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三国志》中的魏国禅让:陈寿为何不录入《劝进表》和《禅让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14:40: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称帝前,陈寿记载了两段群臣《劝进表》,然后一段刘备即位时的《告天文》;也就是说,陈寿用三段文书,阐述了刘备称帝的“合法性”。

至于在《文帝纪》中,陈寿却惜墨如金,只留存了一篇由汉御史大夫张音送达的《禅让册文》(汉献帝刘禅宣布让出帝位给曹丕),然后就是曹丕接受禅让的故事。

《三国志》中的魏国禅让:陈寿为何不录入《劝进表》和《禅让表》

而在实际上,魏国群臣也是有《劝进表》的,曹丕接受禅让时,也有类似的《告天文》。后世称这两篇文章为:《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受禅表》。这两篇文章被后世录入《隶释》等书籍中。实际上,这两篇文章是刻在石碑之上,迄今尚存。

一块“受禅表碑”,另一块“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均现存于河南省许昌市繁城回族镇繁昌三国文化旅游景区之中,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三国志》中的魏国禅让:陈寿为何不录入《劝进表》和《禅让表》

回到正题

众所周知,陈寿著《三国志》时的笔法惜墨如金,很多可以写详细的事往往简略概括,若不是裴松之把某些故事的原始出处补注上去,我们后面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至于,陈寿为何不把魏臣的《劝进表》和曹丕的《禅让表》录入《文帝纪》中?实在是不得而知了。

若妄加猜测,可以从陈寿入晋后的晋人身份来解读了:只强调禅让礼法,而不宣扬魏国顺应天命,可以淡化晋代魏时的种种尴尬。

如果陈寿在《三国志》中大书“魏国得国乃顺应天命”,会让后世读者质疑:那为何曹魏立国短短数十年(220-265)就要改朝换代了呢?难道上天就这么草率展示天命吗?

因为曹魏帝国实在短命,后来一度连晋室都宣称自己是代汉(司马昭封高都公,以此印证“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

《三国志》中的魏国禅让:陈寿为何不录入《劝进表》和《禅让表》

由此可猜测,陈寿在《三国志》中淡化魏国建国时宣扬的天命,从这个角度来又可以宣扬并解释天命终归晋朝,所以,不记录吹捧曹魏的文章,是识时务的明智之举。

当然,这个解读只是笔者一厢情愿的猜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8 1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影响力,竟然使艺术真实盖过了历史真实。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鼎立”之说。东汉末期,灵帝当政,郡以及同一级的国,已经高达98个,使得中央直接管理起来极为不便,原先所设立
2024-02-05 00:01:00
介绍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夏侯楙
...年电视剧《军师联盟》:李晟烨饰演夏侯楙。史书记载《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2023-02-13 14:54:00
为何说魏明帝曹叡是袁绍的孙子
...的骨血;那长子曹叡呢?曹叡的生平,就大为可疑了。《三国志·明帝纪》中所言:“三年春正月丁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这里的“三年”指的是景初三年(239年)。这一年曹叡
2023-03-18 16:54:00
...流史学家认为三国正统是魏国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史书是《三国志》,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寿,是曹魏为正统的。陈寿原本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是大名鼎鼎的谯周的徒弟,但是他因为不愿讨好宦官黄
2023-11-20 20:35:00
魏国最出色的皇帝,能力堪比曹操
...英气勃发的感觉。其实曹叡小时候是颇得曹操喜爱的,《三国志》记载曹叡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曹操甚至曾经对曹叡说过,我基於尔三世矣,俨然已经看出了孩提曹叡的帝王之气,这颇有清
2023-05-09 18:07:00
三国时期,史家只称曹魏和孙吴,为何不称“刘蜀”?
...。由于蜀汉为曹魏所灭亡,晋又取代魏国,所以陈寿着《三国志》(蜀汉出身,蜀汉灭亡后仕西晋)为保持政治正确,承认魏、晋为东汉献帝以后之正统皇朝,正文叙述上不称“汉”;同为曾出仕蜀
2023-02-20 19:30:00
三国时期蜀汉频繁北伐的原因分析
...江而旋。今六军不增如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三国志.辛毗传》以前曹操就收拾不了孙权、刘备,现在兵力又没有增加,曹丕指挥才能又不及曹操,再这么“循环往复”去打,徒耗国力而
2023-09-20 14:20:00
于禁如果顺利回到魏国,他会是什么地位
...命,夺取朱灵兵权之后,就被封为左将军,假节钺了。《三国志 于禁传》记载: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再看曹仁在襄樊之战时
2023-05-26 14:20:00
三国名人管宁的渤海漂流记
...名人,但很多朋友最早知道这个“人名”,并非是通过《三国志》,而是在中学的政治课本上。在思想道德课程中,有一篇大概是教育人们“有恒心,不为外界所动”的课文,就引用了“管宁割席”
2023-01-19 21: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