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时期,“阴养死士”的人很多,但像姜维这么年轻且穷的人却只有他一个。1.“阴养死士”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阴养死士”,就是用金钱或者人心收买一批只忠诚于自己的人,帮助自己去处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哪怕这些人平时并不豢养在身边,但也都是高薪聘请,到了危机时刻,这些人就会挺身而出。
司马师他老人家当年财大气粗,在曹魏是实际上的“掌门人”,甚至做到了“阴养死士三千”的程度。
姜维钱少,也没那么多时间,所以也就养了两三百个“死士”。
PS:姜维在魏国的职位是天水郡参军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各种收入在那摆着,没那么多钱干这种事。
与司马师“阴养死士”的目的不同,姜维可不是为了篡夺曹魏的政权,他主要是为了自保。2.老将军可识天水姜伯约?
虽然姜维年少成名,并且骁勇善战,但很可惜他遇到了更强的敌人。
“姜维只打巅峰赛,一看对面通天代,再看队友全是菜”
姜维“出道”的时候,很不幸地碰上了如日中天的诸葛亮。
姜维哪怕再强,也打不过这个“神”一般的对手。
作为三国时期蜀国最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出祁山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并且将曹魏的军事部署以及兵粮准备摸了个底朝天。
公元228年,作为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对手,天水郡很无奈地中了“大奖”。
在诸葛亮的不懈努力之下,一批又一批间谍成功将姜维“阴养死士”、“拉帮结派”的消息传到了他的上司马遵的耳朵里。
马遵自然非常生气,但为了自身安全,他没有第一时间和姜维撕破脸。
虽然马遵知道了姜维要“投靠蜀汉”,但奈何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他并没有轻举妄动。
姜维也因此一直被蒙在鼓里,丝毫不知道自己的上司已经“放弃”了自己。
为了抵抗诸葛亮的进攻,曹魏名将郭淮来到了战争的最前沿,亲自镇守了天水郡。
郭淮到达天水郡后,得到安全保障的马遵立刻向他汇报了姜维“欲图不轨”的消息。
随着“小道消息”的满天飞,郭淮最终相信了马遵的话,于是抛弃姜维,连夜带着大部队来到了上邽。
天亮之后,姜维发现此地已经人去楼空,大惊失色,于是选择追赶马遵。
终于到达上邽之后,守城的郭淮却不肯让姜维进城。
姜维无奈,只好写信给马遵,请求回到老家冀县。
但马遵却说姜维是个“贼人”,并大骂冀县人都是“贼”。
姜维虽然生气,却也知道自己没办法报仇,所以还是选择先回老家冀县,却没想到冀县也不允许姜维进入。
走投无路的姜维最终只好无奈投降了诸葛亮。
但当时的姜维并不是真心投降诸葛亮的,因为他的老婆和孩子还在冀县。
魏军听到姜维投降的消息后,立刻扣押了他的家眷。
但由于当时的魏国军队管理制度严苛(一人投降,家族连坐),所以大部分军人都是“宁死不降的典范”。
但姜维因为情况特殊却成了“奇葩”。
诸葛亮为人忠厚,得知姜维的难处之后,立刻让姜维回家照看母亲。
姜维一方面知道亲人恐怕凶多吉少,另一方面又为诸葛亮的“礼贤下士”而感动。
于是姜维最终决定:不回去了。
姜维回答诸葛亮: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杂记》
但是神奇的是:按照魏军制度姜维的家人是需要被立刻斩首示众的,但当时的魏军却并没有这么做。
不仅如此,因为姜维一案,他原来的上司天水郡的郡守马遵被处死了。
一个“老板”能够把自己的手下逼上了绝路,甚至只能投靠另一个“公司”,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
那么投靠蜀汉的姜维为什么最终却愿意为蜀汉奉献自己的一生呢?
甚至哪怕后主刘禅都投降了,姜维还是不愿意投降,最终落得个兵败身亡的局面。
姜维到底为什么会如此选择呢?
1.姜维的“别样人生”
姜维是三国时期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个人。
正史曾经对姜维有非常犀利的评价: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三国志》)
在姜维“不情不愿”地被逼归顺蜀汉之后,诸葛亮却一反常态地给予了姜维极高的信任。
诸葛亮不仅对姜维非常信任,而且还把他列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姜维归顺后不久,诸葛亮就任命他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PS:最初的时候诸葛亮也担心姜维逃跑,所以只让姜维担任了“仓曹掾”,主要负责后勤物资的清点与存储。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谨慎的诸葛亮才决定将姜维作为“接班人”。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很高,他老人家是真的很喜欢姜维。
哪怕是病逝于五丈原的前夕,诸葛亮也是交代了费祎、姜维、杨仪三人后事。
诸葛亮命令魏延断后,而姜维次之,就是为了防备魏延不听话。
因为杨仪和魏延早年就有不和,之后更是闹到公开决裂的地步。
而且魏延这个人向来“刚愎自用”,不肯服从军令。
诸葛亮在世前尚且可以压制他,诸葛亮死后,魏延自然“翻了天”。
面对诸葛亮的遗命,魏延断然拒绝,并扬言:“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之后魏延虽然在费祎的劝说下,勉强同意了撤军,却拒绝给杨仪断后。
魏延于是先行率领军队撤退,还烧毁了沿途的驿站,阻止杨仪回军,彻底拉开了两人的战争。
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三国志》
不仅如此,两人还先后上书后主刘禅,控告对方谋反。
在蒋琬、董允的力保之下,最终刘禅选择相信杨仪。
魏延的军队最终也明白了是他们谋反了丞相的命令,都不愿意追随魏延。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三国志》
魏延无奈之下只好率领十几个亲信还有自己的儿子慌忙逃窜,最终被马岱击杀。
马岱将魏延的首级交给杨仪之后,杨仪立刻把它抛到了地下,并且用脚使劲踩。
之后杨仪还是觉得不解恨,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本来杨仪是诸葛亮死后,资历最高的几个人之一,但是他的这些做法彻底让刘禅对他死了心。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杨仪最后因为不满刘禅的“冷漠”,上书诽谤朝廷,落得个“入狱”的下场,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说完了两人的恩怨纠纷,我们再言归正传。
由于魏延拒绝断后,姜维最后成为了断后的军队。
作为“后卫军队”,姜维出色地完成了这本不属于他的任务:击退了曹魏的追兵,保护蜀汉有生力量顺利撤退。
姜维之所以在蜀汉尽心竭力地待了三十六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士为知己者死
在曹魏的时候,姜维不仅得不到信任而且还要受到“上司”的“背刺”,生活得很是辛苦。
而他投降蜀汉之后,诸葛亮不仅没有因为他是一名“降将”而不信任他,反而不计前嫌地重用、赏识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于这么一个信任、赏识自己的人,姜维自然愿意为他“付出生命”。
诸葛亮每有什么“国家大事”难做决断的时候,都会找到姜维商议。
也因为诸葛亮的信任,姜维才能在诸葛亮死后顺利成为了蜀汉军政界的“一把手”,代替诸葛亮继续进行北伐的事业。2.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姜维本身是很有才华的,所以他也是十分骄傲的。
这么骄傲的人自然不愿意“久居人下”,但在曹魏的时候,姜维不仅受到“上司”马遵的处处牵制,还受到了当权者的“猜忌”,最后落得个有家不能回。
但进入蜀汉之后,姜维不仅以“火箭般”的速度进入了管理层,而且还受到了极大的信任。
诸葛亮死后,姜维更是被委以重任。
如果在曹魏,别说被委以重任,就算是进入“管理层”,对于姜维来说都是一个“天方夜谭”。
总结
说来说去,终究还是“士为知己者死”这六个大字。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姜维同样也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选择为了他从未见过一面的“先主”,辛苦耕耘了三十六年。
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姜维心里都在想着如何才能“兴复汉室”。
如此忠义,当真让人心疼到痛哭流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0 12: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