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贵阳老城区的街巷,总在不经意的转角,藏着惊喜际遇。飘着香气的小店,时光沉淀的烟火气里,处处涌动着蓬勃的年轻气息。
过去,老小区装着街坊邻里的日常,老街区串起城市的味觉记忆。现在,当老街区与新潮玩相遇,处处透着年轻人的巧思,已俨然成为人人向往的“城市打卡地”。
社区小店扎堆,街巷飘起新烟火
清晨7点,贵阳堰塘街还裹着一层微凉的晨雾,海边沙茶面店已经早早备上了菜。
50多岁的老板陈新国熟练系上围裙,砂锅里的汤底咕嘟冒泡。他一边切着新鲜配料,一边回忆起在这里的三年,“最早我开了家常菜馆、三明治店,还有一家猫咖,现在只留下沙茶面和猫咖,都是做的街坊生意。”
在他家,设计亮丽的门头十分吸睛。“都是我老婆和女儿设计的,对于我们小店来说,色彩能抓住顾客第一眼。”
为何选择扎根小巷?他心里有本账:“离居民近,熟客多,房租压力也小。”在这里的三年里,他也慢慢看着这条街从冷清到热闹。
一街之隔的老街糖水铺,店面不大却总挤满人。店主董芳每天清晨准时到店,慢火熬煮芋头、炖制桃胶,甜香常常飘满街巷。
这家2023年开起来的小店,是周边学生放学后的“据点”。背着书包的孩子惦念着买一碗西米露,老住户也常来店里坐会儿,聊聊家常。“社区小店的底气就在‘接地气’。”董芳笑着说,“不用靠旺季冲销量,学生、居民、偶尔来逛的游客,慢慢就攒下了稳定的客源,心里踏实。”
今年8月底刚开业的远山烧椒牛肉店,透着90后老板冉崇德的朝气。谈及选在老街区开店,他直言,“看准了市区的人气”。
“老街看着老,却藏着城市最密的人流。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认这儿,年轻人也爱来打卡,人流稳,生意就有奔头。”
微改造焕新颜,老街引来新生意
贵阳的老街,藏着几代人的记忆。曾几何时,部分老街因基础设施老化、业态单一,老街巷的脚步声渐渐稀疏。为唤醒这份城市记忆,贵阳市自2022年起启动老街改造工程,秉持“保护优先、功能更新、文化延续”的理念,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用“微改造”让老街既保“颜值”又增“内涵”。
青云路、电台街的传统格局被悉心保留,青石板路、老宅院的窗棂,全都修缮如初;供水供电管网悄悄升级,无障碍通道顺着台阶延伸,停车位规划到巷口,老居民的“烦心事”逐个解决。
“以前巷子又窄又暗,下雨天踩一脚泥,现在路宽了,出门买个菜都能轻松找到车位,住着比以前舒心十倍。”家住电台街的周叔叔,常常夸奖改造后的老街。
业态升级与文化传承同步推进,让老街的“新活力”更有韵味。走进街巷,常常会发现贵阳没有让本土老字号“退场”,肠旺面、丝娃娃的老店依旧飘着熟悉的香味。
同时,社区书店、手作店、特色咖啡馆悄悄入驻,“老味道+新体验”的商业生态慢慢成型。“选择在社区开咖啡店,主要是爱上了这座城市的氛围,也希望小店能更贴近市井。”自野咖啡老板老管坦言道。
如今,青云路留住了夜市的烟火气,升级后的灯光照亮街巷,休憩长椅随处可见,成了夜里最热闹的“文艺打卡地”。民生路唤醒了贵阳城区的活力,成为游客必打卡目的地之一。
市民解锁新玩法,老街成“周末宝藏地”
行走贵阳老街巷,不少市民解锁了“沉浸式逛老街”的新玩法,让每个周末都充满新鲜感。
家住白云区的罗丽,每个周六都会带着孩子来市区打卡。“早上会去社区书店陪孩子看会绘本,然后就沿着街道边走边看,中午还能吃碗肠旺面,下午就找家店陪孩子玩一会儿,晚上还能去青云路吃小吃,带娃一整天都不重样。”
退休后的张大爷,只要文昌阁有路边音乐会,他准会参加。“喜欢到这里来,热闹。有时候遇到游客问路,还能给他们讲讲文昌阁的故事。”
就连年轻人也爱上了老街的“慢时光”,95后杨铭朵每周都会约朋友来老街咖啡馆,“比起商场里的连锁店,老街的咖啡馆更有氛围,每家特调都很好喝,周边老小区烟火气很足,喝杯咖啡聊聊天,拍照打卡还非常出片。”
从“老旧街巷”到“宝藏地标”,贵阳老街的变化,藏着社区小店的温度、城市发展的速度,也装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7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