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持续高温炙烤下,水上漂流已超越单纯娱乐,跃升为激活县域“避暑经济”的关键引擎。位于遵义市桐梓县木瓜镇的水银河景区,这股“清凉动能”正澎湃涌动。
今夏以来,凭借“玻璃水”般的优质水源和得天独厚的峡谷风光,水银河漂流在持续高温的重庆及周边地区迅速“出圈”,景区门票时常“一票难求”。即便时值初秋,景区依然人流如织。
“开漂啦!”号令响起,彩艇入水,水花飞溅,笑声盈谷。景区创新融合漂流、泼水互动与趣味表演,打造全景沉浸体验。游客持水具“激战”于波峰浪谷,或“泼”或“躺”或“玩”,尽享亲水之乐。
4.5公里河道,串联激流险滩与平缓戏水。游客张伟孩子下水即笑逐颜开,抹去水珠高呼“比空调痛快百倍!”这条“矿泉水上的漂流”,已成为驱动黔北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
“热漂”效应远超河道。景区丰富业态,显著拉动周边餐饮、民宿、交通消费,深挖“山、水、文、旅”潜力,解锁新玩法,打造新场景,全面激发“清凉经济”活力,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泓清泉,不仅激活夏日经济,更铺就了生态富民、乡村振兴之路。
浪尖上的安全网
人防技防护航清凉经济
当漂流成为暑期“标配”,当游客渴望在山水画卷中寻觅诗意清凉,安全,是这份惬意最坚实的基底。在水银河景区,漂流艇在河道转弯处轻盈避过礁石,溅起的水花映出彩虹——这份从容的背后,是一张精密编织、高效运转的安全防护网。
在景区的指挥中心,贵州臻溪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瑞鑫紧盯着监控大屏。屏幕上,十几个分画面实时切换:上游观察哨、关键漂流节点、不断跳动的气象数据……“洪水是最大风险源。上游布设的三个观察哨就是我们的‘千里眼’,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疏散预案。”邓瑞鑫的手指划过屏幕上的雨量监测曲线,强调道:“安全无小事,‘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漂流终点处,一名网格员的后背制服已被汗水浸透,他刚妥善处理完一起游客轻微擦碰。他介绍道:“我们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分段盯守,对讲机就是指令传递的‘神经’。”这套覆盖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的责任体系,构筑起现场管理的坚实基础。突然,应急广播试音响起,岸边游客下意识抬头张望——这套与气象预警终端无缝联动的全覆盖广播系统,是确保信息直达、应急响应的关键一环。
这张兜住风险的安全网,也牢牢“网”住了游客的信任。景区游客量从2022年的不到5万人次增加至2024年的17万人次,今年预计突破20万人,其中70%来自重庆,安全的口碑,成为客流持续增长的“压舱石”。景区旅游收入从2022年的79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200万元,今年预计突破3500万元。
骤增的客流也曾带来考验。今年7月,为缓解停车压力,景区在外围区域新增500个停车位并配套免费摆渡车。一辆中巴车刚抵达终点,司机一边擦汗一边向调度汇报:“这趟拉了四拨游客,外地牌照占了八成!”配套服务的及时优化,有效提升了游客的抵达体验和满意度,为安全、有序、舒适的“清凉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帐篷外的致富经
“漂流+”链动乡村产业振兴
漂流激荡的不仅是清凉浪花,更是乡村发展的澎湃动能。在水银河,一条以漂流为核心、上下游紧密衔接的富民产业链正加速形成,为当地百姓铺就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游客尽兴而归,河畔的木瓜镇水银河谷轻奢露营基地迎来高光时刻。占地8000平方米的营地上,35顶白色帐篷在暮色中点亮串灯,勾勒出山野间的温馨图景。
这里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是“漂流+”体验的延伸。游客结束日间的漂流刺激,便可围坐篝火旁,享用烧烤美食,仰望璀璨星河,沉醉于“时光音乐会”的民谣旋律。
自2023年运营以来,这种“轻奢露营+文化场景”的创新模式,迅速成为渝、蓉等地短途游的热门之选,生动印证了“微度假”趋势下,文旅深度融合对游客的强劲吸引力。
夜幕下的村民烧烤区,烟火气升腾。重庆游客薛姐一家选择了省心的方式——直接点购村民烤制的肉串。不远处,村民麻利地翻动着烧烤架,招牌上“水银村烧烤”字样醒目。“以前守着几亩地种苞谷,一年收入寥寥。如今在景区摆摊,旺季一个月就能挣上万元!”景区提供统一管理的场地,像这样的创业摊位已有二十余个。
邓瑞鑫算了一笔账:露营基地加上免费提供的烧烤区、农特产摊位等,带动周边综合增收超过1500万元。“划出7亩地免费供村民经营,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点燃内生发展动力的引擎。”邓瑞鑫说。
产业链的延伸更体现在漂流终点的“小碗菜”餐厅。青椒肉丝、酸豇豆炒腊肉等家常菜明码标价5至30元不等,食材直采周边农户。“景区能有这价格,实在!”游客张伟一家五道菜花费不足60元。这间餐厅去年助销农特产80余万元,今年预计突破百万,成功打通了“田间”到“餐盘”的直通渠道。
水银河的探索远不止于此。景区积极携手周边民宿、开发两日游、三日游线路;引入摇滚音乐会、露天烧烤、地方特色美食,以“漂流+N”多元业态将游客留宿率提升12%。配套的美食集市、农家乐集群,以及篝火晚会、民俗表演等互动项目,共同构建起满足多元需求的避暑消费生态。
避暑经济升级
季节链里藏着“流量密码”
如何让“凉资源”释放全年效益?水银河景区正从单点漂流向全域全季布局跃升,多路径探索山水“变现”之道,书写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四季答卷。
重庆游客余燕的足迹,勾勒出水银河的季节变迁。去年冬季,她并未缺席这片熟悉的峡谷,而是沉浸在生态鱼火锅节的热闹中。“没想到冬天来更有味道!”寒风中围着火锅、欣赏民俗表演的独特体验,让她成了忠实的回头客。夜幕低垂,露营基地中央民谣悠扬,手机闪光灯汇成星海。余燕品尝着火锅鱼,感受着与夏日漂流截然不同的峡谷风情。
“‘夏季靠水,冬季靠胃’,这是我们破题的关键。”邓瑞鑫说,“在冬季,重庆游客驱车两小时,只为品尝一口地道的峡谷冷水鱼火锅”。
冬季运营的突破,源于对“冬眠”困境的反思与破解。曾几何时,峡谷入冬便陷入沉寂,村民收入骤减。水银村村民娄长兴是转型的先行者。2005年,他举债50万元建起乡村旅馆,如今站在自家四层小楼前感慨万千:“过去守着空房发愁。现在?冬季期间也有收入!”他旅馆大堂的温度计无声讲述着吸引力:室外32℃,室内26℃。“图的就是这份天然清凉。”精准对接成渝客群需求,推出“五天四晚康养套餐”,将峡谷清幽环境与特色民俗体验打包,正是娄长兴实现“淡季不淡”的秘诀。
八月的星光洒满峡谷,露营基地的歌声仍在回荡。“明年寒假还来。”薛姐翻看手机相册说,“带父母看看银河鹊桥的冰挂奇观。”这朴素的愿望,正是水银河全季魅力最生动的注脚。
在景区值班室,邓瑞鑫的电脑屏幕实时跳动着数字:当日接待量接近6000人次,他身后的规划图上,新标注的“冬季温泉康养区”格外醒目。“要让这条河四季流淌财富.”他说,“不能仅靠天赐山水,更需将百姓的生计、游人的期待,精心‘织’进这方风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李杰
三审 唐正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1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