更多了,中学时学过的很多文章中,几乎都有这样含义。比如《藤野先生》《故乡》《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等,都是对当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批判。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文章中,鲁迅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杀害刘和珍君的当局政府,以及当时的国人。抨击政府的恶劣、滥杀无辜,不敢在外交上对侵略者维护国家利益,却来杀害无辜的游行学生,将政府的低能、不作为一一指出来。抨击国人在看着无辜学生被杀,却无动于衷的做法,抨击反动文人歪曲他们受人利用,掩盖当局残忍杀害情愿学生的事实。前一句说不害怕用恶意来揣测中国人,后一句就说当局的做法实在是有思想作者的鲁迅先生都觉得震惊。而先生的这种无奈、震惊,又恰恰是他对当局的失望所延伸的对学生遭遇的痛心,最根本的还是现实的批判。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相同点三:文辞犀利

鲁迅先生的文辞犀利,在很多文章都能表现出来。比如大家熟悉的《小杂感》一文,就用简单的语言,犀利得指出中国过敏性、人性的恶劣之处: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将中国人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对性的好奇,以及压迫下的反弹,导致人们更加的浮现连篇。不仅讽刺了中国人还将封建礼教下对人思想的压迫造成的后果也作为了讽刺的对象。本意是用来刺痛当时国人麻痹不堪的神经,因为时局纷乱,对于国家的何去何从,人们却不关心联想,关心的仅仅是这些事情。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而杜甫的文辞犀利的,是在他的《兵车行》中: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两句都是出自杜甫的《兵车行》,第一句意思是:纵然那些强健的妇女们,能够拿起农具去劳作,可是田地中的庄稼还是杂乱不堪。这句诗是指明了战争给农业带来的严重损害。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第二句意思是:你没听见吗?那青海西边的古战场上,多年来白骨无人收拾。指战争让很多尸骨堆积如山。而古代社会,对国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让人和粮食,但是战争导致人大量的死亡,直接使得地无人耕,只有农妇们艰难的劳作着,讽刺了上位者施政不当,没有察觉安禄山的狼子野心,让百姓无端的卷入争斗,让社会从盛世之景变为战乱流离。

杜甫和鲁迅,跨越千年的知音

杜甫和鲁迅一个生活在南宋时代,一个生活子在民国时期,虽然时隔千年,却都身经乱世。精神世界更是存在多处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渴望着他们生活的国家能够安逸,可以见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精神的同样高洁,让这两位不同时代的顶级文人,跨越千年在精神上相交,同样安慰着千年后的我们,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这大概就是文字的魅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1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信息现在还能看到一点,实在相当宝贵,值得细读深思。鲁迅十分重视“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他说:“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2024-06-13 09:53:00
...结构宏大,层次严密,句式变换,语言华丽,气势磅礴。鲁迅先生评价道:“……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词,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在梁园作下此名
2023-08-04 03:38:00
来这里触摸鲁迅与他的美育思想
本文转自:青年报“十年居上海——鲁迅之日常”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开展。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市民积极参与纪念馆活动。 鲁迅先生在上海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十年,尽管在比较艰苦甚至危险的环境
2023-06-11 08:15:00
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出来后,鲁迅和秋瑾的关系如何呢
周作人曾在《鲁迅的故事》中,提到过鲁迅和秋瑾的一段公案:“秋瑾与鲁迅同时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
2023-08-19 06:10:00
简介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的生平
许广平(1898~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的第二任妻子。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
2023-02-21 22:11:00
淄博文化书院考察见闻 | 解码绍兴“文脉润乡”的千年新章
...朦胧水色之中。淄博市文明创建文化书院考察团一行穿过鲁迅故里社区的烟火巷陌,走进美丽乡村齐贤村、山外村和亭山桥村,触摸这座古城以文化浸润乡土的脉动。鲁迅故里社区:“景社融合”描
2025-03-14 16:28:00
周令飞:鲁迅先生在绍兴点燃的那只火炬代代相传
...浙江绍兴举行,火炬传递绍兴站共选拔火炬手170名传递,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担任第三棒火炬手。谈及杭州亚运会,周令飞表示,亚运会的举办给民众带来的更多是民族精神的
2023-09-11 15:53:00
鲁迅是一个怎样的鲁迅
...本主义时代,在那个封建势力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鲁迅对旧社会的落后腐朽保持清晰深刻的认识,坚持以个人力量去与笼罩中国社会千年的黑暗传统作斗争。鲁迅的一生都是为了祖国的解放,
2023-02-16 15:09:00
国内首个大型手信展亮相浙江文学馆 “在鲁迅的旗帜下——黄源的朋友圈”重磅推出
国内首个大型手信展“在鲁迅的旗帜下——黄源的朋友圈”作为浙江文学馆开馆特展重磅推出。黄源,曾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作协名誉主席,鲁迅研究会顾问,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
2023-10-29 08: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