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暑气正盛,尽管早上刚飘过一场细雨,但是陆天林仍然习惯到田边转一圈。
“你看路两边,都是前几年改造出来的。”沿着金沙县安底镇民主村主干道一路前行,陆天林边走边向贵州民族大学校媒融合调研组介绍。
顺着他的手指望出去,道路两旁方正整齐的田块里,青葱的水稻犹如绿色的地毯在大地铺展。

安底镇稻田
“以前种包谷,亩产最多七八百斤。现在改种水稻,亩产1000多斤!”站在自家田埂旁,陆天林笑呵呵地说。
最让他看重的是,稻价比苞谷每斤还高出两三毛,“算下来,一亩地种水稻比种玉米能多收几百块钱!”
作为传统旱作农业区,民主村长期以种植玉米等为主,亩产收益并不算高。转机始于2023年,金沙县在安底镇开展“旱改水”项目。

安底镇民主村“旱改水”项目稻田
“村里采取‘小田并大田’的方式整合土地,同步建设了机站提水、修渠排灌等配套设施。”民主村党支部书记肖华说。
“村里把土地小块改大块,犁地的时候用大农机一天就犁完了。”陆天林还记得去年收稻谷农机车沿着机耕道开到田里,“方便快捷,给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
“小田并大田”后,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可谓提效和节支双赢。

校媒融合调研组了解“旱改水”项目情况
肖华告诉记者,“旱改水”的田地还实行水稻、油菜轮作,实现了保收增收、高效节支的目的。
政府主导的“旱改水”工程带来了甜头,让不少农户自发引资响应。
村民陆朝品把4亩多的旱地改种水稻,“去年水稻收了4000多斤、油菜400多斤,收成比以前好,我们都很乐意支持。”
不仅如此,通过“旱改水”项目建设,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不仅美化了人居环境,改变了项目周边的小气候。

安底镇稻田
“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让农民得到增收实惠的同时,扮靓了美丽乡村。”安底镇镇长余佳佳欣慰地说。
站在民主村高处放眼望去,曾经零零散散田块变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从“低效旱作”到“高效水作”,宜机作业的良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指导老师 卫松 王璐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恒
实习生 顾化杰 杨罗 李林遥 林艺琪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