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镇江日报
寒门草根的逆袭人生
——读《那年那月那些事》
□ 马彦如
他身上有多个标签,从政当过一方父母官,至今不少人喊他郜县长;又下海创业,人称郜总;还是作家,出过5本书,曾担任镇江市作协副主席。无论是从政、搞经营,还是写文章,他都独有建树,称得上是成功人士,时代弄潮儿。
认识郜志坚已经有近20年,但并无过多交集。我们相遇多次,几乎全是参加市作协活动。正是因为活动,他给我留下“性情中人”的印象。
记得有次到安吉采风,晚上吃饭,酒酣时,大家起哄,让郜志坚来一段。他笑眯眯的也不推辞,谁知一开口竟然唱起了越剧,而且唱的是《黛玉葬花》。一个五大三粗的黑脸男儿,竟然吊着嗓子把黛玉葬花时的柔肠寸断唱得婉转动人。他唱得动情,我隔着人群看到他眼中有光。一个喜欢《红楼梦》的男人,总是让我另眼相看。因此,当他将新书《那年那月那些事》寄给我后,我有了想了解他的过去,他的人生经历的欲望。这也是我第一次有幸拜读他的文章。
郜志坚出生在丹阳北门外的郜家村,有一个短暂而幸福的童年。在上海中国美术纸厂工作的爷爷是他们全家的顶梁柱,上世纪50年代,他和妹妹跟着拿工资的爷爷落户到上海,上海的弄堂、徐家汇公园、城隍庙的小吃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但是这段美好的生活,却快速地随着爷爷的离去成为回忆。
1957年,年仅47岁的爷爷因病去世,他和妺妺跟着奶奶回到丹阳农村,开启了放牛娃的生活模式。
一个家庭的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财产,更是守护家族长久兴旺的保护神。郜志坚有个酷爱读书学习的父亲,在成为4个孩子的父亲后,他仍然发奋读书。30多岁的他于1960年考取徐州师范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此时,他的大儿子郜志坚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非常苦,累死累活,仍吃不饱饭。而学校停课、大串连,导致17岁的他最后只能辍学回家。他的成人礼是在劳动中完成的,为了生存,他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原始的方法,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刨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苦难的生活没有压垮他,却教会郜志坚懂得,人的一生,唯有靠自己做自己的救世主。
寒门草根,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父亲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对郜志坚的影响非常大,最重要的是帮他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企盼同样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即使在每天要干16个小时的农活时,他仍没忘记要学习。他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把现实生活用文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每天晚上,他不是写作就是读书,父亲购买的文学名著滋养了他的心灵,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8岁时,郜志坚受聘成为郜家小学的代课老师,也就是俗称的民办教师。这个身份的转变,不但将他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也让他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
除了读书写作,郜志坚开始尝试投稿,从广播稿到报纸的新闻报道,从散文、杂文到小说,还尝试着写小剧本。虽然发表的不多,但在乡里乡间已小有名气。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再次降临,1974年,郜志坚被公社推荐为工农兵学员。通过推荐上大学的人,在当时凤毛麟角。
两年后,他从镇江师范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工作之余,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他不断地写,不停地投稿。1979年,他创作的小说《追求》参加丹阳县主办的建国30周年征文,被评为全县文学创作二等奖。
1981年,他迎来工作生涯的第一个转折——被调到丹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任务是负责全县的通讯报道。尽管有文学创作的功底,可与新闻毕竟还有一段距离,他边学边干,理清工作思路,拿出自己的行动方案。第一个月就有稿子见报,第二月见报两篇,第三个月见报三篇,还有稿件登上了新华日报。郜志坚将丹阳的宣传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得到《新华日报》的认可,准备将他调入新华日报社担任记者。谁知道命运让他继续留在了公务员的道路上。
多读书,积累了知识,又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勤学习勤思考,他在实践中锻炼出真本领,短短的几年,他就从乡村教师成长为一县之长。
每一个逆袭的普通人,都是由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开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郜志坚不满足现状,1998年,他毅然辞去县长一职,大胆地把触角伸向自己不熟悉的经商领域,挑战自己,在不同的岗位上展示自己,创造人生价值。2001年底,他再次提交辞职报告,正式“下海”。
人生比所有的书精彩,人生经历是最好的长篇小说。可以把《那年那月那些事》看成一本自传,一部平民奋斗史,对于苦难,很多人的记忆是模糊的,他却把那个时代,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在笔下娓娓道来。郜志坚的童年生活、人生轨迹离我很远,可我在书中身临其境。
阅读《那年那月那些事》的过程,如同面对一个智者,郜志坚对于文学的信心和眷念让我非常感动。文学描写的中心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多年来,无论在从政还是从商之余,郜志坚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文学梦,他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思考、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捕捉自己的独特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艺术而真实的再现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